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首章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ngxis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我们传统的说法是对男性公民的尊称。这个说法,有他的道理。但是,我觉得西方人关于这个“子”字他们的说法更好一些,西方人说这个“子”字其实可以解释为哲学家。孔子就是一个姓孔的哲学家。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最关键的词语是三个字:“学”、“习”、“说”。
  所谓“学”,甲骨文的写法很形象:一个小孩子坐在房子里学习结网。由此引申“学”的意思即模仿,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接受。
  “习”的意思《说文解字》的说法它的上面是羽毛之形状,下面是太阳,上下一会意即鸟儿不停地反复练习飞翔,奔太阳而去,简言之,“习”即训练,也进一步,我们还可以把它定义为感受。
  “说”是一个通假字,通“悦”,愉快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观全句意即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你不妨先接受下来,再慢慢感受,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愉快的。对此我举几个例子说说我的理解。
  例一,三十年前我读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读鲁迅的《故乡》,读到一个词语“欢喜和凄凉”(“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当时我非常不理解这个词语,欢喜即欢喜,凄凉即凄凉,两个明明相反的词语为什么先生在这里却并用呢?先生什么意思呢?我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年轻的朋友们,二十年后来相会。”我突然一下子对这个词语有了透彻理解,甚至,我的身体都分明在充分感受着这个词语,我不但感知到这个词语,而且,我都体会到这个词语的词序,先是欢喜,后是凄凉。我想其他二十年后来相会的过去的年轻的朋友们人人或许都对这个词语做了各自不同程度的感受,只不过有些厚重,有些轻薄罢了。
  例二,《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香菱从大观园中走过,几个老婆子问起香菱的身世,香菱的回答是“我不记得了”。记得我以前读《红楼梦》时,觉得香菱在撒谎。后来,等我自己也有了一些阅历之后,突然明白其实香菱有其难言之痛楚:家庭败落,被人拐卖,此中尴尬和屈辱和面前几个老婆子怎么讲呢?香菱也只好说我不记得了。作者不哭读者哭是有条件的,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相当的社会阅历。理解需要积淀,而积淀需要过程。
  例三,陶潜的两首诗。渊明先生有这样的诗句: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些诗句我接受下来也是很早,大概小时侯就接受到这样的诗句,但是,理解也是若干年之后。朗朗上口虽然在冲龄之时,潸然泪下却只能在中年之后。另外渊明先生还有这样的诗句: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
  这些诗句中的“浓得化不开”的人到中年的感慨不是任哪个小年轻能感知的,理解这些诗句甚至需要的不仅仅是阅历,有时需要忧患。绕室徘徊,终晓不静,无限凄凉,只有把人生的许多滋味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有所体察。理解前的储备工作艰难而漫长,理解后的喜悦心情巨大而持久。这种快乐是柏拉图哲学王的快乐。你想拥有一个哲学王的快乐和高贵吗?那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将是永恒的启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是难的,但是我们正要这样去努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是也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吗?
