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出大声,在黑暗中,笑了、哭了,哭着笑了。”在看完《万物生长》电影定版之后,作家冯唐马上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条消息。
他是小说的原作者。但在电影上映之前,冯唐也做了不少宣传上的配合,列席发布会,微博常转发关于电影的信息,接受了不少采访,也集中做了些电视或视频网站的节目。
电影讲述了由韩庚饰演的医学院学生秋水的“青春横断面”。而14年前最初出版小说时,《万物生长》被比喻为“中国特色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同为医学院出身的冯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的确会有一些自己的影子”。
冯唐或是最被公众所熟知的70后代表作家,上过作家富豪榜,而他此前的多重身份也常被提及,协和医科大学的妇科博士,又去美国读了工商管理,从商做了麦肯锡合伙人,并一直做到华润医疗集团的总裁。他在香港出版了《不二》《素女经》两本“情色小说”,长期占据畅销书的榜单。事实上,他更看重自己诗人的身份,虽然他只出过一本诗集,“小说第二,诗歌第一”。
写了15年,但这期间基本上是在差旅中抽时间写作,真名为张海鹏的生意人冯唐,身边随时都有个行李箱。写小说的确没有做生意挣钱,同时又怕“把自己挖干了”,不敢辞职而全职写作。但最终在去年,“因个人原因”从华润医疗辞职,终于,“写作将成为重心”。
“这本书,整本都是小鸡鸡。”冯唐回忆最初出版《万物生长》时,一个编辑这样对他说。
按照现在的话说,算是“三观不正”,在世纪之初找了多家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最初创作这个小说时是在1998年,读妇科读了整整八年,刚从学校里出来,青春期积郁了“足够的肿胀”,“我需要总结一下”。
他自己觉得还是用个笔名比较稳妥,也就想到了汉朝人活了90岁的冯唐。
小说《万物生长》解决的大学时代泡妞的情惑问题,一个男主角,三个女主角,在同一个时间里让三个女主角的线索交叉。而电影版不可能拍出这种复杂性,基本上成了男主角韩庚饰演的秋水和女主角范冰冰饰演的柳青之间的姐弟恋。
如果你读完这本文字,回望或是展望自己的青春,感觉烦躁异常,感觉山非山,水非水,说明我的失败还不是彻底的失败,这本文字所做的努力,还有些存在的价值。
小说创作是一个复杂过程,你看到的,经历的,听到的,联想到的,纯创作的,这些所有糅合在一起,加上自己的文风、构架能力、逻辑等等,但是肯定有一部分(原型)是我。
当时也没有什么野心,但确实很期待它的出版。我的写作是源于个人感受,我的初心不是说得志于文坛,而是,我就是想表达。
冯唐。图/CFP
这算是他出版的处女作,虽然《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他写得更早,再加上《北京,北京》被称为他的“北京三部曲”。冯唐喜欢看书,还曾在杂文《雪夜枕边读禁书》中专门推荐过自己读的“黄书”书单。阅读的旨趣无疑也让自己体现到随后的书写当中。
阅读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会影响趣味;但是文笔,我觉得在学习写作阶段,肯定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喜欢的作家的影响,但是在“练笔无数”之后,文笔基本会稳定,类似标签或其他标示性的,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写的。
我觉得70后还是阅读量多的,我们生长的那个年代干扰少,而且氛围好。比如阿乙,我见他的任何时候他都手拿一卷,可以在任何时候和状态突然进入读书状态。
事实上,阿乙在做过记者后成为作家,比其他70后作家成名更晚。按照冯唐的话说,“70年代生了我们这一拨俗人”,他也注意到在新世纪之初,网络论坛兴盛之时,美女作家们走红。虽然在《万物生长》出版时,评论家李敬泽、白烨等对该书给予了激赏,后来网络知名写手和菜头说,“网络上写小说的,我看下来的,唯一能称得上是好小说的,是冯唐的《万物生长》。”但冯唐初入文坛时,书卖得并不好。
当时比较红的是尹丽川、棉棉、卫慧或者木子美等美女作家或者“下半身写作”。“我看到了女作家及其背后书商们市场竞争的升级。”冯唐也如此说。
