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q4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04-02
  1.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基于经验事件而实现概念表达的工具,并用以完成人际间信息的组织、加工和传递之目的(Ellis & Robinson 2008)。语言是人在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中,基于“使用”而形成的系统,也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新近的输入信息,会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出“形式-意义”的推理,同时对心理词汇做出修正,因此,语言知识的获得完全是一个基于日常使用而形成的(Evans and Green 2006: 111)。人类普遍的认知加工机制(如范畴化、抽象化、隐喻等)作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例如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同时也作用于语言学习。语言本质上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系统,意义是语言的中心。由于语言是人们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机制的反映,语言的方方面面都是有意义的,因此,语言是“形式-意义”的结合体。
  认知语言学将这些语言理念统摄于体验哲学的范畴下,并从心智的体认性、思维的无意识性和抽象概念的隐喻性三个方面对之进行了论证。这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而“体认性”无疑是认知语言学的主旨理念,它一方面注重客观世界对概念的限制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意识到人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机制和主动性,认为经验事件对语言的构形和表义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论断促使认知语言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关键概念,如识解、范畴化、百科知识、隐喻、转喻及构式语法等,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认知语言学的意义中心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是空穴来风,它源于人们的涉身体验,是人与世界在时空和社会活动等领域的体验性互动的产物,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但是,词项的诸多意义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衍生和排列,而是遵循一定的图式结构和演变机制进行的,由此形成一个多义网络,其典型意项则处于网络的中心。这一结构构成了该词项的一个意义范畴,Lakoff(1987)称其“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也就是说,一个词项的意义结构是由人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某个经验过程所赋予的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理解。任何一个具体的语境都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这一模型的某一维度特征,使得某一义项偏离其典型的义项。这不仅体现在词汇上,也体现在句法结构上。
  3.认知语言学相关概念及其教学应用
  3.1识解(contrual)
  识解的本质是要强调说话人在事件和言语表达中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因为任何一个言语事件均与某一特定的情境相联系,在情境化交际(situated communication)中,言者的对情境的表达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视角化(perspectivized)情境的制约,这种制约体现的是言者对事态的识解。Langacker(2000:27)认为,识解是我们对同一情景进行不同方式的感知并描述的能力。也就是说,说话人可以从自身处境以不同认知视角对某一特定情境进行不同解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意义,进而对听者产生不同的场景表征(Evans and Green 2006: 536)。例如,上例(2)表明,对同一情景事件,说话人可以选择主动结构或者被动结构进行表达,这完全取决于说话人对事件不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因此,识解是一个以言者(说话人)为导向的认知过程,主要涉及四个维度:精细度(specificity)、焦点化(focusing)、突显(prominence)及视角(Langacker 2008:55),每一个维度均无形中体现了说话人的存在。
  同一事件会因观察视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达,如对于一件新衣服,售货员可以说“这是今年刚推出的一款”,也可以说“这是今年新到的一款”。“推出”和“新到”这一对相反的动作因为视角的不同而可以应用于同一场景中。这种视角的差异也体现了说话人主观介入的不同,“推出”体现了说话人将自己置身言谈事件之外,同听者产生一定距离的认知识解,而“新到”体现了说话人同听者置身一处的近距离识解。又如,指示动词“来/come”和“去/go”有时会因说话人对听话人立场的考虑而表达相同的方向,但其表意功能不同,如a)I will go to your school tomorrow.和b)I will come to your school tomorrow.中,由于b)中说话人采取了听话人的视角,体现了对听话人立场的关注,因而具有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而a)则为中性立场,言者并未考虑听者的视角,因而有时甚至带有威胁的口吻。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被要求请家长到学校去,家长生气之余,在电话中一般只能用a)。
  视角不仅体现在空间范畴,还体现在时间范畴。说话人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以“现时现地”为立场参照,或者以过去/将来时间为立场参照,由此导致对同一事件主观认定的不同。如下面两例句中后半句的时态不同。a句用过去时,体现的是John和Linda的认知互动,John知道她叫Linda,但是,现在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那个Linda可能根本就不是她的真名或者现在已经换了名字;而b句用了现在时,体现的是说话人和Linda的认知互动,表明她“现在”的确叫Linda(Talmy 2000:283),这体现了说话人对事态的介入:
  a. John met a woman at the party last week. Her name was Linda.
  b. John met a woman at the party last week. Her name is Linda.
