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错失良机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n3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土木堡之变后,瓦剌贵族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待以优礼。英宗可以留几个贴身随从,他们都是在战场上被抓到的明军幸存者。
  没有这些随从的帮助,英宗连马也上不了,像样的文书也写不了,脚也暖不热。
  也先的弟弟负责看管英宗。作为一名蒙古王子,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手中有一个汉家天子。
  英宗经常参加宴会和娱乐,但是拒绝迎娶蒙古妻子,包括也先的亲妹妹。
  英宗并没有为这段经历难过,回到北京,依然仿照在蒙古的方式举行宴饮,而且花样翻新。
  其实,结局一开始就注定了,一旦也先决定不杀英宗,送还英宗就是迟早的事。
  问题是如何送还、何时送还、为何种目的送还。
  手中掌握着英宗,随时可以向明朝勒索财物。英宗被俘后,第一次送信给郕王和朝廷,确认英宗被俘的消息后,皇太后、皇后就在宫中到处搜罗金银珠宝,想赎回英宗。
  也先并不反对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人的解决方法,这一仗,他没有动员全蒙古的军事资源,原以为能用驴子驮回一些零散的战利品就不错了,万万没想到能够俘虏对方的皇帝。


  事已至此,怎样利用英宗,才能實现也先和整个蒙古的最大利益呢?
  也先出兵大概只是为了试探长城沿线明军的防御,逼迫明军后退,通过谈判得到不少经济上的好处,好让其他蒙古酋长佩服。这是他将自己打造成新的全蒙古共主、历代大汗的继承人的第一步。
  外线长城的诸据点,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于14世纪最后的25年间修建的,有些远在长城以北二三百里。这些据点各自独立,难以维持;15世纪早期,大部分据点已经废弃或后撤。将它们移近长城的过程中,明廷希望更加依靠政治手段,对蒙古各部分而治之,坐收渔利,并且尽可能地以使用政治手段为主。这时,明廷必须更加依靠长城上的一连串堡垒。
  只有汉族王朝统治中国,长城才会发挥作用。
  10世纪早期,契丹人曾突破长城,从此,少数民族开始进入长城以内地区,控制范围时大时小,直到1368年汉人王朝建立为止。
  那时,长城已经废弃多年,不再连续。从15世纪早期起,明廷开始修复长城。它并非牢不可破,蒙古人常常突破没有防守的关口。
  宣府和大同是长城上的两个重要关口,相距二三百里(宣府更近北京,在北京西北)。这两镇是捍蔽京师的重镇,也是出击塞外的基地。500年前,契丹人首次突破长城便发生在这两处。1449年夏,也先将大军分作四路,中间两路主力分别剑指大同和宣府,第三路攻略东翼的热河,第四路攻略西翼的甘肃,为的是分散明军的兵力。
  如果蒙古进攻得手,可以迫使明军放弃大同,继续后撤据点,甚至退到草原边缘之外。这对于也先塑造自己的共主地位或论证自己的共主资格,已经足够了。
  现实是,他俘虏了明朝皇帝,歼灭了50万明军,缴获大量的战利品。整个形势好得出乎意料。


  也先还俘虏了一个叫喜宁的宦官。他是汉化的蒙古人,也是权阉王振的心腹。喜宁竭力讨好也先,向他透露很多明朝的政治军事内情。接下来几个月,他变成蒙古人的大军师。也先被喜宁的建议弄得晕头转向。
  喜宁鼓励他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他没有多少时间理解这个角色。喜宁建议他利用英宗赚开边关的大门,并告诉他,向大明朝廷发送什么样的书信可以勒索更多的赎金,还建议以护送英宗回京为借口,率大军越过长城,直逼北京城下。
  如果也先能够见好就收,取得的成功肯定比任何人预想的都大。但他总是举棋不定,得陇望蜀,结果,新目标没有达到,旧的成就也一并丧失了。
  也先没能从土木堡的大胜中获得立竿见影的好处,暂时返回了草原。他要将铺得太散的兵力聚拢起来。当时的明朝史书记载,50万明军是被不到2万蒙古骑兵歼灭的。即使考虑误差,这个记载也说明,也先只是率领自己大军的一部,在土木堡作战的只是这一部分的前锋。土木堡之役后,他必须回撤,同主力会合,与其他酋长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10月末,他听从喜宁的建议,挟英宗为挡箭牌,进逼北京。
  土木堡之变结束了宦官腐败无能的统治,一批进取有为的官员走上前台。
  之后的一个半月,本来是也先可以利用的时间。前兵部侍郎、现兵部尚书于谦团结一批能干的官员掌握了朝局,拥戴郕王继位(年号景泰)。朝廷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意为前任皇帝。
  这样一来,也先能利用英宗得到的东西就大大减少了。于谦等人重整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将通州的存粮全部移入北京城内,坚定了守城胜利的信心。
  10月27日,也先率军包围北京。他让英宗一同到北京城外等待谈判。明廷的答复是:“社稷为重,君为轻。”明朝不会为赎回英宗答应什么条件。
  交涉失败,也先开始武力进攻,结果,每一次战斗都以失败告终。
  围城5日之后,也先于10月31日退兵,沿途烧杀抢掠,没有攻克一处卫所。
  蒙古军的挫败似乎证明土木堡的胜利只是天上掉馅饼,在真正的战争中,也先难以战胜组织严密、指挥得当的明军。13世纪蒙古人横绝一世的武力并没有保持到15世纪。