  有诗为证——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商”,二星名,据说此二星一出则一没,一升则一沉,概两星永不相见。杜甫意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一般难以相见。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意外重逢,倍感惊喜。杜甫此句从《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化出。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昔我俊朗容颜,今我苍颜白发。逝者如斯!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朋友半数业已被黑色的死亡之神的锋利的箭簇射中,令人心惊神伤。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二十年对于天地宇宙不过刹那间而已,而对于生命则何其漫长呐。二十年后的会面一定是欢愉的,二十年后的会面也一定是沉重的。悲欣交集,总算,见面了。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过去的“单身贵族”现在早已为人夫为人父。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小辈相见不相识,敬问我从何处来?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朋友来了有美酒。美酒盈杯,子女盈怀。酒未到,人已醉。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夜雨是好的,春韭是好的,厨下的劳作更使人感动。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既然已经穿越了时间,既然已经穿越了空间,“一杯浊酒喜相逢”,那么,一醉方休吧!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酒逢故人千杯少。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江湖相望,浪漫主义;江湖相忘,现实主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关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我主要说三点:1、君子何谓?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知识分子;2、“人不知”,这是知识分子的先天安排;3、“己不愠”,这是知识分子的后天选择。
  如此说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句意所在正是:别人不了解你,别人不理解你,别人不同情你,你并不生气,你并不恼怒,你并不怨恨,能这样做的人才不愧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屈原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同样,33岁忧郁而死的贾谊也不能赢得我们全部的同情。
  古代“忧郁症”患者可以说“江山代有”,例如柳宗元,例如李商隐……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柳宗元的一首小诗——《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个世界将诗人彻底抛弃甚至遗弃,“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眼中这个世界冰冷而且死寂。诗人想从这个世界得到一丝的同情和半点的理解都是不可能的,人群久已不踐迹斯处,鸟兽也都绝尘而去。
  天寒地冻,孤家寡人,一舟,一蓑,一笠,没完没了的雪花砸在这江上,舟上,人上,蓑上,笠上……
  柳宗元47岁抑郁而终,其实,柳宗元是死在了一种哲学里,死在了一种文学中。
  我们再来说说李商隐的一首小诗——《杜司勋》:
  高楼风雨感斯文,
  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
  人间惟有杜司勋。
  人在高楼,风雨之夜,吟味杜牧,终于,一个彻底读懂了另一个,无人了解,无人理解,无人同情,生气,恼怒,怨恨,李商隐说“人间惟有杜司勋”。依我看,人间尚有李商隐,李商隐不是也“一生襟抱未曾开”嘛,多么希望人啊来了解理解同情自己甚至啊多么希望有人一伸援手,但是,直至死亡的那一天也只能是“刻意伤春复伤别”,“短翼差池不及群”。
  屈原、贾谊、柳宗元、李商隐……这些血肉之躯在所难免地坠入了“人不知而愠”的境地中去了。无人了解,无人理解,无人同情,从而生气,从而恼怒,从而怨恨……
  那么,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究竟有没有呢?
  有。从孔子说起——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的孔子之所以“讲诵弦歌不衰”,正是人不知而不愠君子风范的最佳体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却是一个连自己的学生都不能了解理解和同情的人。
  老子者何人?生于何地?死于何时?迄无定论,被历史层层遮蔽被人群深深遗忘。
