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

来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mouse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高频振荡通气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海口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9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患儿给予高频振荡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婴儿型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合指数(Pa O2/Fi O2)、Pa O2/Pa CO2。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u=2.758,P=0.006)。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由于每个学生的素质、生长环境、所受教育和主观努力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学生是有很多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到学
“读”是阅读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一年级的小学生,朗读处于起步阶段,基础阶段,尤为重要。由于识字量少,朗读基础差,在幼儿园喜欢“唱读”等原因,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读句子时的语气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更有不少学生“读望天书”。这些问题困扰着孩子们,使他们不想读,不敢读,读不好,一定程度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特点,要充分利用各种趣味元素,创新探究朗读的形式,丰富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各种热热闹闹的场景,教师教得激情飞扬,学生学得精彩纷呈。与传统中静悄悄的课堂相比,学生已经明显地“动”起来,本文作者尝试通过构建主动、互动和灵动的“三动”课堂,让学生動得有目标,动得有方法,动得有成效,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因此,以培养学生科学素
小学生美术活动的目标在于兴趣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们在绘画活动中,通过手的动作,利用七彩的线条、大块的色面,刺激他们的视觉,利用教室小画廊展示学生作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孩子成功感和满足感,使他们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绘画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
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园水平,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我园开展了“亲子创意绘本”课程游戏化建设。此项实践活动着眼幼儿园优质、特色、内涵化发展,提高课程游戏化实施水平,重点打造“亲子创意绘本课程基地”,为幼儿、家长搭建了享受童年幸福时光的平台。  在幼儿亲子创意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