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导向艺术与当代艺术中的审美物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化开始,当代艺术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以物为导向的实践,包括拉丁美洲的"非物"艺术、意大利的"贫困艺术"、日本的"物派"艺术,以及美国的"极简主义"艺术等.从物导向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重要的艺术实践,可以揭示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物的三个基本关系:在对物的显现中,艺术的感知力从视觉感知扩展到身体的经验感知;在对世界的感知的再分配中,艺术体制从美术的再现体制扩展到艺术的审美体制;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中,宇宙性的艺术成为人的世界和物本体的世界之间接触的通道.对这些艺术流派的综合分析可以让我们理解当代艺术中物导向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当代艺术中作为艺术的物实际上是感知和实在相聚集的审美体概念.
其他文献
会议
在反贫困领域,社会工作一直是积极的实践者.由于社会工作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两种品格特征,在协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二者会发生碰撞.专业性的理想化与实践性的现实化交融会导致其在参与精准扶贫中呈现出隔阂与形塑两种状态.在此情况下,社会工作力量容易采取了两种策略介入精准扶贫.在专业自信主导下,社会工作坚持用专业标准去介入精准扶贫,会呈现撤退主义和老瓶装新酒两种特点;而实践性则要求社会工作采取短期取向下的量化嵌入和非内源性取向以及先易后难的介入策略.隔阂与形塑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工作力量在介入精准扶贫时的自我坚持与自我保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所特有的历史本质和历史形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二者内在矛盾的根源及其深刻影响,呈现出历史建构的逻辑进路:一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运用实践思维方法,以分工的视角切入,澄明了其科学前提;二是在关系解构中展现了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依附与从属—分裂与对立—和谐与共生"的发展图景;三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深化对共同体发展规律的认识,秉持批判与建构、科学与价值、民族与世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实现了对以往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超越.沿着文本中的独特运思方式,整体把握马克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世界幽默漫画选——足球@冷牧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Wor
期刊
双边投资协定除了依据成立地判断公司国籍之外,应兼采宽松的实质联系标准,从而更好地促进资本跨境流动.我国在双边投资协定中使用较多的"住所"要求在本质上只是实质联系标准的具体要求之一,但并非全部,相关要求有进一步放宽的空间.宽松的实质联系标准带来的"搭便车"问题可以通过"拒绝授惠条款"得到有效控制.在《民法典》实施后,公司国籍的法律适用应当继续采取国际条约优先的做法.由于公司国籍在晚近发展中呈现出场合化现象,所以国内法与双边投资协定可以采取不同的国籍标准.同时,国际争端解决机构对公司国籍的认定应尊重缔约国的意
南斯拉夫实践派以马克思的实践人道主义为立场的批判理论被人所熟知.其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往往被指认为其批判理论的论据和附属而被低估.南斯拉夫实践派对于经济问题的探讨与关注尽管必然遵循其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但是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论域,即以异化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内核、以人道主义进程为核心的理论旨归、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的理论框架的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构成理解南斯拉夫实践派整体思想的重要线索,而且对于其正反两方面理论经验的反思、对于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以及在比较视阈下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