  庄子只能“在僻处自说”(朱熹语),并且只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我们别无选择!唯一选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他文献
赞扬与责备  究竟有多大威力   繁忙的一天结束后,很多人都会通过与朋友聊天、与伴侣共进晚餐、看电视、翻阅杂志、浏览购物网站来释放工作评判带来的压力,渴望得到暂时的解脱。记录、反思、修改这些评判,是让人心力交瘁的。而当我们进入舒适的私人社交空间时,心中的评判机制会安静下来,仿佛一只即将入睡的小猫。   我们是否在工作中得到了应得的赞扬,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与寿命。事实上,人们在工作中对来自他人的评
前几天特别去了一趟银行。我对打着领带的秃头经理单刀直入:“有什么手续我现在办理,可以让儿子们不需要我就能够直接处置我的账户财务?”  他露出疑惑的表情。  我耐心说明:“就是,如果我明天死了,他们如何可以不啰嗦,直接处理我的银行账务。”  经理紧张地用手指头敲他的桌子,连续敲了好几下。这是美国人的迷信手势,谁说了不吉利的话,敲一下木头桌子,“老天保佑”,就可以避开厄运。  紧接着,他把食指竖直在嘴
还是高中的时候,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到了,那天早上,有秋天独有的夹杂露珠清冷的小雨。雨过,教学楼还并无许多人,楼梯也静悄悄的。教室里只有几个人,我正琢磨着早上的安排,听到一人说起楼下小卖店旁才见了一只松鼠还有一只猫头鹰,恰是两只,但现在已全然不见了。“哦,”我想,“若是可以,我倒想先放下书本,去买些东西喂它们,应该比公园里喂金鱼来得值得。”随之,一如既往长也不长,九月的一天的学习生活平淡地开始又结束
桃花  前世红杏出墙的少妇  眼波养出的一汪水色  姐姐脚踝上一根红线  羽化而成的霞衣  随四月春风,荡漾  民间  化为一株,妖妖  之桃  青山隱隐,渐行渐远  心事悠悠,辗转轻叹  小轩窗前,一卷残词搁浅  兰花无心抽穗,新枝倒垂  几杯薄酒,锡壶一温再温  黄昏月下,丝柳深处  万万朵窖藏的心事  守在枝丫,脉脉敬候  山野一天  人世几回泅渡  前朝的斑驳古刹  今世的碧水流榭  年年
对于写作者来说,扩大文学视野非常重要,文学视野“最起码是全国的视野,更应该是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只有在全球视野下摆正自己的位置,再反观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才能写出“大多数人都能共知、共通、共感的作品”。   如何认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有一个外国人说过:面对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这话说过很久了,都是我们今日的状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作家写作,对于世界来讲它是特殊的,是“这一个”。它
你知道朱晓玫吗?  《观点周刊》评价:朱晓玫的演出是冷静和严谨的——这就是天才;  《费加罗报》赞叹:你一定要去听朱晓玫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她演奏的就像作品写的一样纯净无邪;  宋鸿兵感慨:她的巴黎演奏会场场爆满,她演奏的巴赫,堪称天籁!她是朱晓玫,真正的钢琴大师!  朱晓玫是谁?  大多数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就连她的百度百科也是这样的介绍:“一位目前不为人知,低调而有实力的中国钢琴家。” 
爱有很多种的吧。一种是,你想和他牵着手,在街上、在超市里,走。你们做爱、做饭。你们看电视、给对方夹菜。你们在一起,像头驴子,转啊转,把时间磨成粉末,然后用粉末揉面,做包子、饺子、面条,吃下去,饱了,心满意足。   还有一种,就是像我对你这样,远远地,用一点微弱的想象,张望。给这暗下去的岁月,涂一抹口红。这么些年来,我都不知道,我是在用想象维持对你的爱情,还是在用你维持想象的能力。   我想清楚
零食是人生的慰安剂,也是社会的温度计、欲望的折射镜。愉悦与陷阱  王珊发胖是从初一开始的,那年她12岁,有了一个弟弟,然后被送到了学校住宿。离家十分钟的路程,妈妈每个月只能看她两次。这成为她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她胖了。  妈妈觉得亏欠她,每次来都会塞给她许多钱。这些钱,她全部都用来买了吃的。从小被压抑的味蕾遇到了被冷落中的无助感,她从那时开始了与零食相依相伴的长期生活。上课时会抱着西瓜吃,晚上睡觉
闲来无事,沿着城关老巷徜徉。   城郭的建制并不算太悠久,然而却也颇有些年月,有其深入纹理的故事与往事。河道两旁,民舍参差,中间是石板路,表面光洁透亮,一路伸延。薄暮里,烟火的气息在我们四周弥漫,一串细微的咳嗽声,隔着木门,在炉膛深处闪亮,回忆里透着土香,是童年的味道,仿佛我们从前的故家。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往事徘徊不去,那些洋溢在心间的念想,静默到无声,仿佛记忆也在这里驻足、聆听。   多少
母亲去天津打工,早晨四点多的火车,我送她。空荡荡的路上涂抹着昏黄的灯光和潜伏的春寒。行人稀少,只有摆早点的人在黑暗处生火。  候车室坐着不多的人,一列火车来,载走了一些。我跟母亲坐在冰凉的蓝椅子上,很少说话。我替母亲捏着火车票。  好多年了,母亲为了我,春节一过,我们乡下的花都没有来得及开,就去东边打工了。这些年,她患了焦虑症,头疼、失眠、眼睛涩得厉害,出去得少了。其实我心里清楚,母亲是操心,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