  3.2 体认性认知(embodied cognition)
   所谓体认(embodiment),是指人们用身体(body)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并通过语言来体现。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我们在观察他人的某一行为活动(如跑步、握笔、哭、笑)时所激活的神经运动电路,与我们自己从事这一活动时所激活的电路是相同的(Littlemore 2009),也就是说,视觉活动会激活相应的运动心理意象(motoric mental imagery),参与其中的神经细胞称作“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它们负责人类在体认过程中的模仿、交际等行为,从而在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上与他人产生“共鸣”(Gibbs, 2006: 234),并根据他人的行为及该行为在我们的神经电路中的映像做出相应的反应,使得交际得以进行。例如,当我们听到或看到“Rossouw caught the ball in mid air”这句话时,我们也会相应地在心理上创建一幅“抓球”的意象,从而达到对该句话的理解。   就人类而言,眼睛是长在脸上的,我们因此将脸部视为前面;相应的,眼睛所能观察的范围也局限于头部的朝向所在。与人类不同的是,马的眼睛位于头的两侧,其视野范围要比人类大得多,而猫头鹰的头可以旋转,其视野几乎可以达到360度。人类视野的这一特性使得人在物理世界中形成了非对称性的“前-后”认知,并进而对意识产生影响,并影响到语言的意义。
  3.3概念隐喻理论
  与体认紧密相关的另一认知现象是概念隐喻,它是人类一个基本和普遍的认知方式。所谓概念隐喻,是指人类的概念化方式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一种修辞美饰(Lakoff and Johnson 1980)。在认知事物或事件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潜意识地通过某一域的概念来理解另一个域的概念。通常我们以某个具体的、外在的、物理性的认知域为始源域,通过它来理解抽象的、内在的和心理性的认知域(目标域)。Gibbs(2006)指出,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将“温暖(warmth)”与“爱心(affection)”建立起隐喻性关联。当她在妈妈的怀里时,她能感觉到温暖,而当自己一个人在婴儿床上,或者把被子蹬开时,她会感到冷,同时无人照料,因而也缺乏关怀。这种“WARMTH IS AFFECTION”的隐喻认知也是一种体认性认知。因此,概念隐喻对语义和句法的拓展和延伸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隐喻是跨域的系统映射,这种映射具有非对称性,一般是从一个更具体的、有高度组织结构的概念域来映射至另一个相对抽象或无内部结构的概念,一旦映射关系得以建立,人类的概念系统就会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向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中,从而实现对后者的理解。但是,概念映射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因此,隐喻本质上也是一种体认。
  4.结语
  认知语言学强调“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一个情境事件,学习者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运用,在语频效应的作用下逐渐培养出有关某个语项的用法,并对之进行抽象的提取,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语法概括。因此,语法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经验事件,是依说话人视角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模型,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同人类其它认知能力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学习只有从人类普通的认知机制出发,才能实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Evans, V., & Green, M.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Gibbs, R. 2006. 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Goldberg, A. 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Langacker, Ronald W.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Ronald W. Langacker, 2000.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始较晚,多数成果集中在近五年。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结论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我国 幼儿教师 职业认同 综述  【基金项目】文章为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都市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ECER-2013-B06。  【中图分类号】G615
期刊
【摘要】我愿做一名阳光教师,既能照亮温暖别人,也能灿烂明媚自己。阳光教师就是能给学生生命力的教师。面对学生,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地交流;面对工作,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要有阳光般的热情。  【关键词】阳光教师 关爱学生 乐观向上 宽容与鼓励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
期刊
【摘要】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婴儿时期的学习,也不同于学龄时期的学习。本文通过实际幼儿教育经验,剖析、概括了语言趣味、直接经验、个别差异、模仿等幼儿学习特点。  【关键词】幼儿 学习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4-01  一、幼儿学习的兴趣  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一般从兴趣出发[1]。幼儿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中我们看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的理念得到反复强调。但是在实现多层次的师生互动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拖缓了进程。本文通过厦门第二中学这一个案,提出当前高中生物课堂师生互动的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中生物课堂师生互动提供可
期刊
【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大部分英语教师都努力学习和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改革与进步。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仍是摆在许多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英语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本文对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进行研究,使中学英语教学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与效果。  【关键词】中学英语 课堂教学 效率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的世界已经变成了人才的世界,更是人才相互竞争的世界。面对如此的社会形势,其一直不断要求人们变得更高、更强。在竞争逐渐成为主流的现在,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各种各样的人才,随着世界互联网信息的迅速发展,英语教育渐渐走进大家的视线,随之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俨然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容易。而这时就需要一个大家共通的语言,
期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大学生经常被各种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所困惑。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很难理解一些惯用语,习语的意义,有时出现交流障碍。基于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中注意对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的对比和讲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促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进而进行有效的正确的语言交际。本研究以跨
期刊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渐入佳境。从起初的无所适从,到现在的有条不紊;从课堂的一片混乱,到如今的秩序井然;从每节的内容极少,到一节的容量扩大;从自学无从着手,到合作成功愉快;从评价空洞,到补充有声有色,师生共同成长,共同收获。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中学教学 经验与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09-01  
期刊
【摘要】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凸显应用性和实用性。本文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指出了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夯实语言基础、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选择合适的翻译材料、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运用恰当的翻译课程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以提高翻译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 翻译能力 培养  【课题项目
期刊
【摘要】现阶段,中日交往日益频繁,日本企业大规模的进驻中国市场,相应的中日贸易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日语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和必要。高职院校对于日语专业的设置,其初衷就是面向市场,让学校日语专业的人快速的找到适合的工作。本文主要讲述了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在高职院校日语教学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就业 导向 高职 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