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困境公司的重组战略

来源 :商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hu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1998-2002年期间被ST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根据其ST两年后的摘帽情况分为摘帽与没有摘帽两组,比较这两组公司在争取摘帽过程中采取重组战略的频率、强度,结果表明,摘帽公司比没有摘帽公司更积极、更多地采纳了有前景的、扩张的和聚焦在外部市场的兼并收购战略,而没有摘帽公司则忙于剥离、置换等激进战略。 Logit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摘帽公司采取的兼并收购有助于其摘掉ST的帽子,而没有摘帽公司采取的资产剥离、资产置换等战略并没有增加摘帽的几率,另外,负债程度对于ST公司的摘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财务困境;重组战略;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Restructuring Strategies of the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n Financial Distress
  ZHAO Li-qi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4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amples and classifies the special treatment companies (1998 - 2002)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could be uncapped after two years. With an analysis on their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restructuring, it establishes a Logit Mode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ose uncapped firms adopt growth-oriented and external-market focused strategies, whereas non-uncapped firms engage in fire-fighting strategies, such as asset divestment and debt restructuring. But these fire-fighting strategies do not help to uncap. At the same time, more severe debt burden represents fewer chances to be uncapped.
  
  从1998年我国实施特别处理制度(ST)以来,至2004年末,已有275 家上市公司先后被特别处理(其中因财务状况异常被ST的有265家,因其它状况异常被ST的有10家,有13家上市公司两次被ST),占上市公司总量的20% 左右。根据管理规则,两年内扭亏为盈的ST公司可以撤销ST, 否则将做摘牌处理。这些公司在被ST 后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措施?它们两年后的命运如何呢?笔者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探讨。
  
  一、文献回顾
  
  国外的研究大多都是将企业根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其进入财务困境的标志,企业经历困境后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资产重组、管理者替换、减少股利等。Gilson(1989)研究了陷于财务困境中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研究表明,在给定的任何一年,样本中有52%的企业,因为违约、破产或为避免破产而进行债务重组时,发生了高级管理人员的更换。Deangelo等(1990)考察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0个在1980-1985年期间陷于财务困境公司对股利政策的调整,几乎所有样本公司都减少了股利。Ofek(1993)、Kang等(1997)分别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日本企业和英国公司在业绩下降时的重组问题。通过对日本企业与美国相应样本企业的比较发现,两国企业在业绩出现下滑后有很多相似的经营措施。两国的企业都通过出售资产、关闭工厂、减少资本支出和成本、解雇员工等来降低规模。业绩下降的两国企业也都进行收购 。但与日本企业不同,美国企业面临着外部接管的压力。英国的公司在业绩下滑时,也会采取类似的措施,但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英国的公司不是很愿意采取业务重组或资产出售等策略,而更愿意采用高级管理人员变动策略。
  国内文献多数以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ST)作为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相应的研究也针特别处理,针对困境公司经历困境后采取措施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而且研究的方面也比较狭窄。李秉祥(2003)总结了我国ST公司债务重组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报表重组多、盈余管理多、关联交易多、实质性重组少、改善原有管理模式少、提高运营效率少等缺陷与不足。提出了ST公司的战略重组应面向市场,实行包括公司的产业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治理结构调整和债务重组在内的全面重组,才能使ST公司的债务重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张玲,曾志坚(2003)以 2000年重组公司为例,采用 ROI、EPS、ROE指标,结合资本结构对非ST公司与ST公司的重组绩效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用一个财务困境预警模型对公司的重组绩效进行了验证,同时也验证了该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不管是非 ST公司还是ST公司重组的绩效并不理想,资本结构需要调整。
  上述文献都只是针对困境公司陷入困境后采取的战略措施进行了分析,而没有对最终摆脱困境的公司和那些没有摆脱困境的公司进行区分以及它们采取的战略措施进行对比分析。由此的问题是:(1)那些从财务困境恢复的公司是否采纳了与那些仍旧下滑以致于陷于更严重危机的公司不同的恢复战略?(2)这两组公司在它们展开战略的强度和时机方面是否不同?(3)这些战略中哪一个有助于公司恢复?
  
  二、样本选取
  
  笔者按照国内研究的惯例,选取1998年到2002年间被被特别处理(ST)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保持样本的可比性,对上述ST公司进行了筛选。
  首先,由于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原因主要有财务状况和其它状况异常两种情况,为保证ST确系财务困境所致,笔者限定研究样本必须是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上市公司,符合以上条件之一的共计173 家公司。其次,为了考察重组战略的真正实施效果,又将先后有两次ST经历的6家公司予以剔除。最后,主要针对A股上市公司的情况进行研究,所以将其中的17家B股上市公司也予以剔除。根据以上3个条件,实际获得有效样本数150个。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笔者所用数据均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1.0 for Windows。
  
