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其中道出了想象力在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一则“21国调查中,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的言论传出让中国人大受打击。
面对着这个结论,质疑、惊讶、痛心……各种声音都有。不少一线教师、家长认为,这个结论在意料中;也有不少人提出,这个调查缺乏科学根据,根本不能说明问题。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的结论是否科学难以去深究,但是中国教育制度下孩子想象力培养过程所暴露的问题则值得我们去深思。
中国孩子想象力严重缺乏
日前,一则有关中国孩子想象力的新闻引起众人的关注,起因是一个名叫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的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孩子的想象力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但从重大发明数目上,暴露出想象力大大缺乏的弱点。对此,武汉大学原校长、教育家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作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中国教育缺乏想象力培养的土壤
“这个排名,实际上算是客气了。”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说,这个结论实质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弊端的有力反映。曾锦华指出,我国青少年从幼儿园开始,就按照由老师、书本以及课堂所规定的一个模式接受教育,在长达10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孩子形成几乎相同的思维定势,因此,中国孩子想象力差的事实并非无根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儿童心理学博士孙云晓指出,中国儿童想象力已经出现了危机。目前应试教育制度下,青少年的想象力自由空间不足,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不开放使得青少年想象力培养受到限制。他指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中挑选1370名学生进行对创造倾向测验,所包括的四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发现,青少年好奇心的分数最高,为2.39;挑战得分是2.28,而冒险性和想象力的得分最低,分别为2.25和2.18(由各维度总分除以题目数得到,平均分最高为3分)。各种现象及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的想象力状况令人堪忧。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教育活动部老师吴维娟指出,中国的孩子本来不缺想象力,但是缺少一个能保护及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大环境。“很多孩子喜欢奇思妙想,但是却被老师及家长认为不正常。”吴维娟指出,老师及家长喜欢培养乖巧、多才多艺的学生,对于那些奇思妙想的孩子,往往戴着“有色眼镜”,不但不认为是一种优秀的个性,反而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品质、捣蛋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想象力萌芽往往会夭折。”
谁在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
“雪化了是什么?”一个孩子回答:“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在经历了无数次“标准答案”的教训之后,中国孩子学乖了,学会死记硬背,学会了“集体失语”,学会了“从不提问”,久而久之成了胆小如鼠的“分数机器”。美国小学生前几年写了一篇作文,说的是一群孩子在森林里发现了一枚蛋。孩子们纷纷猜测这是什么蛋,有的说是孔雀蛋,有的说是鸵鸟蛋。孩子们在猜测中焦急地等啊等,28天后终于有动静了,蛋壳中竟孵出了他们的总统克林顿,孩子们为此欢呼雀跃。这篇作文最后获得全美最优秀作文奖。“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从何谈起呢?
儿童期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往往不懂就问,提出的观点天真单纯、富于幻想、超乎逻辑,这些问题看起来显得幼稚可笑。事实上,正是拥有这些“异想天开”想法的孩子,才是最有创造潜力和发展前途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不少家长对怎样培养孩子存在偏见,他们总以为孩子静心学习,考取高分数才有前途。当孩子提出过于“离谱”的问题时,家长们便经常显得不耐烦,甚至责备、嘲笑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来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遇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时,再也不敢质疑或发问。正因为这些循规蹈矩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显得刻板、机械、缺少创新,无形中也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缺失了想象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又有什么理由期待中国孩子想象力比别人出众呢?
