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分析的审美性原则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g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对语文学科来说,又应落实到分析课文中。分析教材落实美育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分析课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游记文章,使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第二,利用散文中诸多可感的优美形象,引导学生入“境”,启发想象,领略文意之美,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加强对学生思想与情操的熏陶。第三,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激发美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性原则 课文分析 阅读教学
  
  课文分析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必备基本功,是学生获得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引起高度的重视,各类语文考试也注重检测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课文分析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课文分析教学。
  那么什么是课文分析原则呢?
  课文分析的原则是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目的所确定的能反映课文分析规律的分析课文的基本要求,即指对课文分析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制约着课文分析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关系的处理原则。它们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课文分析规律的认识。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和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分析课文必须从目的任务、教学对象、分析方法、审美意义和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出发构建原则,并把它们作为一个系统贯彻于课文分析过程之中。下面笔者就从审美意义方面作几点简要的阐述。
  审美性原则是根据中学语文教育任务提出课文分析原则,指分析课文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课文教材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熔自然美、社会生活美与艺术美于一炉。依据课文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综合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表现美的能力是课文分析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课文分析的美育任务,就是指教师要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美育因素了解得深些,理解得透些,感受得多些,开发得广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意识,具有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得能力。
  在教材分析中,对美育任务的具体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课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游记文章,使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李汉荣的《山中访友》等。作者像一流的画家那样,善于捕捉山水风物的特征,描绘出了一幅幅风景图象,真实地再现出山水风物的自然景象之美,使之历历可视,楚楚可赏。抓住这个主要特点进行课文分析,可以使学生从再现的自然美形象中,饱赏祖国河山之美,体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之情和对这些山水风物作出审美评价,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教育。
  二、利用散文中诸多可感的优美形象,引导学生入“境”,启发想象,领略文意之美,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加强对学生思想与情操的熏陶
  如茅盾写的“白杨”,袁鹰写的“井冈翠竹”,冰心写的“樱花”,陶铸写的“松树”,峻青写的“秋色”,吴伯萧写的“纺车”“歌声”,高尔基写的“海燕”等等,这些形象既显示了固有的自然美,而且还显示了其蕴涵的哲理美,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生活美。这些形象托义于物,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统一体,能给人以感召力,催人奋发,激励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美的生活。分析课文时注意引导学生领略这些形象的自然美,启发他们体味它们的生活美,往往能和人物形象协同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激发美感,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如刘增山的《秋魂》,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秋天不同的景物,感受它们充满哲理的内蕴,用精练而形象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展示了秋的灵魂和神韵,反映了作者对秋的深刻理解。文章的主体是赞美,是通过对秋的各种景物的赞美,揭示秋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训练又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语言的美感表现在形象性、整齐和变化、精练与深刻等主要方面。文学作品的语言摹声绘色,多姿多彩,音节错落,张弛回荡,凭词藻、修辞感染读者,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美感。好的论说文论述语言非常精彩,不仅由于它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使我们获得对于真理的认识,而且由于它的形象化,使读者享受到语言之美。分析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对结构美和语言美深味品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和美化学生的语言,而且还能陶冶性情,养成语言美的习惯。
  语文教材分析过程中的美育,应该与教材分析有机融合,渗透并融化其中。教师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导入之境,动之以情,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教材分析过程要尽可能体现审美过程的特点,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体现出阶级性和整体性。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灵活地,有侧重地确定各课的美育内容。
  
   (江西浮梁县蛟潭二中;334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诗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点、难点,考纲中将鉴赏评价“人物形象”改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形象(意境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在古诗阅读中鉴赏“文学形象"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文学形象”的鉴赏点角度解读诗歌鉴赏的技巧。  【关键词】古诗鉴赏 炼字 想象 线索 情与景 意象 对比烘托手法    在我国的文学遗产中,古代诗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诗经楚
期刊
【摘 要】有效的教学导入既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同时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兴奋剂和催化剂。本文就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导入的重要性,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心理准备原则、主体保障原则、目标达成原则、发展进步原则)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充分的效能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整合力)三个方面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有效导入 设计原则 心理准备 主体保障 目标达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方
期刊
【摘 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摘 要】新课标 语文 审美 能力 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
期刊
【摘 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四大特点:多难、体验、情趣、互动,这样“问题解决”模式在数学课堂中一般分成以下四步:第一步,展示目标。第二步,构建一整套教学流水线: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反思。第三步,当堂测验。第四步,布置后续任务及下一节课预习纲要。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解决”模式 实施步骤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近几年高考仿写题学生失分较多和学生写作时言之无物、苦于写作的现象,出仿写训练的必要性,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谈仿写训练的途径。  【关键词】仿写训练 阅读 训练方法 循序渐进    仿写句式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常考常新,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有的同学明白题意却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下笔仿写,有的同学能仿写但仅仅停留在仿写的表面,只能做到“
期刊
【摘 要】《作文杂谈》是张中行先生在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有关论述作文教育的著作。作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在审视作文教学时能兼顾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多年语文教师和教材编审的经历又使他能够深入剖析作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搞好作文教学的思路和途径。其中若干关于写作的方法和作文教法建议暗合了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对于新课程理念在作文教学上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张
期刊
【摘 要】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确立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观念,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要关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培养健康有益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在当今世界中,所有的国家、地区、民族都在努力寻求获得更好更快发展的道路
期刊
【摘 要】为适应新课标的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使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者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运用图画,生活启情; 借助范读,语言燃情;通过音乐,以境引情;利用表演,想象悟情。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期刊
【摘 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对立意深刻的形象化概括。因此在高考作文中写出独特的“这一个”,跳出原有的枷锁,才有可能独树一帜。  【关键词】立意 深刻 新颖 多向思维    近几年来,高考《考纲》对作文立意提出了“有创新”的要求,显然,这体现了创新教育的需要。关于创新意识,《考纲》列出了如下几点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这五点中,最具创新意义的当数
期刊
【摘 要】合作互动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于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本文从合作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合作互动学习小组划分的科学性等方面对合作互动进行了阐述,以期达到帮助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合作互动 内涵 科学性 快乐学习    由于合作互动学习能改善课堂内的气氛,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识品质等方面有实效显著,被誉为“近十几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