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悲剧,秦相负第一责任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ds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千字文》里有这么一句话,专门用来形容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用兵最精”,排在首位的就是白起。另三位分别是王翦、廉颇和李牧。列四将之首,可见白起的分量之重。
  白起原本一介布衣,因巧于用兵,终登庙堂。在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上,他先后赢得伊阙之战、攻陷楚国国都郢、拿下长平之战,贡献极大。可尽管如此,却没有一个善终的结局。《史记》记载,秦昭王認为白起托病不出战,“其意怏怏不服”,于是赐其死。如此功勋卓著的猛将,怎么就这么轻易被赐死了?其中定有猫儿腻。
  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秦相范雎(音同居)恰恰相反,正因为他在秦昭王和白起之间的挑拨离间,才导致了白起的死。
  昭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在白起的铁蹄下,赵国40万被俘士兵遭活埋,成为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事件。但此战并没有给白起带来荣誉,反而开始出现问题。自昭王二十九年被封为武安君之后,白起已有十多年没有升迁了,攻下赵国确是个千载难逢的升迁机遇。就在此时,范雎出现了。《史记》说,范雎劝昭王撤兵,允许韩国、赵国割地求和,使秦国士兵获得休养机会,昭王应允。于是赵国从鬼门关走了一趟,而白起则功亏一篑。
  对此,《史记》引用《战国策》,推测范雎的撤兵建议来自韩国和赵国派来的特使苏代,他的一番言辞切中范雎心病。他说,秦灭赵,秦不会有好处,因为上党归赵的故事证明,各国民众不希望成为秦国人,赵亡后,土地会被燕、齐、韩、魏瓜分,唯独秦得不到好处。上党本来属于韩,被秦攻打独立难支,于是主动投靠赵,便引发了长平之战。苏代又说,不仅秦没好处,你范雎也没好处,反而还会有坏处。因为秦灭赵后势必称帝,这主要是白起的功劳,他的地位一定会超越你。
  范雎希望落得这样一个结局吗?当然不希望。于是,范雎开始了他的挑拨之路,其中第一步就是劝昭王撤兵。
  撤兵不多久,秦国再次发动对邯郸的进攻,白起因病未出战。转年,白起病愈,秦国前线战败。白起对此战的看法很明确,即秦国不会胜利。因为长平之战本已让秦国元气大伤,如今赵国又与诸侯联合,且赵国人也看到了战败被活埋之后果,士兵们定会誓死抵抗,因此更无胜算。但昭王不想证明自己的错误,就命令白起出征。白起不愿参加一场自己断定要失败的战争,就称病不应。昭王说服不了他,便让范雎来说服他。为什么连昭王自己都请不动白起,还会再派范雎来请呢?难道说范雎比国王的面子更大吗?当然不是。我推测,昭王早已知道白起对范雎有意见,派范雎来请他,是让范雎向他认错,给他一个台阶接受朝廷的委托。但结果是白起依然没有同意,范雎在执行昭王的任务时,很可能没有表现出道歉的态度,甚至态度还很差,让白起没有释怀。
  不久,前线传来的消息证明了白起的论断:秦国损兵折将,邯郸固若金汤。这时白起有些幸灾乐祸地说: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昭王闻言大怒,再令他出征,他则继续称病。于是昭王下令取消白起的一切爵位,贬为普通士兵,并迁到阴密居住,白起一生战斗拼来的功勋至此归零。三个月后,秦军连吃败仗,昭王继续拿白起出气,命他不许留在咸阳。白起只好出咸阳西门十里,到达杜邮。但很快噩耗又来了:昭王与范雎商议,认为白起说了对朝廷不利的话,于是派人给他送来一把宝剑,要他“自裁”。白起遂自刎。
  白起之死,相关三方都有自己的责任。就白起而言,过于倚仗自己的功勋,尾大不掉是为臣大忌,稍有妥协,也不至于断送性命;秦昭王的暴怒可以理解,臣不为君着想、不从君命,即便是一将难求,为了维护威信,只能出此下策以儆效尤;而范雎在白起之死的问题上,角色最为隐蔽,他似乎什么都没做,所有的决定都来自昭王,他只是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而已。但如果考虑到他曾担忧白起位列三公超越自己的这个私心,那么他的问题显然最大。《史记》中明确写道:“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现在看来,第一责任人非范雎不可。白起的自负性格,昭王的君主脾气,都被范雎利用了。可范雎为什么处心积虑要杀白起呢?这得从穰侯魏冉说起。魏冉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即昭
  王的舅舅,昭王初立时,很多危机都靠他解决,其中重用白起是他的一个重要举措。而魏冉遭遇危机也是因为范雎,他在昭王面前进谗言,说魏冉在外专权,比你还有威慑力,昭王一惊之下便免去了魏冉的相国职务,封地于陶。这也是魏冉的埋骨之地。白起既然与魏冉关系不错,范雎对白起的压制与防范也就再也不是无源之水。
  再说范雎对白起下手,都是背后放冷箭,白起可能毫无察觉。苏代游说范雎,说白起未来会超越他,白起不知道;昭王发火,白起可能也毫不知情。在昭王与白起之间,担任沟通工作的是范雎,他的传话,对结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昭王最后对白起死亡已有惋惜之情,证明他并非一心要杀白起。白起最多是不从命,但罪不至死。比较起来,范雎收取敌国厚礼、听从敌国安排才是罪大恶极。他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所以也时刻担心别人“以己之道还施己身”,为了防范未来可能的危险,便提前动了杀机。个人利益超越国家利益,陷害忠良因为一己之私,范雎的得逞,暴露了历史阴暗的一面。此前,赵国发生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广为称赞,而范雎暗害白起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历史如烟,典故最终都会淡化为茶余饭后的闲谈,但我们仍可以此为鉴,窥古探今,正德立言。穰侯识珠,让平民出身的白起有了机会施展宏图,这是白起的喜剧;而君主集权体制下的政治斗争,却是陷阱重重、防不胜防,这是白起的悲剧。太史公司马迁评价:“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应侯(范雎)。”这跟我们读者的遗憾心情是一致的。但这样的戏码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鲜见,后续无穷无尽。
