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就是“计算”和“证明”,不过就是枯燥的数字,单纯的写写算算,繁琐无味,缺乏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动机 创新能力 自觉 意志力 知识储备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古今中外许多发明创造都起源于人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人们发明创造必备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主动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好奇心的发展必然滋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意念。因此,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仅要十分珍重,尽力呵护,而且要适时引导其向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转化、发展。小学生的创新倾向和欲望一般来源于他们浓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疑要引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针对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趣味因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以学习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对活动结果的预期来引发探究的兴趣。
创新意识不能仅凭兴趣维持,应成为学生的自觉意向。这就必须在相应的氛围内诱发、形成并成为他们的自觉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多与社会各界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人士接触,或者有目的地安排阅读介绍陈景润、华罗庚、祖冲之等数学家、发明家的成就资料,了解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业绩和杰出贡献,使学生产生景仰之情,并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形成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本身教学方法的革新,实验的创造性设计,教具的创造性使用,也能使学生身受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让创新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萌芽。二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重视他们心理环境的优化,确保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它是创造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一个人要想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更要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创新教育,就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激发动机、树立自信心、发展挑战性和磨炼意志力等策略激发和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初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重点是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如果编成儿歌进行记忆,效果非常好。“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入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吟诵时再配上歌曲《小星星》的旋律,小朋友非常喜欢。再如:一年级数学儿歌:“开口朝前大于号,尖嘴朝前小于号,又平又直是等号,谁大谁小我知道。”一下子就形象地抓住了这几个符号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学会运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而且记忆时间长久,不容易忘记。“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很快就能帮助学生掌握看钟面时间的方法。
创新动机就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是要引发内在的需要。失败是成功之母,自信乃成功之父。自信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并预期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让他们遇事敢想、敢说“我能行”。以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大胆质疑问难、猜想、探索。创新意味着向传统、他人甚至自己的观念和方法的挑战,突破常规的条条框框,超越已有,标新立异,简而言之即破旧立新,其先决要素是挑战性。教师要积极维护和发展学生对问题或他人解决问题的观念、方法进行挑战的心理和勇气,引导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有可取之处,就要予以充分肯定,即使观点、方法不足取。对其挑战精神也要给予必要的肯定。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彰显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奠定思想基础。数学是一门极富学科特点的科学。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方法基础和依据;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科实际,充分挖掘和揭示其科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逐渐为学生所领悟理解和内化。为他们的创新提供思想基础。发挥学科优势.强化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思维保证。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与思维训练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极好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把握和利用一切可能契机,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尤其应当重视和强化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完善技能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夯实必要基础。创新相对于已有而言,必须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为基础,并且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其知识经验的结构和丰富程度有关,任何离开知识经验与技能的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幻想和臆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不可忽视“双基”教学,两者应当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引领经历过程,指点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创新积淀基本素养。启发式是体现在教学法中的基本思想,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逐步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在分析研究数学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探索的策略、途径与步骤,深切感受、体会、反思概念形成过程、公式推导过程、结论归纳过程和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动机 创新能力 自觉 意志力 知识储备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古今中外许多发明创造都起源于人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人们发明创造必备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主动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好奇心的发展必然滋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意念。因此,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仅要十分珍重,尽力呵护,而且要适时引导其向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转化、发展。小学生的创新倾向和欲望一般来源于他们浓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疑要引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针对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趣味因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以学习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对活动结果的预期来引发探究的兴趣。
创新意识不能仅凭兴趣维持,应成为学生的自觉意向。这就必须在相应的氛围内诱发、形成并成为他们的自觉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多与社会各界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人士接触,或者有目的地安排阅读介绍陈景润、华罗庚、祖冲之等数学家、发明家的成就资料,了解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业绩和杰出贡献,使学生产生景仰之情,并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形成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本身教学方法的革新,实验的创造性设计,教具的创造性使用,也能使学生身受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让创新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萌芽。二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重视他们心理环境的优化,确保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它是创造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一个人要想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更要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创新教育,就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激发动机、树立自信心、发展挑战性和磨炼意志力等策略激发和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初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重点是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如果编成儿歌进行记忆,效果非常好。“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入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十的朋友全记牢”。吟诵时再配上歌曲《小星星》的旋律,小朋友非常喜欢。再如:一年级数学儿歌:“开口朝前大于号,尖嘴朝前小于号,又平又直是等号,谁大谁小我知道。”一下子就形象地抓住了这几个符号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学会运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而且记忆时间长久,不容易忘记。“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很快就能帮助学生掌握看钟面时间的方法。
创新动机就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是要引发内在的需要。失败是成功之母,自信乃成功之父。自信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并预期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让他们遇事敢想、敢说“我能行”。以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大胆质疑问难、猜想、探索。创新意味着向传统、他人甚至自己的观念和方法的挑战,突破常规的条条框框,超越已有,标新立异,简而言之即破旧立新,其先决要素是挑战性。教师要积极维护和发展学生对问题或他人解决问题的观念、方法进行挑战的心理和勇气,引导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有可取之处,就要予以充分肯定,即使观点、方法不足取。对其挑战精神也要给予必要的肯定。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彰显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奠定思想基础。数学是一门极富学科特点的科学。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方法基础和依据;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科实际,充分挖掘和揭示其科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逐渐为学生所领悟理解和内化。为他们的创新提供思想基础。发挥学科优势.强化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思维保证。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与思维训练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极好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把握和利用一切可能契机,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尤其应当重视和强化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完善技能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夯实必要基础。创新相对于已有而言,必须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为基础,并且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其知识经验的结构和丰富程度有关,任何离开知识经验与技能的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幻想和臆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不可忽视“双基”教学,两者应当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引领经历过程,指点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创新积淀基本素养。启发式是体现在教学法中的基本思想,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逐步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在分析研究数学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探索的策略、途径与步骤,深切感受、体会、反思概念形成过程、公式推导过程、结论归纳过程和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