“绝望之前,读到了盛可以。”冯唐后来在杂文中称赞了这个作家。湖南籍女作家盛可以更偏向于在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并在2002年就辞职而全职写作。2002年时,李师江出版《逍遥游》时也被外界称为“怪才”,也是全职写作。
同样是在这一年,最具标志性的是慕容雪村在网络上发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而爆红,当时“网络四大写手”的另外三个李寻欢(路金波)、安妮宝贝、今何在无疑也都是70后。
而冯唐这个时候刚刚进入商业领域,做麦肯锡的咨询顾问。
同辈作家开始写的时候,我在苦哈哈的麦肯锡工作,每天累得跟孙子似的。我的大量阅读,除了小时候那些书,很多新一点的书都没太看过。现在辞职了,希望以后有时间能多读书。我之前每周工作80至90个小时,的确是工作非常忙。我挤出来那点时间自己写写书,读读一直想读却没时间读的书都已经不够用了。
“理想青年”,冯唐在提及这一代人最大的共同点时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读医学,从事商业咨询,或者在古玩爱好上的烧钱,“有本事在身就不怕没饭吃”。在“北京三部曲”之后,他又出版长篇小说《欢喜》,以及《天下卵》等短篇集。
“生命妈的太短了,比小鸡鸡还短。”这样的句子,的确会有读者对冯唐有着偏“流氓”的印象,文字上几乎口无遮拦。早在读医学院时,管宿舍的王大爷就建议过冯唐,“你改行还来得及,不写浪费了。要不一边当医生,一边写,你肯定行,凶杀色情都行。” 后来,冯唐真的写了自己“最着迷的事物”,“通过历史上的怪力乱神折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谬误和真理”。《不二》《天下卵》《安阳》被称为他的“子不语”三部曲。
“一不留神,又把黄书写成了情书,恰恰符合可以放到报纸标题的那个词汇‘情色’。”冯唐在《不二》的后记《我为什么写黄书》中说。
去年,冯唐又出版了港版的《素女经》,学者李银河给他写了序,“纯得不能再纯的纯文学”,“性原来可以被写得如此美好”。
《不二》解决的是形而上的情欲问题,《素女经》讲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性。我接下来还想写乾隆,怎么解决权力的问题,或者写顾城杀妻的故事怎么处理心中恶的问题。
对于上面这两个小说,我自己还算满意。实际上,黄书和纯文学,这个还是不同的,一读就知道。《金瓶梅》《肉蒲团》《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中外文学脉络上就一直有这一类,我希望《不二》《素女经》能够续上它们。
最想写好的,还是小说吧。因为诗歌是偶得的,可遇不可求,我也希望我能写出来更多,诗人是我的终极梦想。
我也写了不少杂文。这个挺奇怪的,有些人觉得我的杂文更好。我回头想想自己其实挺苦的,协和八年,然后出国去学商科,再而进麦肯锡等等,没有一件是轻松可以混的。
我写文章也一样,特别是杂文,我每次都想输出一些干货,可能是方法,可能是观点,这些都是我这么多年吃苦受累总结出来的,我希望能给更多人看到,想学的人就学学,也不是坏事。
冯唐称,文学是“老流氓”的事业。“文字打败时间,这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但反观70后这一代人在新世纪兴盛之后,近年来又有阿乙、曹寇、阿丁、乌青等人后起,作为一个整体,在文坛上并无多少声音。但冯唐估计,70后还有机会,“气数还远远没有穷尽”。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说,“这一代,是在大陆物质匮乏时代出生和度过青春期的最后一代。他们在匮乏中长大,却意外地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丰裕最繁华的时代。”
李银河在给冯唐的散文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作序时也说,“我们这代人生长于动乱年代,关注的往往是国家前途,社会的弊病;而他们这代人生活在平淡小康的年代,注意力转向自身。”
从知识上看,70后受过纯正的科学训练;从时间上看,70后还有大把的光阴。这个岁数,亨利·米勒的文学实践还停留在嘴上和阳具上,这个岁数,王小波站在人民大学门口,望着车来车往,还是一脸茫然。