  根据管理规则,两年内扭亏为盈的ST公司可以撤销ST, 否则将做摘牌处理。笔者考察了上述样本公司在被ST两年后(2000至2004年)的财务地位(是否摘帽),如表2所示。表2表明有四分之一多的困境公司摘帽了,还有四分之一多的困境公司没有摘帽,剩余的21家样本公司(14%)退出市场。摘帽的比率在36%到54.2%之间波动。因为退市公司比其它没有摘帽公司的财务指标恶化更为严重,为消除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笔者将退市公司也予以剔除,最后的样本公司由129家(64家摘帽和65家没有摘帽)公司构成。
  
  了尽快摆脱困境,这些ST公司纷纷采取各种重组战略。按照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对ST公司实施重组的分类,笔者将ST公司的重组战略分为股权转让(SHT)、资产剥离(AT)、兼并收购(AP)、资产置换(AR)及债务重组(LR)五类。由于一些ST公司最终摆脱困境,成功地摘掉ST的帽子,而另一些则没有摆脱困境,甚至被迫退出市场,因此我们提出假设:摘帽公司与没有摘帽公司采取了不同的重组措施。
  
  三、实证分析
  
  首先,对样本公司的特征进行描述,并对摘帽公司与没有摘帽公司的特征加以对比;其次,分析这些公司重组战略的频率、重组选择的时间转移、重组的强度等;最后,进行Logit回归分析。
  (一)样本公司的特征
  表3统计了ST公司的样本特征,包括均值和中位数,同时还对比了摘帽公司与没有摘帽公司的特征。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公司的规模没有差异;而没有摘帽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摘帽公司,说明没有摘帽公司比摘帽公司的财务状况要差,其差异在1%的水平显著;摘帽公司与没有摘帽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虽然都是负数,但摘帽公司均高于没有摘帽公司,说明摘帽公司的整体盈利状况要好于没有摘帽公司,两组公司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差异在10%的水平显著。
  
  (二)样本公司重组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表4统计了摘帽与没有摘帽样本重组的次数,可以发现ST公司的重组活动非常频繁,平均每家样本公司重组1.85(239/129)次,其中摘帽样本2.23((92+40+11)/64)次,没有摘帽样本1.48((39+41+16)/65)次,摘帽样本的重组频率大于没有摘帽样本。摘帽样本在ST当年进行的重组活动(92次)远远多于没有摘帽样本(39次),说明这些公司在被ST后尽快采取措施争取早日摆脱困境,而没有摘帽样本则没有那么积极。另外,在ST后第一年和第二年摘帽样本兼并收购活动多于没有摘帽样本,而没有摘帽样本在ST后第一年和第二年则采取了更多的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活动,说明摘帽与没有摘帽样本倾向于采取不同的重组行为。
  
  (三)样本公司重组强度T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些样本公司重组行为的真正差异,笔者又对各种重组方式引起的现金流的变动(流入或流出)进行了统计,同时为了便于比较,笔者将现金流的变动进行标准化,即用它们除以ST前一年总资产之后的比率来衡量重组强度的大小。表5中是摘帽与没有摘帽样本采取的各种重组方式在ST后两年内重组强度之和的均值。均值差异T检验表明, 股权转让、资产置换与债务重组差异不显著,但资产剥离与兼并收购差异显著。
  
  (四)Logit回归分析
  笔者以ST公司是否摘帽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各种重组方式ST后两年内重组的强度之和作为解释变量构建Logit模型,衡量各种重组方式对于公司摘帽的影响。同时负债程度、公司规模、盈利能力等特定的因素也可能阻止或有助于重组战略执行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用Logit模型来衡量各种重组方式的影响时,取ST公司前一年的资产负债率(LEV)、公司规模(SIZE)、净资产收益率(ROA)、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控制变量,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我们让各种重组方式分别进入模型,即
  
  其中,摘帽公司Y=1,没有摘帽公司Y=0,P为ST公司摘帽的概率,X代表各种重组方式, 是随机误差项。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列示的回归结果表明,摘帽与没有摘帽样本在资产剥离、收购兼并与资产置换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股权转让和债务重组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与笔者前面的假设基本一致。
  收购兼并的系数为正,并且在10%的水平显著,说明ST公司采取的这一行动有助于其摘掉ST的帽子,从前述的重组行为描述性统计中我们已知摘帽样本在ST后第一年和第二年采取了多于没有摘帽样本的收购兼并活动;资产剥离与资产置换的系数为负,并且在10%的水平显著,说明ST公司采取的这一行动不能帮助其摘掉ST的帽子,从前述的重组行为描述性统计中已知没有摘帽样本在ST后第一年和第二年采取了多于没有摘帽样本的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活动。
  另外,四个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的系数也是负的,并且在10%或5%的水平显著,说明ST公司的负债程度越大越不利于摘帽,这与前面对样本公司特征的描述相一致,即没有摘帽样本的资产负债率高于摘帽样本的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系数为正的,但不显著,这也与笔者前面对样本公司特征的描述基本一致。
  
