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德——语文类课程教学与德育和美育融合教学方式探究

来源 :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bb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类课程教学与德育和美育融合是语文类课程教学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其各自不同的特性和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三者融合的方式,即结合语文类课程教学的内容,以美育德,以美育促德育。具体来说,发掘教材内容美,是以美育德的核心;展现教师语言美,是以美育德的重要保证;创设课堂形式美,是以美育德的有效补充。其目的就在于最终实现学生在掌握了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品格。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在线访谈等方法随机调查了2563名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异常表现、重大生活事件、家庭因素及个人既往病史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提出应发挥地方中坚力量、学校主导力量、家庭基石力量、个人核心力量提升疫情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初中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是在对生活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所以,初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融入生活,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生活化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时为学生创造生活中的情景,带领学生进行更加高质量的学习。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成为“出圈”的热门话题。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长曹永鸣“通过对教师工资免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的建议更是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且不提教师工资免税是否可行,其建议背后“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问题,倒确实值得关注。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及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时也谈到,“教师收入水平偏低,职业吸引
以往研究中时常以正确样例探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然而近些年来将正确样例和错误样例相结合的正误样例学习同样也能对学习效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介绍正误样例学习的研究,并指出正误样例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学日趋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如何利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提高中职计算机实训类课程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基于此,本文浅要探讨了混合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训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及优势,并就其实践进行了简要探析,以资学习交流。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民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主体队伍有待提高,教育客体自律意识不强,教育介体函需巩固提高。本文试图通过建设一流的教师水平队伍,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意识,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来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效。
唐山市第十一中学始建于1921年,原名\"培仁女中\",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历史名校。学校随着唐山开滦矿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而诞生,融南北文化之长,沐西学东渐之风,是北方最早开设现代自然科学、引进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之一。作为冀东地区第一所女子学校,十一中在推动唐山女性觉醒、引领自由、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其间,课堂改革一直是改革的热点,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2017年教师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发表了“课堂革命”的论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表明课堂改革仍是焦点、是硬骨头,需要掀起观念、技术、行为的“革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科课程目标整合、设置综合课程、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  探索过程中,综合课程实践尚存不少问题——课程整合杂乱、表层化,时间不灵活,仍沿用讲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和传统课时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尚未实现。精读、
前段时间曝光的“天津教师歧视学生父母收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公众的激烈讨论。该事件属于师生冲突的范畴,其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对立面,双方均未认识到,师生基于人才培养、素质提升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二者本应成为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强调共同体内成员是相互依存、追求一致、目标相同、互鉴互惠的好伙伴和好朋友,其建设目标是营造我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