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基于“采用抗凝策略人群中的心血管结局(COMPASS)”的中国亚组数据,分析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对稳定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COMPASS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本研究选取其中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中国31家医学中心的稳定性心血管病患者(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或两者同时存在)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利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医院心内科急重症中心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医院心内科急重症中心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阜外医院心内科急重症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采用抗凝策略人群中的心血管结局(COMPASS)”的中国亚组数据,分析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对稳定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COMPASS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随机、平行组设计的临床试验。本研究选取其中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中国31家医学中心的稳定性心血管病患者(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或两者同时存在)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组、利伐沙班单用组及阿司匹林单用组。收集3组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临床资料。患者于随机分配后第1、6个月以及此后每隔6个月于门诊或电话中接受随访。观察的主要疗效终点是心血管病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复合事件,主要安全性终点为修改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标准大出血,评价临床净获益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算终点事件的年化发生率,并采用分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比较3组终点事件及临床净获益事件风险的差异。
结果COMPASS研究中国亚组共纳入1 086例稳定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组366例,年龄(64.2±8.3)岁,男性293例(80.1%);利伐沙班单用组365例,年龄(63.8±9.0)岁,男性301例(82.5%);阿司匹林单用组355例,年龄(63.6±8.8)岁,男性282例(79.4%)。最终共1 081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为99.5%,中位随访时间为575(413,673)d。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组主要疗效终点事件发生9次(1.5%/年),利伐沙班单用组发生21次(3.7%/年),阿司匹林单用组发生14次(2.5%/年);主要安全性终点3组分别为6次(1.0%/年)、9次(1.6%/年)及7次(1.2%/年);临床净获益事件3组分别为10次(1.7%/年)、22次(3.9%/年)、15次(2.7%/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事件在中国亚组中发生较少。
结论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联用以可安全有效地用于中国稳定性冠心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
其他文献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39岁。在诊断为早期乳腺癌(分子分型为Luminal A/B型)后,给予新辅助化疗,达到部分缓解(PR)后行手术治疗,之后行辅助化疗以及放疗,完成辅助内分泌治疗5年,半年后出现弥漫性肝转移、骨转移。症状体征患者精神可,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1分,出现食欲减退,大小便基本正常,全身无明显压痛,肝脾未
病史摘要患儿,男性,2个月13 d,主因"皮肤色素沉着伴体重增长缓慢2个月余"为代主诉入院。症状体征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6.2 ℃,脉搏134次/min,呼吸49次/min,血压76/48 mmHg (1 mmHg=0.133 kPa),体重2.17 kg,身长55 cm,头围37 cm,神志清,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干燥,皮肤弹性欠佳,前囟大小约1.5 cm×1.
病史摘要先证者,男,1岁,因"运动倒退、肌张力障碍半年"就诊。症状体征患儿6个月内发育正常,6月龄时(半年前)发热,纳差,此后运动倒退,伴肌张力不全。1岁时发热10 d,拒食,之后多脏器衰竭,夭折。哥哥10岁,无症状。母亲易疲劳,焦虑,爱发脾气。两兄弟及其母亲均厌食肉、蛋等高蛋白质类食物。父亲健康。诊断方法两兄弟及其母亲血液戊二酸肉碱、戊二酰肉碱/游离肉碱比值增高,游离肉碱降低,符合戊二酸血症1型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9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当地医院彩超诊断提示:肝多发囊肿;肝内不均匀回声。CT诊断提示:1.肝左叶囊实性占位,考虑胆管囊腺癌;2.肝囊肿。症状体征腹部主诉上腹部隐痛不适,腹部检查无特殊。诊断方法当地医院CT诊断提示:1肝左叶囊实性占位,考虑胆管囊腺癌;2.肝囊肿。病理诊断:肝脏原发黏液性囊性肿瘤伴相关浸润性癌,伴反应性肉瘤样附壁结节。临床转归术后随访9个月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48岁。因"发热、咳嗽伴喘累1周"入院。曾于当地诊所行抗感染、退热等治疗,无明显改善。当地胸部CT提示:左肺占位,左侧胸腔积液。症状体征体温36.6 ℃,脉搏97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8/79 mmHg (1 mmHg=0.133 kPa)。意识清,左肺叩诊呈实音,左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哮鸣音。余无殊。诊断方法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占比0.837, hsCRP>5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60岁。主因"发作性四肢不自主运动3年,加重1年"入院。门诊诊断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既往体健。症状体征发作性四肢不自主运动,主要表现为:双上肢及手指扭曲,双下肢震颤,持续约5~10 min后可自行缓解。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直径约为3 mm,眼球各方向活动充分自如,无眼震,对光反射存在。双侧额纹对称,无鼻唇沟变浅,伸舌居中。四肢肢体肌力Ⅴ级,发作时肌张力增
目的通过对丹麦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筛查体系的分析,根据DDH的三项诊断标准,确立髋关节体格检查对DDH诊断的阳性预测值(PPV)。方法近4年内共有290例(女性169例)髋关节查体阳性的儿童转诊到本机构骨科门诊。采用回顾性分析,根据3项DDH诊断标准,计算临床髋关节体格检查的阳性预测值,并按照全科医生、助产士和儿科医生分成3个亚组。对于小儿骨科医生,采用其中的一项诊断标准来计算髋关节查体
目的极早产儿日后的肺功能往往较差,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由早产本身还是围产期相关事件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炎症对极早产儿呼吸疾病的发生及12岁时的肺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早产儿的中位胎龄为27.4(23.9~31.7)周,收集脐血、生后6 h、24 h和72 h的动脉血样本,检测促炎和调节性细胞因子,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值)计算累积细胞因子浓度。53例儿童行肺功能检测,中位年龄为12.6(12.
目的研究549例儿童在2.5岁时的单词使用量和7岁时智力障碍的相关性,以及父母对孩子发育的关怀是否印证这一相关性。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模型,调整性别、母亲教育水平、父母智商和孕期吸烟等因素,分析孩子在2.5岁时的单词使用量(父母提供)和7岁时智力水平(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评估)之间的相关性。7岁时父母关怀由"早期症状性综合征引发神经发育临床检查问卷(ESSENCE-Q)"评估。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医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中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应用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按照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分层,每层内选取约10%的三级医院,入选医院每月连续上报前10~20例出院诊断包含房颤的病例。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全国30个省151家三级医院共上报49 104例NVAF病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栓栓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