李银河老师是学者,她的观点是基于学术研究之上的。我说点个人的感受,我们这一代人相对更像“群像”,就是个体差异不大,用绘画的一句话说,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大家就想法子多关注自己。
按理说,70后作家的成名甚至跟世纪之初80后作家诸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是同步的。比不过老牌作家的知名度,又不能在青春文学上占有最大的图书市场份额(这其中,饶雪漫是个例外),70后往往又被称为“中间代”。
当然,出版人路金波说冯唐的“北京三部曲”是最好的青春文学,“冯唐本人若是在酒后突然听我说他是青春小说家,一定会就近找到砖头和酒瓶扑将上来。”
“我喜欢探索点新东西。”冯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事实上,他算是中国最早一批的网民,90年代初就开始上网,后来也历经论坛时代、微博时代。甚至早在2013年时就开通了自己个人的微信公共账号,每天读诗给粉丝。
“眼看它从‘技术’变成‘生活’。”这是他最大的感受。冯唐的微博拥有500万粉丝,加上如今的公号平台,这成为他的两个自媒体阵地。
在2012年春节,方舟子炮轰韩寒“代笔门”之时,冯唐在《GQ》的专栏上连写《大是》《大线》两篇并贴于网络,也加入了争论,并再度掀起网络热议。他在评价韩寒的小说时说“韩寒的小说没入门,杂文小聪明”,“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后来李银河也发微博,和冯唐讨论了“金线”问题。两次事件,甚至被网友造出来一个新词,被称为“冯唐金线”,意为在文学领域拿自己的标准去评论他人的文学水平。
我这些年参与进最大的网络事件,就是这个“金线”,原因是我被骂太多次了,哈哈。其实我觉得“金线”是一个常识,各个行业都标准,每个行业都有“金线”。我觉得我说的是一个常识,但是莫名其妙变成了那一年10大年度热词,我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没关系,我说说我的观点,大家听听,并没有那么多阴谋论。
之前工作太忙,在微博时期,我就搞了个“网签”,读者拿着我的书拍个照,写个“今宵欢乐多”,然后@我的新浪微博,我就会随机转发和送祝福。所以,我微博老是说,“今宵欢乐多”。
这个就产生两个后果,一方面读者挺开心的,能和自己喜欢的作家互动;另外一些网友觉得冯唐好烦,每天转发美女照片,取消关注。
这个时事情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导致手段方式不同。以前作家只能一个地方一个书店自己跑着签收,后来可以在网上买到了签名本,再后来可以像我这样在网签。
按照冯唐的话说,7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没有被耽误过”,“我们依靠学习改变命运,我们学英文、学电脑、学管理”。冯唐甚至回忆,第一次碰电脑时,还需要排队,“队比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的队还长,轮到了,一个人碰十分钟”。
在1990年代互联网并不普及的时候,他们在读大学或者留学时而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在BBS时代,他们是最活跃的网友,“下半身写作”算是中国互联网在论坛、博客时代的最大话题,而在如今,他们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作家也可不用依靠传统文学期刊发表小说,比如出生在1970年代末的当年明月,直接凭借《明朝那些事儿》而领跑作家富豪榜。作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人,互联网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也改变了他们的写作生态。在今年年初,湖北女性余秀华的诗歌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出生于1970年代的余秀华,住在农村,触网比较晚,她也承认自己的写作和成名无疑得益于网络。
“微博还好,最可怕就是朋友圈,一晃就看了三个小时,说有营养也有,但大部分都没有营养。我也有意识地在改这个习惯。”冯唐说。