  四、研究结论
  
  公司采取何种战略积极应对潜在破产风险能够避免甚至扭转破产命运,对于这些公司本身及其利益相关性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以1998-2002年期间被ST的公司为样本,依据其ST两年后的摘帽情况分为摘帽与没有摘帽两组,比较这两组公司在争取摘帽过程中采取各种重组战略的频率、强度,结果表明,摘帽公司比没有摘帽公司更积极、更多地采纳了有前景的、扩张的和聚焦在外部市场的兼并收购战略,而没有摘帽公司则忙于剥离、置换等激进战略。Logit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摘帽公司采取的兼并收购有助于其摘掉ST的帽子,而没有摘帽公司采取的资产剥离、资产置换等战略并没有增加摘帽的几率。这是因为摘帽样本采取的收购兼并活动使并购后的企业在较高的治理效率下生产,达到较高的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实现多样化经营或战略性调整,从而摆脱困境;而没有摘帽公司仅靠出售资产或资产置换获得偶发性收益,其主营业务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根本的改善,持续盈利能力也就很难获得保证,因而很难摘掉ST的帽子。另外,负债程度对于ST公司的摘帽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前面分析笔者认为,公司在被ST后一方面应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早日摆脱困境;另一方面,ST公司应着眼于长远发展,采取收购兼并的外部市场战略,避免急于出让资产、置换资产等短期行为,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
  但笔者没有考虑行业因素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降低模型的解释力,因此,对于特定行业的财务困境公司,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Gilson, S.C.Management Turnover and Financial Distress [J], Journal of Finacial Economics, 1989,25,241-262.
  [2] Deangelo, H. and L. Deangelo, Dividend policy and financial distres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oubled NYSE firms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0,45, December, 1425-1431.
  [3] Ofek, Eli. Capital Structure and Firm Response to Poor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3,34, 3-30.
  [4] Kang Jun-Koo, Shivdasani Anli.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during performance declines in Japa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46, 29-65.
  [5] 李秉祥. 我国上市ST公司财务危机的战略重组研究 [J].管理现代化,2003(3). 
  [6] 张玲,曾志坚.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评价及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3(5).
  (责任编辑:吕洪英)
其他文献
摘要:对城市群进行空间整合来提升其竞争力,是实现崛起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城市经济投入的强度与城市空间联系的效果结合起来,从时间开发次序、空间建设重点、产业培育途径和基础设施共建等四个方面来应用到城市群空间整合的战略研究中。  关键词:城市群;DEA;动态聚类;空间整合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实施IRB(内部评级法)被认为是提升国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国有银行自实施内部评级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具体的管理实践看远远不能对银行的业务和风险形成有效的支撑。所以,国有银行为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应该加强数据基础建设,并重塑信贷文化。  关键词:IRB;国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B    一、国有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I
期刊
摘要:目前进场费已经成为我国零售商的主要利益来源,进场费的种目繁多,漫天要价,收取过程不明朗等诸多问题,引起了供应商的不满,导致了供零关系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供零双方以及整个商业的和谐发展。但是进场费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及合理性。  关键词:进场费;零售商;供应商;渠道权利;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2.2 文献标识码:A    一、进场费的起源    (一)西方国家的进场费起源  进场费
期刊
摘要:社区社会资本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五大目标的顺利实现。尔德井村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村庄外部网络的链接、内部关系的整合及规范秩序的重建,既获得了社会资源,又增强了发展能力。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分化与转型,都为村落社区开发、利用社会资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落社区;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F320.3 
期刊
摘要:财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它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勾勒其制度变迁轨迹、分析总结其演变规律,有益于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因此,回顾建国6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展望其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趋向,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优化我国现代公共财政体制是当前财政学界一个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财政体制;制度变迁;税权划分;公共财政  中图分类号:F8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纷纷投身于并购浪潮之中,然而,由于异地民族文化差异,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严重影响并购整合过程。因而,跨国并购后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整合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跨文化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命题被提上议程。  关键词:跨国并购;文化差异;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期刊
摘要:旅游业中小企业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至今,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因此,只能依据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作为现有旅游业中小企业划分的参照。以饭店和旅行社为例分析了现行中小型旅游企业划分标准的适用性,提出可行的划分标准应该在依据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来制定,旅游业中的各类企业的划分标准也要结合各自的特点进一步细化。  关键词:中小旅游企业;划分标准
期刊
摘要:传统的零售业CRM系统不能对零售业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利用,也难以对公司的营销决策提供支持,而KDD主要研究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智能地、自动地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在零售业CRM系统中引入KDD的方案,并在零售业CRM系统中实施KDD算法,可以有效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有效提升企业CRM质量。  关键词:知识发现(KDD);零售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
期刊
摘要:部分投资者在获得景区经营权之后,并不致力于景区内部建设和资源保护的继续投资,而是发生了投资变向。这不仅增强了景区经营的风险性,而且危及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损害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消费权益。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要动因在于其投资正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应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在政府投资、经济杠杆调节和剩余索取权激励等方式进行连续补给,以补偿其投资的正外部性,从而纠正投资方向。  关键词:景区
期刊
摘要: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剧烈,深深影响着我国石油公司的业绩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在分析近十年的国际油价和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业绩基础上,构建出油价-公司业绩的二次曲线模型,结果表明:稳定在40-60美元/桶的油价是三大石油公司业绩最优区间。  关键词:国际原油价格;石油公司业绩;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