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有老师埋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等等,存在着思想品德课“学生不爱学,老师难教”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呢?在实践中老师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参与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上愿不愿意参与其中,心理因素相当重要。他要判断课堂环境对他是否有安全感。这就要求老师首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放得开”。
1、用人格的力量引导学生“愿学”。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学生不信赖老师,就不会爱这门课。“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这位老师,就会以他为榜样,进行自觉的人格塑造。品德老师更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受。老师的言行必须要有说服力,如果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而老师出了教室就随地吐痰,如果要求理会“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校保护”,而老师却任意辱骂体罚学生,那么,思想品德课岂不成了“假、大、空”了吗?所以,“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有阳光”。
2、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乐学”。老师要具有健康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因为情绪和情感具有感染性。老师自然的态度,和蔼可亲的微笑,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的鼓励,对学生一时的错误抱以宽容的态度,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成为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动力。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参与的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待特点及学习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推动学生装主动参与课堂。
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启”,只有“启”得好,才能使学生很地“发”。老师要很好地把握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设计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高低。例如“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如果教师能提出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何表现?我国有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有何危害?对你有何启示?等系列的启发性问题,对学生对于知识就能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充分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讨论式。讨论式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讨论,学生把书本知识、社会知识和个体经验整合,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把自己的看法与别人的看法作比较及分析。如在《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一课中,对消费者的行为,书上说得较笼统,我就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消费者应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在“非典“时期购买紧缺商品不应哄抢;讲到在经济活动中除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外,还要能够劝说别人也来遵守经济秩序;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具体如何去做等等。这些正确的、贴紧实际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赞扬后,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课后实践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乐趣。
1、组织学生撰写品德小论文。这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一种形式,能促进学生多看书,勤动脑,爱动手。老师对小论文进行评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只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让学生搜集法律小知识。在讲到法律的强制性特征时,我顺口说了一句法院有执行庭,你知道强制执行吗?学生说不清楚,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后咨询有关人士,了解这个小知识,在下一节课开始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由此,我要求学生办个“法律小知识”角,解答同学们提出的他们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3、社会调查落到实处。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特点,适当的社会调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对“校园环境问题的调查”涉及的问题较多,有校园绿化面积有多少,校园里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你理想中的校园是什么样子,请你为学校写几条保护环境方面的标语,在教学中应当把这些落到实处,学生写的标语很有创意,我们就使用它,在垃圾筒上贴着:“我好饿,快给我点儿好吃的”,在草坪上立个处牌子:“我也是一个生命,请爱护我吧”等等。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得到这样的认可,对于以后的学习就更有劲头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赋予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兴趣、情感、知识、能力。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任重道远,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乐园。
一、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参与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上愿不愿意参与其中,心理因素相当重要。他要判断课堂环境对他是否有安全感。这就要求老师首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放得开”。
1、用人格的力量引导学生“愿学”。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学生不信赖老师,就不会爱这门课。“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这位老师,就会以他为榜样,进行自觉的人格塑造。品德老师更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受。老师的言行必须要有说服力,如果要求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而老师出了教室就随地吐痰,如果要求理会“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学校保护”,而老师却任意辱骂体罚学生,那么,思想品德课岂不成了“假、大、空”了吗?所以,“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有阳光”。
2、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乐学”。老师要具有健康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因为情绪和情感具有感染性。老师自然的态度,和蔼可亲的微笑,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的鼓励,对学生一时的错误抱以宽容的态度,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成为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动力。
二、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参与的途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待特点及学习情况,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推动学生装主动参与课堂。
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启”,只有“启”得好,才能使学生很地“发”。老师要很好地把握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设计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高低。例如“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如果教师能提出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何表现?我国有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有何危害?对你有何启示?等系列的启发性问题,对学生对于知识就能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充分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讨论式。讨论式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讨论,学生把书本知识、社会知识和个体经验整合,形成自己的看法,并把自己的看法与别人的看法作比较及分析。如在《依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一课中,对消费者的行为,书上说得较笼统,我就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消费者应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在“非典“时期购买紧缺商品不应哄抢;讲到在经济活动中除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外,还要能够劝说别人也来遵守经济秩序;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具体如何去做等等。这些正确的、贴紧实际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赞扬后,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课后实践评价机制——让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其能力得到提高,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必要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后,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乐趣。
1、组织学生撰写品德小论文。这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一种形式,能促进学生多看书,勤动脑,爱动手。老师对小论文进行评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只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让学生搜集法律小知识。在讲到法律的强制性特征时,我顺口说了一句法院有执行庭,你知道强制执行吗?学生说不清楚,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后咨询有关人士,了解这个小知识,在下一节课开始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由此,我要求学生办个“法律小知识”角,解答同学们提出的他们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3、社会调查落到实处。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特点,适当的社会调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对“校园环境问题的调查”涉及的问题较多,有校园绿化面积有多少,校园里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你理想中的校园是什么样子,请你为学校写几条保护环境方面的标语,在教学中应当把这些落到实处,学生写的标语很有创意,我们就使用它,在垃圾筒上贴着:“我好饿,快给我点儿好吃的”,在草坪上立个处牌子:“我也是一个生命,请爱护我吧”等等。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得到这样的认可,对于以后的学习就更有劲头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赋予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兴趣、情感、知识、能力。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任重道远,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