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守护和传承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布繡俗称“麻布刺绣”,源于北宋,流传于江西民间,属于麻绣技艺的分支绣种,至今已流传千年。在素有“中国夏布之乡”之称的江西新余,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将夏布绣广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通过近20年的努力,将粗犷质朴的夏布与精巧细腻的民间刺绣相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夏布绣工艺与针法,形成了夏布绣艺术独特的个性和地域风格。
  古谚语云:“麻布绣花,底子太差。”夏布质地生硬,要在上面刺绣,绝非易事。为此,张小红潜心研究、不断实验,终于在2003年研发出合适的夏布处理工艺,通过对其进行软化工艺处理,降低硬度,克服了夏布硬、挂丝、拉毛、断线等缺陷。经过这种工艺处理过的夏布不仅手感柔软,还能保持夏布的肌理、纹路、色彩不变。此外,张小红还开发出适宜夏布绣的通透乱针、透底针、层叠针、芝麻针等针法。
  为挖掘夏布绣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提升行业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做好抢救性保护及传承与发展工作,2014年7月,张小红创办的国内首家夏布绣博物馆在江西新余开馆。目前馆内收藏散落民间的刺绣作品达1000多件(套),平时免费对公众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夏布刺绣的历史,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年11月,夏布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为传承发展夏布艺术刺绣技艺,多年来,张小红先后在新余创办江西渝州绣坊、成立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筹建夏布绣博物馆、打造夏布绣研习课堂,并依托场馆和专家团队资源,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展夏布绣技艺培训,在学校开设夏布绣公益课堂。20年来,张小红及其团队已免费培训绣娘千余人,带动相关就业2000多人,在新余市形成了一个夏布绣文化产业集群。2018年,60岁的张小红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
  “守护和传承夏布绣这项古老技艺是我的使命,江西的艺术刺绣起步较晚,更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张小红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一起为夏布绣的发展而努力。
  据央广网王一凡/文整理
其他文献
白雨露是2019年斯诺克青年锦标赛女子组的冠军。她今年17岁,斯诺克球龄7年。  白雨露正式学打斯诺克前,就已接触过斯诺克,但只是偶尔打打。小学3年级时,在东莞,她和父亲看到了斯诺克前职业选手李建兵的招生广告,于是,就报了名,正式学斯诺克以后,她就不再上学了……  10岁开始正式学打斯诺克,一路走来不容易  李建兵还记得第一次看到白雨露时,她的样子:她来的时候,天还不冷,她穿着一件白色的长袖衣服,
期刊
杨智忠是山东省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守陵人。员9年来,老杨一点一点地将荒芜破败的陵园修缮妥当,管理得井井有序,还尽力整理烈士档案和信息,遍访多处战役遗址,为墓地里有姓名的烈士寻找家人和故乡。  生长于军人家庭与部队结缘  杨智忠来自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家中有6位军人。年幼时,他就经常听父亲讲述烽火硝烟中的动人事迹。其中有一件事尤其令杨智忠印象深刻:“在一次战斗中父亲的腿受了重伤,两位战友为掩护父亲撤退
期刊
“‘鉴古易,鉴人难’,我很喜欢这句话。鉴人难,最难的就是鉴别自己”。在近期热播的网剧《古董局中局2:鉴墨寻瓷》中,夏雨饰演了一位出生于古董世家、执着于“去伪存真”的古董店老板许愿。近日,夏雨在做客人民网文艺星开讲时表示,许愿借“鉴古”找回了初心,他也在多年的拍戏中成长,不断寻找自己。  “把传统文化讲给年轻人,是件挺好的事”  记者:2005年,你曾在《独自等待》中饰演一个古董店的小老板,后来在《
期刊
中國独有的麋鹿,是一种典型的湿地动物,俗称“四不像”,即似鹿非鹿,似驼非驼,似牛非牛,似马非马,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鹿种,在我国的野生麋鹿早已灭绝,最后一群散养在北京南海子清朝皇家猎苑中的麋鹿,被八国联军毁于一旦,从此,麋鹿在中国绝迹。  幸好,法国大卫神父1865年来中国时发现了麋鹿,辗转运送到英国。  35年前,英国塔维斯托克侯爵将20头麋鹿送还给中国。由此,这珍稀的物种返回了家园,在良好、丰美的
期刊
2020年9月10日,第36个教师节到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闪亮的名字2020寻找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公布了10位最美教师、1个最美教师团队的先进事迹。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刘秀祥就是其中一位“最美教师”。今年32岁的刘秀祥,是曾经千里背母上大学感动了无数人的中國孝子。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任教,如今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从
期刊
人们常说,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她追随着怎样的信仰,曾思考过怎样的未来,又放了多少责任在自己的肩上。卢燕,这位享誉国际的华裔演员,一路辗转,风尘仆仆,93岁高龄时,仍然向着她未完成的使命一次次出发。  出生戏曲之家,梅兰芳的提醒与她相伴一生  卢燕1927年出生于北平,母亲是与余叔岩、言菊朋齐名的“坤伶须生泰斗”李桂芬,义父是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卢燕说,她从小就喜欢京剧。三四岁的时候,她的三舅舅总
期刊
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文字积累,蒋玉斌逐渐在广袤的中文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古汉语、古文献领域,从此与甲骨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还是大学生的蒋玉斌就明白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他开始有意识地看古文字学的入门书籍,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占领了他的思想:“特别想知道我们中国汉字的早期面貌,而且当时有个小心思,学甲骨文不是有些难吗?但我偏是越难越要学。”  后来,蒋玉斌考上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生,
期刊
今年的春节,堪称史上最短又最长。今年在北京自家吃了年夜饭,但没喝到老家的糯米酒。  往年的春节十次有九次是在西安爸妈家过的,几乎每顿饭必喝的就是老家特产“黄桂稠酒”,其实就是大家平常说的糯米酒、米酒。  近几年,妈妈80岁过了,年夜饭一般就不在家里自己做了,哥嫂提前几个月就在外面的饭店订好,老父亲会提前准备不少稠酒。  再往前的年夜饭,印象中妈妈总是要把所有的菜都做好后,甚至要把厨房灶台收拾利索了
期刊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 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向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梁先生的学问自然是大的不得了。那他的学问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他说: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都是杂乱无章,人云亦云的,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
期刊
孙贤陵,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 96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师从王临乙、王合内、付天仇、盛杨、张得蒂、杜健、卢沉、周思聪、刘福芳等著名艺术家学习。在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十年,后在北雕研究室从事雕塑创作。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科技人员一等奖。1995年《血肉长城一二九纪念碑》(合作)入围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1996年《鲲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