他也经常提到自己的诗句,“春风十里,不如你”,然后在微博上又说,“趁着花还没落”或者“趁花都开好了”,然后推荐粉丝们去看电影版的《万物生长》。但问及他自己对电影版打多少分时,他只能说,“我感觉不太客观,太没有代表性了”。
他是小说的原作者。但在电影上映之前,冯唐也做了不少宣传上的配合,列席发布会,微博常转发关于电影的信息,接受了不少采访,也集中做了些电视或视频网站的节目。
电影讲述了由韩庚饰演的医学院学生秋水的“青春横断面”。而14年前最初出版小说时,《万物生长》被比喻为“中国特色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同为医学院出身的冯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的确会有一些自己的影子”。
冯唐或是最被公众所熟知的70后代表作家,上过作家富豪榜,而他此前的多重身份也常被提及,协和医科大学的妇科博士,又去美国读了工商管理,从商做了麦肯锡合伙人,并一直做到华润医疗集团的总裁。他在香港出版了《不二》《素女经》两本“情色小说”,长期占据畅销书的榜单。事实上,他更看重自己诗人的身份,虽然他只出过一本诗集,“小说第二,诗歌第一”。
写了15年,但这期间基本上是在差旅中抽时间写作,真名为张海鹏的生意人冯唐,身边随时都有个行李箱。写小说的确没有做生意挣钱,同时又怕“把自己挖干了”,不敢辞职而全职写作。但最终在去年,“因个人原因”从华润医疗辞职,终于,“写作将成为重心”。
“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写的”
“这本书,整本都是小鸡鸡。”冯唐回忆最初出版《万物生长》时,一个编辑这样对他说。
按照现在的话说,算是“三观不正”,在世纪之初找了多家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最初创作这个小说时是在1998年,读妇科读了整整八年,刚从学校里出来,青春期积郁了“足够的肿胀”,“我需要总结一下”。
他自己觉得还是用个笔名比较稳妥,也就想到了汉朝人活了90岁的冯唐。
小说《万物生长》解决的大学时代泡妞的情惑问题,一个男主角,三个女主角,在同一个时间里让三个女主角的线索交叉。而电影版不可能拍出这种复杂性,基本上成了男主角韩庚饰演的秋水和女主角范冰冰饰演的柳青之间的姐弟恋。
如果你读完这本文字,回望或是展望自己的青春,感觉烦躁异常,感觉山非山,水非水,说明我的失败还不是彻底的失败,这本文字所做的努力,还有些存在的价值。
小说创作是一个复杂过程,你看到的,经历的,听到的,联想到的,纯创作的,这些所有糅合在一起,加上自己的文风、构架能力、逻辑等等,但是肯定有一部分(原型)是我。
当时也没有什么野心,但确实很期待它的出版。我的写作是源于个人感受,我的初心不是说得志于文坛,而是,我就是想表达。

这算是他出版的处女作,虽然《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他写得更早,再加上《北京,北京》被称为他的“北京三部曲”。冯唐喜欢看书,还曾在杂文《雪夜枕边读禁书》中专门推荐过自己读的“黄书”书单。阅读的旨趣无疑也让自己体现到随后的书写当中。
阅读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会影响趣味;但是文笔,我觉得在学习写作阶段,肯定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喜欢的作家的影响,但是在“练笔无数”之后,文笔基本会稳定,类似标签或其他标示性的,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写的。
我觉得70后还是阅读量多的,我们生长的那个年代干扰少,而且氛围好。比如阿乙,我见他的任何时候他都手拿一卷,可以在任何时候和状态突然进入读书状态。
事实上,阿乙在做过记者后成为作家,比其他70后作家成名更晚。按照冯唐的话说,“70年代生了我们这一拨俗人”,他也注意到在新世纪之初,网络论坛兴盛之时,美女作家们走红。虽然在《万物生长》出版时,评论家李敬泽、白烨等对该书给予了激赏,后来网络知名写手和菜头说,“网络上写小说的,我看下来的,唯一能称得上是好小说的,是冯唐的《万物生长》。”但冯唐初入文坛时,书卖得并不好。
当时比较红的是尹丽川、棉棉、卫慧或者木子美等美女作家或者“下半身写作”。“我看到了女作家及其背后书商们市场竞争的升级。”冯唐也如此说。
“绝望之前,读到了盛可以。”冯唐后来在杂文中称赞了这个作家。湖南籍女作家盛可以更偏向于在纯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并在2002年就辞职而全职写作。2002年时,李师江出版《逍遥游》时也被外界称为“怪才”,也是全职写作。
