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重点 放飞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1006065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本设计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同时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文眼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仅学习了生字新词,还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发明家将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发明了——(生:坦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活化战斗之境
  1.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根据回答出示课件: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生:集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板书:大显神威)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语句来把握全文。这里引导学生画的句子很有意思,既有两对反义词,又能有效地解释了课题大意,是本课的重点句,在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②你能用些成语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吗?(学生答,教师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让我们一起读读。(课件出示——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③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设计意图: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学生读的积极性,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引导学生读好,我层层铺垫:先从文本出发——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初步奠定情感;再拓展积累——形容德国兵当时惨状的成语,提升情感;最后激情导语升华情感。如此层层铺垫,读出感情,自然水到渠成!】
  3.坦克从发明到现在已经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可至今它仍是陆战之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这就是坦克的神威,这就是集合的力量。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洞察发明之思
  1.多么厉害的坦克呀!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呢?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根据回答,课件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左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
  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学生:难以招架)!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设计意图:“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是本课要求新掌握的成语,我力求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深入浅出地理解词的意思。同时将“读”的指导寓于“玩”的游戏中,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使之兴趣高涨,而且使课堂气氛活跃,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读出真感情!】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1-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根据回答出示课件: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
  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补板书:进攻 自卫→大显神威)
  D.总结,引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学习发明家的思考过程时,我采用了公式化的板书把课文内容化繁为简,既有效地概括了发明家的思考过程,又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3.再次回顾重点句。
  ①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学生: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 盾→坦克)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③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应抓住重点句反复读,反复品。这已是第三次回读重点句了,每次的切入口不一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朗读也多元化起来了。】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师: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课件出示,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设计意图:明理是一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去领会文本的意义,去探究文中的多维内涵。小悟则小得,大悟则大得,说不定哪天“恍然大悟、大彻大悟”,还真有什么大启发。因此,明理不可急功近利,教学时要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悟。】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坦克
  进攻 自卫→大显神威
其他文献
普及普通话,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而社会又把学校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圣洁殿堂。林林总总的推普活动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如今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城镇小学,从理论上说,学生普通话水平自然不必担忧。可自从担任省普通话测试员以后,我更多关注到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总觉得学生讲普通话时字不正,腔不圆,而且有许多不规范的方言和土语。他们只能发出普通话的音,但不具备普通话特有的声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借助例文让学生懂得象声词的作用和用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奇妙声响,学习在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中用上几个象声词,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和敏锐的洞察力。    【教学目标】  1.懂得象声词是表示声音的,写的时候一般要加上引号。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目前,课外阅读普遍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把“课外阅读课”当成语文课来上,条分缕析,精雕细刻;二是放任自流,整堂课就让学生自己读书,没有有效的指导。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弄清“课外阅读课”和语文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两者相比,前者的目标更为集中和具体,后者的目标相对淡化和模糊;前者的语文能力(读、写等)训练更为扎实,后者可能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前者更强调“学会”和“会学”,后者则重在“体会”和“感悟”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它有两条线索:一是明明的笑;二是明明的笑对作者的感染。教学中,我抓住描写明明笑的句子一次次感悟,一次次回到主线,引领学生逐步明确“番茄太阳”的含义,让“番茄太阳”永远挂在我们的心中。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  1.番茄,太阳,番茄太阳,多么奇妙的组合呀!双目失明的女孩明明创造了它,这“番茄太阳”也深深地影响了作者。今天,我们就继续跟随作者走近明明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文本解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发展语感。那么,如何使文本解读更有效呢?于漪老师曾讲过:“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趣为媒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让课堂成为师生温馨交流的一个平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积累语言,形成
《赶海》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时,笔者紧扣“语气词”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断  同学们。你们读词语就读得这么有趣了,那赶海肯定就更有趣了。“我”和舅舅来到海边,会看到什么,又会听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言)  1,研读语气词“哎”  我们读书可不能光读表面,我们要想办法读到作者的心里去,老师除了听到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声音外,还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
早上是作文兴趣课,我特意提前步入教室做课前准备,眼见着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有的端着早点,有的背着书包。我意外发现陈建树桌上放着一个小巧别致的纸匣子,眼尖的我发现了端倪,再上前一瞧,只见薄薄的纸层上,两三绿叶中衬着几只蠕动的小生命,显眼极了。“哇,是几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围拢过来的吴薇惊喜地嚷嚷着,结果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学生议论纷纷。  上课了,作文指导训练就是抓住重点,题材是描写人与动物。其实
文学,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和内容描述,也是一种精神交流与思想传递行为。革命文学是在特定时代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类型,它蕴含的独特思想,成为现阶段我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中国革命文学既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生动记载,更是革命先觉者、文学家、作家呼应时代呐喊,传递和表达其对近代中国命运发展的忧患意识。以往,我们对革命文学存在认识上的欠缺,没有深层次理解其在独特历史语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情感。因此,从历史建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努力创设和谐之美。和谐之美追求的是交相辉映之美,追求的是层次分明之美。《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清新,极富诗意和哲理的散文。文章的特点决定本文的教学应紧紧把握住“品和谐之美”这一主线,从“欣赏外表美、感悟内在美、升华情意美”这三个层次展开,引领学生走进一片片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叶子,让真情在反复品读、尽情倾诉的诗意课堂上生成、回荡,从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中,领悟叶
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要想规范听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确定听读目标,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二、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