  喜宁之于也先,简直像王振之于英宗。他仍然不断地向也先提出宏大的目标。第一个方案是,在中国的蒙古人(北直隶和山东人数尤其众多)将揭竿而起,响应蒙古兄弟从草原杀入。也先可以从山西突破长城,另派一路骑兵直趋大运河,切断北京到长江的运输线,然后夺取南京,拥英宗在南京复位,与北京分庭抗礼。第二个方案是,武力逼迫明朝从北京迁都南京,恢复北京在忽必烈定都时的“大都”之名。
  这些想法显然误导了也先。也先派他与明朝谈判,明方不再讲“不斩来使”的规矩,将他处死。
  也先失去了喜宁这个“中国通”,没有人再为他谋划宏大的战略。他退回草原,重新与北京谈判,正式恢复了极少中断的朝贡关系。
  次年(1450年),他将英宗送还北京,没有附带任何条件。从他的角度讲,这一事件就此结束。他在蒙古的领袖地位遭到质疑,影响力随之下降,几年之后被自己人杀死。
  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宏大的蒙古崛起的努力失败了。
  (摘自《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其他文献
2017年2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出《沉重的彩礼》,记者调查发现,从2013年到2017年四年来,贵州的彩礼由2万元礼金加电器上涨为8.8万元礼金加“三金”;陕西由3万元礼金加“三金”“三银”上涨为10万元礼金加“三金一动(汽车)”;甘肃一些农村地区的礼金则疯涨为18万元。彩礼上涨的区域里,西部地区涨幅高于东部和南部地区,贫困山区涨幅高于城郊村,总体表现出“越是贫困地区,越出现高价彩礼”的
孫中山和袁世凯是民国历史上两个绕不过去的大人物。民国成立后,为促使清室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继任。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袁世凯以元首之礼相待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并没有得到片刻的清闲,先后去了上海、武昌和广东等地,广会各界人物。孙中山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与党人联络感情,扩大自己在全国特别是南中国的影响,直到接到袁氏邀请四个多月后,才从上海北上。
FBI探员通常会将被调查人员的约谈时间安排在下午,其实在下午进行约谈也是探员们为约谈对象设下的一个“时间陷阱”。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研究人员发现,到了傍晚,人们的紧张感或自制力都变得松懈,往往会不经意地将秘密说出来。  這种情况,在超市或商场的经营中也能看到。通常很多超市和商场都会在傍晚的时候打出特价或半价销售的牌子来吸引顾客。很多人认为,超市或商场是因为害怕自己的食品当天晚上卖不出去才做出此种行为。
中企成绩亮眼,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  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数量首超美国,是中国经济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又一体现。在当下世界经贸环境出现变化的大背景下,这一数字也再次凸显了中国经济的韧劲十足。尤其是相比于2018年,2019年新上榜中国企业达到13家之多,其中既有格力电器这样的老牌家电企业,更有小米这一互联网新贵,说明中国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新经济两方面都保持了持续增长,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企业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大秦的首都咸陽发生了一件小事。说的不是鸿门宴,这件小事与鸿门宴相比,毫不起眼,在史书里只有简单的几句话,阅读时很容易一眼就扫过去。但对风起云涌的秦末乱局乃至后世来说,它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这一年,刘邦抢在其他诸侯之前杀入关中,兵临咸阳。秦王子婴手捧玉玺出降,秦帝国彻底土崩瓦解。这群沛县穷汉进入大秦的国都之后,立刻被其繁华富庶迷花了双眼,纷纷冲进各处府库去抢金
中国积极改善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制度。自2019年1月起,专利侵权二审案件权限集中到最高人民法院。现在专利侵权二审案件分由各高级人民法院審理,存在裁判尺度不够统一的问题。中国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根据统一标准进行判断的体制,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现保护知识产权的姿态。(《日本经济新闻》)
在基层采访,常常发现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不少基层干部反映,现在一些上级部门好“创新”,各类“创新”政策和做法一个接一个甩下来,然而大多是有名无实的“新概念跑车”,不仅跑不了基层的“路”,起不到推动工作的效果,还给基层平添不少负担。“创新”不接地气,“寿命”多不长  “区里要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什么‘红色联盟工作法’‘12345工作法’,一套一套的。”东部某省基层干部说,上
巧取景
美国南北战争中,北军尽管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在战争过程中,南军将领运用出色的谋略,让北军吃了不少亏。令人迷惑的火车声  南军的博尔加德将军,就是一位善于运用道具来欺骗敌方的高手。  1862年5月,北軍将领哈勒克率10万人,把博尔加德困在柯林斯。面对强敌,想要脱身,博尔加德必须想点别的办法。  5月29日深夜,北军士兵们被吵醒了,耳旁传来的显然是火车到站的声音,以及从车上下来的士兵的交谈声。这些声
在微信中,先后三次看到同样的一段话:“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觉得很深刻,三言两语就说清了高度决定认识的问题。第二次再看这段话,觉得不甘心,什么时候自己也能爬到80楼欣赏美景。第三次又看这段话,觉得不现实,有几个人能够站到80楼看风景?  要论登高观景,当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