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关键词:在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7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作用。把创造思维过程看作是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要素中人际关系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倾注爱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小学生年纪小,自尊心强,思维稚嫩,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但只是创新意识的幼芽,难免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得靠教师正确看待,细心呵护创新的幼芽,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创新潜能。把教师自己当成小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严师。以平等慈爱之心待学生,师生情感融洽,教学氛围自然、宽松和谐,学生敢想、敢说,这样就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承受能力有限,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创新意识的萌发,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们”“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看谁最聪明”等等刺激性的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自卑感,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因为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不同见解,敢想、敢说、敢问,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3、发扬民主原则,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养成自信的个性心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存在着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语序表达不清晰的、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不能立即请他坐下,这样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
二、改革课堂教学,把新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世界上的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徽象,从而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2、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的倾向性。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去学习,能产生恒心和毅力,能克服困难去学,而在这种状态下学到的东西常常掌握的迅速而牢固。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上去顺应学生的兴趣,恢复学生的天性。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探索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要有过程的。如果教师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会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运用开放式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
这种开放性的习题具有很高的的创造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因为他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练习,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3、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社会是大课堂,多给学生经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求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于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名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把社会作为数学教育的大课堂,很有必要。
总之,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注释:
1、金建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索”
2、《小学数学教师》2000年第10期第1页 。
3、《创新学习的界定及特征》出自《人民教育》2000年第8期。
4、《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86页第一章《数学教学观念和策略的变革》。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89页。
关键词:在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7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作用。把创造思维过程看作是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要素中人际关系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倾注爱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小学生年纪小,自尊心强,思维稚嫩,潜意识里有创新意识,但只是创新意识的幼芽,难免与错误一起出现。这就得靠教师正确看待,细心呵护创新的幼芽,以慈爱宽容之心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创新潜能。把教师自己当成小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严师。以平等慈爱之心待学生,师生情感融洽,教学氛围自然、宽松和谐,学生敢想、敢说,这样就可以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承受能力有限,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创新意识的萌发,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我来考考你们”“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看谁最聪明”等等刺激性的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自卑感,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因为紧张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不同见解,敢想、敢说、敢问,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3、发扬民主原则,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养成自信的个性心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存在着差异,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语序表达不清晰的、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想法,不能立即请他坐下,这样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
二、改革课堂教学,把新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世界上的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徽象,从而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2、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的倾向性。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情愉快的去学习,能产生恒心和毅力,能克服困难去学,而在这种状态下学到的东西常常掌握的迅速而牢固。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最大程度上去顺应学生的兴趣,恢复学生的天性。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说的那样:“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探索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要有过程的。如果教师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到的,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会得来的。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运用开放式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
这种开放性的习题具有很高的的创造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因为他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开放性练习,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3、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社会是大课堂,多给学生经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求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于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名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把社会作为数学教育的大课堂,很有必要。
总之,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注释:
1、金建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索”
2、《小学数学教师》2000年第10期第1页 。
3、《创新学习的界定及特征》出自《人民教育》2000年第8期。
4、《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86页第一章《数学教学观念和策略的变革》。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