同样是在这一年,最具标志性的是慕容雪村在网络上发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而爆红,当时“网络四大写手”的另外三个李寻欢(路金波)、安妮宝贝、今何在无疑也都是70后。
而冯唐这个时候刚刚进入商业领域,做麦肯锡的咨询顾问。
同辈作家开始写的时候,我在苦哈哈的麦肯锡工作,每天累得跟孙子似的。我的大量阅读,除了小时候那些书,很多新一点的书都没太看过。现在辞职了,希望以后有时间能多读书。我之前每周工作80至90个小时,的确是工作非常忙。我挤出来那点时间自己写写书,读读一直想读却没时间读的书都已经不够用了。
“诗人是终极梦想”
“理想青年”,冯唐在提及这一代人最大的共同点时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读医学,从事商业咨询,或者在古玩爱好上的烧钱,“有本事在身就不怕没饭吃”。在“北京三部曲”之后,他又出版长篇小说《欢喜》,以及《天下卵》等短篇集。
“生命妈的太短了,比小鸡鸡还短。”这样的句子,的确会有读者对冯唐有着偏“流氓”的印象,文字上几乎口无遮拦。早在读医学院时,管宿舍的王大爷就建议过冯唐,“你改行还来得及,不写浪费了。要不一边当医生,一边写,你肯定行,凶杀色情都行。” 后来,冯唐真的写了自己“最着迷的事物”,“通过历史上的怪力乱神折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谬误和真理”。《不二》《天下卵》《安阳》被称为他的“子不语”三部曲。
“一不留神,又把黄书写成了情书,恰恰符合可以放到报纸标题的那个词汇‘情色’。”冯唐在《不二》的后记《我为什么写黄书》中说。
去年,冯唐又出版了港版的《素女经》,学者李银河给他写了序,“纯得不能再纯的纯文学”,“性原来可以被写得如此美好”。
《不二》解决的是形而上的情欲问题,《素女经》讲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性。我接下来还想写乾隆,怎么解决权力的问题,或者写顾城杀妻的故事怎么处理心中恶的问题。
对于上面这两个小说,我自己还算满意。实际上,黄书和纯文学,这个还是不同的,一读就知道。《金瓶梅》《肉蒲团》《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中外文学脉络上就一直有这一类,我希望《不二》《素女经》能够续上它们。
最想写好的,还是小说吧。因为诗歌是偶得的,可遇不可求,我也希望我能写出来更多,诗人是我的终极梦想。
我也写了不少杂文。这个挺奇怪的,有些人觉得我的杂文更好。我回头想想自己其实挺苦的,协和八年,然后出国去学商科,再而进麦肯锡等等,没有一件是轻松可以混的。
我写文章也一样,特别是杂文,我每次都想输出一些干货,可能是方法,可能是观点,这些都是我这么多年吃苦受累总结出来的,我希望能给更多人看到,想学的人就学学,也不是坏事。
冯唐称,文学是“老流氓”的事业。“文字打败时间,这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但反观70后这一代人在新世纪兴盛之后,近年来又有阿乙、曹寇、阿丁、乌青等人后起,作为一个整体,在文坛上并无多少声音。但冯唐估计,70后还有机会,“气数还远远没有穷尽”。
文学评论家张颐武说,“这一代,是在大陆物质匮乏时代出生和度过青春期的最后一代。他们在匮乏中长大,却意外地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丰裕最繁华的时代。”
李银河在给冯唐的散文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作序时也说,“我们这代人生长于动乱年代,关注的往往是国家前途,社会的弊病;而他们这代人生活在平淡小康的年代,注意力转向自身。”
从知识上看,70后受过纯正的科学训练;从时间上看,70后还有大把的光阴。这个岁数,亨利·米勒的文学实践还停留在嘴上和阳具上,这个岁数,王小波站在人民大学门口,望着车来车往,还是一脸茫然。
李银河老师是学者,她的观点是基于学术研究之上的。我说点个人的感受,我们这一代人相对更像“群像”,就是个体差异不大,用绘画的一句话说,基本上是一个“色调”,可能是基于这个原因,大家就想法子多关注自己。
