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钢琴教学与感教育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体是情感。情感本身就是心理主要品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音乐则是以一切内在感觉和体验为基础,以情感表现为主的艺术。钢琴音乐更是凝聚情感动态,以人的情感作为轴心,来展现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它以特定的艺术符号及音响结构的运动形式直接展示着人的内心情态。因此如何将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二者进行整合与统一,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是钢琴教学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情感是音乐的艺术生命,是钢琴音乐的本质
  
  情感具有极强的动机功能和激活功能,不同精神境界会形成不同的情感品质和情感反应。它涵盖了一个人对事对人的感悟力、自制力、刚毅力、善解人意的能力:与人热忱相处的交往能力等内容。它是完美人格高尚情操的集合。情感品质并不是天生俱备,而是教育实践的结果。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意志的表达和智慧创造的载体,历来是人类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高级形态和有效方式。创造音乐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寄托崇高情操,表现审美情趣。满足审美需求的最令人向往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是人有感于现实而发出的反应,是一种情感体验。钢琴音乐本身也具有其情感特点。它能在听众中唤起情感反应的信念和宽泛的意境,它总是以抒情为主。与抒发人的心理感受、情感、态度密切结合在一起,着力于抒发的是人在客观世界情境中的心理感受。换而言之,钢琴音乐的核心即为情感,“钢琴音乐的美在于作品中所展现的作曲家内心世界的那种最深挚,最富有感染力的感情,而钢琴演奏的各个环节实际是存在着感情的巨大作用或主导作用的。”
  “声情并茂”常用来描绘声乐艺术,然而。用它来形容钢琴音乐也是恰到好处。钢琴音乐是旋律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它运用动听的旋律抒发丰富的情感,而且是一种富有思想内涵的审美情感。在演奏钢琴作品外。必须以情感的体验、情感的表达为前提,让情感成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只有演奏技巧,毫无感情的演奏只会枯燥无味,缺乏生气。当“琴声”与“情”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引起听者的共鸣。演奏技术才能转化为演奏艺术。手下流淌的才是美妙动听的钢琴音乐。由此可见,情感是音乐的艺术生命。是钢琴音乐的本质。
  
  二、把情感教育作为钢琴教学的方向和最终目的
  
  钢琴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练习和演奏实践,逐步确立正确的演奏习惯,逐步掌握钢琴演奏的技能和规律,去表现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可见,一切演奏技艺的形成,都是为了突出作品中的“情”,钢琴教育活动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钢琴教学的指导思想来看。它是以审美为核心,有着广阔、深邃多彩的情感世界,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操,促进个性的和谐与发展。
  钢琴教学的内容,除了演奏技艺的讲授以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对钢琴作品的演奏,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琴声把作品的情感内容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和提高演奏技能。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它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钢琴音乐更是如此,作品要表达的音乐形象并不具体,根据各自的审美情操及感悟能力,各个演奏者的演绎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必须有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丰富的情感积累,透彻的内涵领悟以及娴熟的演奏技艺才可能将自己内心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这种“声情并茂”的琴声才实现了钢琴演奏这种二度创作的“传情达意”的审美价值。
  钢琴音乐是琴与情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声音高低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准确地表现人的情感变化。
  
