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can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陶行知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们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 实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
  2、新《语文课程标准》
  3、曹莉莉: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浅谈陶行知“生活”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2014-04-22
  正文: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先生认为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以做为中心。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与语文课标上阐述的观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相一致。怎样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践行陶先生教育思想呢?本文我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如何以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教”是老师的责任,“学”是学生的义务,在教与学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做“,那就是引导学生动手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拼音的内容时,就让孩子们动手做做拼音卡片,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加深了对拼音的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再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课中,低年级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称象的过程,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盛水的盆子、笔、小石子、小象和船的模型,在课间请大家动手来试一试,这样把复杂的语言叙述变成了直观的实物操作,学生轻松记住了称象的过程,同时也感受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
  总之,在语文课上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他们“做”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探索中、体验中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牢固的,甚至是有创意的,独特的。
  二、改变传统做法,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
  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所独有,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的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也实行了“小先生制”。收到了颇好的效果。我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有时会请同学到讲台上来回答,面向全体同学进行讲解,并且同样可以板书。开始时,有的同学还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地,对我这种方法习惯了,只要一提问,他们就会自动地走上讲台来。通过锻炼,有的同学居然像老师一样,讲得有声有色。
  改变传统做法,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们不妨一试。
  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角色理论倡导课程要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学习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营造生活化学习环境,以利角色化入境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需要中求知,在角色中创新。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要以为读书是学习的唯一途径。从劳动中,从娱乐游戏中,从待人接物中,都可以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它的学生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有点像,可小蝌蚪是一点也不像。”有的说:“它的尾巴去哪儿了?”是呀,学生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难怪他们会产生这么多的疑问。面对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为了让学生彻底搞清楚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带领学生捉来一些小蝌蚪放在鱼缸里进行天天观察它们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我们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些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甚至于难以理解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我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是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多一些让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师作好学生的倾听者是上好新课程的前提。 “鼓励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充分地发挥其应有功能,增强自觉性,
期刊
在人的各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知觉)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人从环境中获得的大部分信息(约80%)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感知觉(即色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们喜欢色彩,因为它璀璨而又缤纷,能唤起幼儿丰富的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赤、橙、黄、绿、青、蓝、紫,孩子们认知世界就从这缤纷的色彩开始,色彩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万
期刊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随之发展起来,以快速的步伐走进了农村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改革的重要问题。自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我们的农村校园,我发现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使我们的教学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教育信息技术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作为边远山区的农村教师,在过去,转变教学理念的途径是派人
期刊
自我教育是指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正确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和主体人格的新型人才.人格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刚参加工作时,我眼里的学生是一张白纸,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思想品德,都需要教室去传授,培养,灌输,塑造,真正的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及逻辑性强的特点,而信息技术对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强大交互式特点使多媒体课能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的、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相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现把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相整合的几点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那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使枯燥无味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而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
期刊
摘要:学生科学成绩素质参差不齐,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在教学中很难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总是顾此失彼,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以至于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也曾主张班内分组教学。本人以这两个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小学科学分层教学的尝试,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此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小学 科学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期刊
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回忆教过他的老师的文章里是这样写我的:很想念黄老师,多想再听听她上的思想品德课。身为老师,受到学生的肯定无疑是最大的荣幸,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思想品德课老师呢?这一直是我思索的问题,下面就此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也曾听过:“打铁先得自身硬
期刊
由于智力水平、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原因,造成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他们常常受到来自家庭、教师、学生的压力和歧视,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结果出现恶性循环,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学困生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