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发生及维持机制研究新进展

来源 :心血管病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心房颤动在中国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它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对其发生及维持机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与心电重构和心房结构重构密切相关;但是其具体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基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现综述近期的研究进展,从心房重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自主神经改变、心房能量代谢异常等角度阐述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机制.“,”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is much more common as a high risk factor because of its aging era. Although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occurrence and mainten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lectrical remodeling and atrial structural remodeling,and further mechanism is not fully clear yet.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occurrence and mainten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atrial remodeling,activation of renin-angiotensin system,autonomic changes,and atrial energy abnormalities.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1s F-FDG脑代谢联合11C-CFT脑多巴胺转运体(DAT)及11C-RAC脑多巴胺D2受体(D2R)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应用于帕金森病(PD)病情严重程度、脑损伤部位评价以及诊断的
期刊
@@
血管生成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分裂 、增殖 、迁移并形成血管 ,可增加缺血区域血供 . 脑出血后血管生成有助于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存活和功能恢复 .脑梗死后血管生成具有很好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我科收治的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儿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8~17岁(平均14.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6.0 d)。所有患儿均在关节镜下复位骨折块后使用带线锚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MR、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术后
目的观察隐性脊柱裂胎儿终丝的超微结构,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切除10例流产的隐性脊柱裂胎儿终丝,取其纵、横切面分别置于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除1例终丝增粗外,余9例终丝表现为均匀一致的细线状,直径约0.5~1 mm。9例外观正常的终丝电镜下2例表现为排列整齐,规则的胶原纤维;7例表现为密集的胶原纤维,纵横交错,杂乱无章,呈无秩序状态。而1例增粗的终丝胶原纤维排列更加紊乱。胶原纤维由较细
期刊
@@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结构重构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已被广泛关注.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肪组织可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如抵抗素、内脂素、瘦素、趋化素、脂联素等.
目的:比较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的应用结果,评价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近、中期疗效。方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致死和致残率高.目前对心房颤动的治疗仍然缺乏有效的措施,其根本原因是心房颤动发生的分子机制未完全明
结直肠癌是高发性恶性肿瘤之一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大约 134490 例 ,死亡49190 例 ,发病率和病死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均高居第3 位[1] . 结直肠癌具体病因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