按理说,70后作家的成名甚至跟世纪之初80后作家诸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是同步的。比不过老牌作家的知名度,又不能在青春文学上占有最大的图书市场份额(这其中,饶雪漫是个例外),70后往往又被称为“中间代”。
当然,出版人路金波说冯唐的“北京三部曲”是最好的青春文学,“冯唐本人若是在酒后突然听我说他是青春小说家,一定会就近找到砖头和酒瓶扑将上来。”
“冯金线”和互联网
“我喜欢探索点新东西。”冯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事实上,他算是中国最早一批的网民,90年代初就开始上网,后来也历经论坛时代、微博时代。甚至早在2013年时就开通了自己个人的微信公共账号,每天读诗给粉丝。
“眼看它从‘技术’变成‘生活’。”这是他最大的感受。冯唐的微博拥有500万粉丝,加上如今的公号平台,这成为他的两个自媒体阵地。
在2012年春节,方舟子炮轰韩寒“代笔门”之时,冯唐在《GQ》的专栏上连写《大是》《大线》两篇并贴于网络,也加入了争论,并再度掀起网络热议。他在评价韩寒的小说时说“韩寒的小说没入门,杂文小聪明”,“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后来李银河也发微博,和冯唐讨论了“金线”问题。两次事件,甚至被网友造出来一个新词,被称为“冯唐金线”,意为在文学领域拿自己的标准去评论他人的文学水平。
我这些年参与进最大的网络事件,就是这个“金线”,原因是我被骂太多次了,哈哈。其实我觉得“金线”是一个常识,各个行业都标准,每个行业都有“金线”。我觉得我说的是一个常识,但是莫名其妙变成了那一年10大年度热词,我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没关系,我说说我的观点,大家听听,并没有那么多阴谋论。
之前工作太忙,在微博时期,我就搞了个“网签”,读者拿着我的书拍个照,写个“今宵欢乐多”,然后@我的新浪微博,我就会随机转发和送祝福。所以,我微博老是说,“今宵欢乐多”。
这个就产生两个后果,一方面读者挺开心的,能和自己喜欢的作家互动;另外一些网友觉得冯唐好烦,每天转发美女照片,取消关注。
这个时事情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导致手段方式不同。以前作家只能一个地方一个书店自己跑着签收,后来可以在网上买到了签名本,再后来可以像我这样在网签。
按照冯唐的话说,7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没有被耽误过”,“我们依靠学习改变命运,我们学英文、学电脑、学管理”。冯唐甚至回忆,第一次碰电脑时,还需要排队,“队比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的队还长,轮到了,一个人碰十分钟”。
在1990年代互联网并不普及的时候,他们在读大学或者留学时而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在BBS时代,他们是最活跃的网友,“下半身写作”算是中国互联网在论坛、博客时代的最大话题,而在如今,他们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作家也可不用依靠传统文学期刊发表小说,比如出生在1970年代末的当年明月,直接凭借《明朝那些事儿》而领跑作家富豪榜。作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人,互联网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也改变了他们的写作生态。在今年年初,湖北女性余秀华的诗歌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出生于1970年代的余秀华,住在农村,触网比较晚,她也承认自己的写作和成名无疑得益于网络。
“微博还好,最可怕就是朋友圈,一晃就看了三个小时,说有营养也有,但大部分都没有营养。我也有意识地在改这个习惯。”冯唐说。
他也经常提到自己的诗句,“春风十里,不如你”,然后在微博上又说,“趁着花还没落”或者“趁花都开好了”,然后推荐粉丝们去看电影版的《万物生长》。但问及他自己对电影版打多少分时,他只能说,“我感觉不太客观,太没有代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