  (摘自《环球人物》)
其他文献
在微信中,先后三次看到同样的一段话:“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觉得很深刻,三言两语就说清了高度决定认识的问题。第二次再看这段话,觉得不甘心,什么时候自己也能爬到80楼欣赏美景。第三次又看这段话,觉得不现实,有几个人能够站到80楼看风景?  要论登高观景,当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负
一  明代土木堡之变后,瓦剌贵族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待以优礼。英宗可以留几个贴身随从,他们都是在战场上被抓到的明军幸存者。  没有这些随从的帮助,英宗连马也上不了,像样的文书也写不了,脚也暖不热。  也先的弟弟负责看管英宗。作为一名蒙古王子,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手中有一个汉家天子。  英宗经常参加宴会和娱乐,但是拒绝迎娶蒙古妻子,包括也先的亲妹妹。  英宗并没有为这段经历难过,回到北京,依然仿照在
宋太祖赵匡胤算是历史上一位传奇的皇帝了,他本是武将出身,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取代后周而得天下。赵匡胤文化程度不高,深知“马上得天下,以文治天下”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他在太庙中为后世子孙立下“不得杀士大夫”的祖训密誓,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张齐贤之所以能得到“吃出来的名相”的名号,与此不无关系。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纵然家中贫困、衣衫寒酸、天天
一位年轻朋友最近表示,他遇到过的最糟糕的老板,在给他的反馈里总是含有“你干得非常漂亮”这样的话。可是他俩都明白,那不是真话——公司里一片混乱,离职率过高,客户不满意。我的朋友尽心尽力,但相比已得到的,他需要的是更多的支持和更好的反馈。他希望有一个在他需要时会出现在他身边的领导,一个会给他实质性建议而非陈词滥调的领导。  为了表达他的失望程度,他表示:“我宁可有一个冲着我大吼大叫或者提出不切实际要求
刘邦坐上皇位后,对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动了杀机:诛彭越、屠韩信、斩英布、囚萧何……  昔日曾经勇砸秦始皇御车的张良,也被吓得退隐江湖。功臣有此遭遇,一方面因为功高震主,另一方面也因他们跟皇上太“熟”了。  在建立汉帝国的庆功宴上,刘邦的部下们上演了一场闹剧。他们调戏宫女,甚至在大殿上拔剑乱砍。在这些人面前,刘邦完全没有皇帝的威严。刘邦以前就是个农民出身,为人大方,结交一帮朋友。后来刘邦带着他们打天下,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乾隆帝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逢十”的大寿。  举国欢庆的气氛尚未消散,礼部侍郎尹壮图的一份奏折,一下子将这位耄耋老人从盛世迷梦拖回现实。尤其是其中一句话,令他虽然又气又急,但又不得不直面:  “臣经过地方……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  商民“蹙额兴叹”的事中,就有“生齿日繁”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年,中国人口突破3亿大关。几千年来鼓励生育的做法,在18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是郑板桥写的,题在他画的一幅墨竹上,大家都认为这是板桥先生的独立宣言。  高山岩石多土壤少,有些竹子生长在岩石上,那是中国画家喜欢的题材。岩石有裂缝,裂缝里有风吹进来的土壤,竹子就在石头缝里扎根。竹子的根部蔓延很快,生命力很强,就靠石头缝里那一点点空间,那一点点土壤,它把岩石牢牢地抓住了,无论山上刮多么大的风,它也不会倒
英国苏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和妻子梅根宣布告别王室高级成员身份。之后,白金汉宫宣布,哈里和梅根今后将不再使用“殿下”头衔,他们的王室职务被辞去,包括正式的军职,“虽然他们不能再正式代表女王陛下,但苏塞克斯公爵一家已明确表示,他们未来所做的一切都将继续维护女王陛下的价值观”。不再吃“皇粮”  早些时候,哈里夫妇表示,希望在王室内扮演一个“进步的新角色”:他们将在财务上独立,并将往返于英国和北美之间。英国
杨成武比聂荣臻小15岁,他一直视聂荣臻为“最尊敬的、最可信赖的良师和益友”,称之为忘年之交。六十载如一日,他们的师友情始终不变。“像个大学教授”  杨成武与聂荣臻相识在中央苏区。杨成武在上中学期间,于1929年1月跟随老师张赤南参加闽西古城暴动。1931年春,17岁的杨成武担任红一军团第11师32团政治委员。不久,他第一次见到聂荣臻。那时,聂荣臻刚从上海白区来到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杨
《罗马共和国》  [英] 戴维·M.格温 著 王忠孝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年6月出版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本书中,戴维·M.格温从罗马的起源以及建城传说开始,一路写到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和恺撒在三月十五日遇刺,为我们呈现了罗马共和国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其中,他审视了共和国独一无二的政治结构,描述了它的文学和物質来源,生动地刻画了罗马共和国的文化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