拯救孩子们的想象力
据研究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心理特征:一是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二是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三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四是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五是具有反潮流精神,不追求物质利益;六是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除了第六点强调勤奋刻苦之外,其他的五点几乎都是被忽略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像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应积极探索一条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途径,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和优化。
我们要尝试着学会善待孩子们的各种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想象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宋振韶同样认为,每一位孩子都拥有好奇心,要注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其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当面对未知的事物,孩子提出为什么时,要积极引导、鼓励他,而不是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的胆量来自于其心理安全感。受到鼓励、感受到爱的孩子,在无形中增强了心理安全感,也培养起了他的胆量,他就更加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陈志豪认为,想象力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去获得。“科技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陈志豪鼓励学生要多参与各种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科技夏令营、科学考察、小发明小制作、科学论文评比、科学实验、环境保护、科学信息传播等。”
(编辑 孙腾飞)
面对着这个结论,质疑、惊讶、痛心……各种声音都有。不少一线教师、家长认为,这个结论在意料中;也有不少人提出,这个调查缺乏科学根据,根本不能说明问题。中国孩子的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的结论是否科学难以去深究,但是中国教育制度下孩子想象力培养过程所暴露的问题则值得我们去深思。
中国孩子想象力严重缺乏
日前,一则有关中国孩子想象力的新闻引起众人的关注,起因是一个名叫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的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孩子的想象力进行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但从重大发明数目上,暴露出想象力大大缺乏的弱点。对此,武汉大学原校长、教育家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作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中国教育缺乏想象力培养的土壤
“这个排名,实际上算是客气了。”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说,这个结论实质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弊端的有力反映。曾锦华指出,我国青少年从幼儿园开始,就按照由老师、书本以及课堂所规定的一个模式接受教育,在长达10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孩子形成几乎相同的思维定势,因此,中国孩子想象力差的事实并非无根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儿童心理学博士孙云晓指出,中国儿童想象力已经出现了危机。目前应试教育制度下,青少年的想象力自由空间不足,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不开放使得青少年想象力培养受到限制。他指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中挑选1370名学生进行对创造倾向测验,所包括的四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比较发现,青少年好奇心的分数最高,为2.39;挑战得分是2.28,而冒险性和想象力的得分最低,分别为2.25和2.18(由各维度总分除以题目数得到,平均分最高为3分)。各种现象及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的想象力状况令人堪忧。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教育活动部老师吴维娟指出,中国的孩子本来不缺想象力,但是缺少一个能保护及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大环境。“很多孩子喜欢奇思妙想,但是却被老师及家长认为不正常。”吴维娟指出,老师及家长喜欢培养乖巧、多才多艺的学生,对于那些奇思妙想的孩子,往往戴着“有色眼镜”,不但不认为是一种优秀的个性,反而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品质、捣蛋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想象力萌芽往往会夭折。”
谁在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
“雪化了是什么?”一个孩子回答:“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水。”在经历了无数次“标准答案”的教训之后,中国孩子学乖了,学会死记硬背,学会了“集体失语”,学会了“从不提问”,久而久之成了胆小如鼠的“分数机器”。美国小学生前几年写了一篇作文,说的是一群孩子在森林里发现了一枚蛋。孩子们纷纷猜测这是什么蛋,有的说是孔雀蛋,有的说是鸵鸟蛋。孩子们在猜测中焦急地等啊等,28天后终于有动静了,蛋壳中竟孵出了他们的总统克林顿,孩子们为此欢呼雀跃。这篇作文最后获得全美最优秀作文奖。“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从何谈起呢?
儿童期作为一个特殊时期,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往往不懂就问,提出的观点天真单纯、富于幻想、超乎逻辑,这些问题看起来显得幼稚可笑。事实上,正是拥有这些“异想天开”想法的孩子,才是最有创造潜力和发展前途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不少家长对怎样培养孩子存在偏见,他们总以为孩子静心学习,考取高分数才有前途。当孩子提出过于“离谱”的问题时,家长们便经常显得不耐烦,甚至责备、嘲笑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来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遇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时,再也不敢质疑或发问。正因为这些循规蹈矩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对知识的理解显得刻板、机械、缺少创新,无形中也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缺失了想象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又有什么理由期待中国孩子想象力比别人出众呢?
拯救孩子们的想象力
据研究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心理特征:一是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二是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象力;三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四是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五是具有反潮流精神,不追求物质利益;六是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除了第六点强调勤奋刻苦之外,其他的五点几乎都是被忽略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像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应积极探索一条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途径,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和优化。
我们要尝试着学会善待孩子们的各种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想象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宋振韶同样认为,每一位孩子都拥有好奇心,要注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其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当面对未知的事物,孩子提出为什么时,要积极引导、鼓励他,而不是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从心理学上来讲,孩子的胆量来自于其心理安全感。受到鼓励、感受到爱的孩子,在无形中增强了心理安全感,也培养起了他的胆量,他就更加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陈志豪认为,想象力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去获得。“科技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陈志豪鼓励学生要多参与各种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实践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科技夏令营、科学考察、小发明小制作、科学论文评比、科学实验、环境保护、科学信息传播等。”
(编辑 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