  三、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及统一
  
  情感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贯穿在各个领域的教学之中,在钢琴教学中忽视了情感教育,也就失去了钢琴教学的本质及方向,对于学生的人格因素及专业素质发展都极端不利。
  钢琴教学的特征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性体验上和生理性认识中有一个思维的空间和想象的领域。教师作为钢琴教学的先导主体,必须精通教材,在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技能训练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体化特征等前提下,无不蕴含着人类深远的思想感情精华,有着广阔的审美情感表现空间。在选择好教材以后。必须对其进行深入地认知和感受,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征等内容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演绎作品的同时真正融合感知,体会其真谛。作品的真正内涵也只有通过针对性极强的个性教学,才能触动灵魂的振颤,体现“音乐是灵魂的直接语言”,才能使学习者自觉地接受,既能实现对学习者关爱的人文情怀,又能在音乐作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接受三方面达到以“情”贯通。真正地一体化。
  在钢琴教学中。还应注意的是必须把范奏作为点燃教师和学生情感的火花和融合师生情的调节剂。因为只有自己演奏。才能知晓其内涵,了解其技术要领,体验作品的意境,准确表现其精神。同时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例生动具体的活教具。肯定了自己理论的可行性与正确性,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并激起他们迫切的求知愿望和要求。
  任何艺术都是如此,都是在真实写照人类生活。生动表现人类情感。钢琴音乐是表现人类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永远以其鲜明、生动、符合感情发展逻辑而自在,认识到它的情感因素和体现,才能以真善美的观点去了解它的艺术魅力,去接受钢琴音乐这人类最深处的律动与情调,只有将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融会贯通,钢琴教学这艘帆船才会顺流而下驶向彼岸。
其他文献
古建与摄影的结合,在去年让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一同完成了“寻踪营造学社之旅”,跟随营造学社大师的足迹,体会中国古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每年一度的大型外拍活动,已经成为这个大展的一个传统项目。6月4日,雪花纯生“2014光影园林”大型主题外拍活动在广州正式启动。作为“雪花纯生·中国古建筑摄影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外拍活动聚集了摄影专家、古建筑专家,带领本次大展的获奖代表,在12天的时间里,尽览
今天的摄影人绝大部分都是利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数码相机可以非常准确便捷地记录下场景中的色彩。与以往的彩色胶片相比较,可以说数码系统为摄影人提供了一整套得心应手的装备。  彩色摄影条件如此之完备,黑白摄影还有必要考虑吗?从目前摄影人队伍中拍摄黑白作品的人数看,黑白摄影越来越向着“小众”形式发展。有不少喜欢欣赏黑白摄影的摄影人,并没有动手拍摄、制作黑白摄影作品。另一部分摄影人,为了“改改口味”,有时也
[摘要]武侠片作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型片,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影视类型。其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高深莫测的武功身法、亦虚亦实的审美意境都极具东方意蕴,为影视特技的创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清醒认识并把握武侠电影影视特技运用的发展进程,深刻理解并研究其发展规律,可以使我们具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和清晰的头脑,更为积极、主动、有效地探寻自己的风格特色,推进民族电影特技事业的健康
[摘要] 莫言作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无疑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焦点。据报道称,中国文学史教材也会因此而改写。莫言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作品《蛙》在主题和结构方面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和借鉴意义,并且展现了莫言的魔幻主义写作的手法。  [关键词] 莫言 《蛙》 主题和结构 魔幻情节  作为在80年代“寻根文学”中崛
摘要 《天使A》中的安吉拉是善、爱与美的化身,在她对迷失自我的安德烈的拯救中,展示安吉拉拯救的力量和安德烈在人性回归途中洒下的泪水。这部黑白影片在运用电影语言方面有独特的特点。影片在人性回归中表达出深刻哲理意蕴。  关键词 《天使A》 电影语言 意蕴    《天使 AAngLe A》)是吕克·贝松执导的一部具有法式浪漫情调的黑白片。影片讲述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天使安吉拉来到人间,拯救一名巴黎小混混安
[摘要] 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电影 色彩观念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电影进入色彩时代
[摘要]作为香港新派武侠电影中流砥柱的徐克,于乱世背景中所展示的绚烂女性群像与情爱观,为影片纷乱的年代和动荡的世态抹上一笔浓彩,成就徐克电影时空中走向极致的绚烂。  [关键词]徐克电影 女性群像 情爱观    80年代至90年代之交,伴随着1997成为一个迫近中的现实。香港社会的权力格局渐次改变,并开始弥散着某种愤懑和政治无力感。在文化表述之间,则呈现为一种充满急迫感的身份危机。民族国家的意义和疆
进入数码摄影时代,摄影入门容易了,可是摄影的事却一点少不了,有时反而更多。摄影人不光要学电脑,学会自己处理照片,而且设备的问题也花样繁多,让人意料不到,防不胜防。器材触点导通性能差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例如,相机速度慢、电池使用寿命短等,其原因有时并不在设备的本身,而是它们的金属触点导通不畅所致。运用航天技术材料制成的纳米笔,能够有效解决金属触点的导通问题。    数码时代的触点难题    在数
[摘要]郎庄面塑艺术作为鲁西北民间艺术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它生于民间,传于民间,是贴近百姓生活的艺术,也是至今仍活跃于民间的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对于它所造型的植物形象的渊源进行追溯,可发现它们与古老文化的联系,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能够帮助判断这些植物的形象是生殖崇拜文化发展与孑遗的典型例证。郎庄面塑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仍然深藏于民间艺人的潜意识记忆中,并且这种记忆至今依然在郎庄面塑艺人那里
由伊朗第三代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小鞋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又译《天堂的孩子》)感动了全世界,我们仅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该电影中的人物语言,以探讨话语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人物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话语是人物塑造的关键。克里斯特尔和戴维(Crys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