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者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预期与评判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93位相关机构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从业者比较看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且倾向于培养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企业且通过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但是,尚需明确健康服务管理、健康管理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确定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市场需求;从业人员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78-02
   2016年至今,教育部已同意109所院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为优化专业定位,研究从行业从业者角度出发,分析从业者的主观评判,预判市场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分析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江西省内有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机构,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企业、其他机构(含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等)四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需求的整体判断。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选择人员填写,共收集到93份有效问卷,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类型从业者的评判进行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23.66%、22.58%、27.96%、25.81%;最高学历为医学类专业者占54.84%(其中,西医、中医、公共卫生类分别占19.35%、12.90%、22.58%),药学类、经管类、其他类分别占13.98%、18.28%、3.23%。
   (二)对市场需求状况的评价
   从业者认为该专业毕业生未来5~10年市场需求大、一般、小的分别为65.59%、19.35%、15.05%;健康服务企业(认为需求小者占比19.23%)、高校与政府机构(认为需求小者占比33.33%)从业者对专业需求的预判,明显差于医疗机构从业者(认为需求小者占比2.33%)的评价(χ2=16.015,P<0.01);最高学历为医学(认为需求大者占比63.33%)、药学(认为需求大者占比92.31%)、经管(认为需求大者占比55.00%)的從业者对专业需求的预判尚无统计学意义(χ2=9.396,P=0.052)。总体而言,从业者,特别是医疗机构从业者对专业市场需求预期较好。
   (三)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预期
   从业者认为该专业不需要明显学历门槛、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23%、7.53%、68.82%、20.43%;认为该专业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医疗机构(93.02%)、政府与高校(83.33%)、企业(88.46%)从业者之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008,P=0.919);医学(88.33%)、药学(84.62%)、经管(95.00%)三类人员认为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χ2=3.244,P=0.778)。总体而言,从业者希望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四)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判断
   从业者认为毕业生更适合去医疗机构、高校与政府机构、健康服务企业的比例分别为61.29%、17.20%、21.51%。其中,医学(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5.00%、16.67%、18.33%)、药学(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9.23%、15.38%、15.38%)、经管(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45.00%、20.00%、35.00%)专业从业者对就业去向的判断无统计学显著性(χ2=3.461,P=0.484);而医疗机构(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74.42%、20.93%、4.65%)、高校与政府(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6.67%、20.83%、12.50%)、健康服务企业(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4.62%、7.69%、57.69%),对专业去向的判断有明显差异(χ2=28.656,P<0.001)。总体而言,企业从业者认为学生毕业更适合在健康服务企业从业,而其他机构从业者认为学生更适合在医疗机构从业。
   (五)对健康管理师考试的期望
   70.97%的从业者认为该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健康管理师资格认定,并且三类机构(认为有必要的比例分别为72.09%、66.67%、73.08%)、三类专业(认为没有必要的比例分别为8.33%、7.69%、10.00%),从业者对此预期无差异(χ2值分别为1.380、1.747,P值分别为0.848、0.782)。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业者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整体评判较好,反映出从业者对该行业的向好势头持肯定态度。而从业者往往是根据自身在工作中“专业”人员短缺程度做出的判断,由此可以推论: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未来5~10年对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与其他研究结论相似[1]。从业者希望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前学历层次的设置吻合,说明该专业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市场吻合度。
   同时,从业者特别是医疗机构、政府与高校从业者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应该主要去医疗机构就业,而各类从业者基本都认为该专业毕业生需要通过健康管理师资格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业人员真正认为短缺的是具备健康管理技能,能直接通过健康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技术手段来维护居民健康的人。但是,该专业目前设置在公共管理学科下(专业代码120410T),从学科属性上看,其核心技能应该是“公共管理”技能,技能侧重点也应该放在如何保障健康服务行业有序发展、健康服务企业高效运行等方面。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专业之间辨识度不高,甚至会出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机构需要能直接维护健康的健康“管理者”,而院校培养的则是保障企业、行业运行与发展的行业“管理者”。事实上,当前多数院校实际上将该专业定位于居民健康的“管理者”[2-4],导致与健康管理专业辨识度不高。    (二)政策建议
   研究认为,当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亟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1.专业基本定位问题
   一方面从国家角度,要理清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异同,确定该专业到底是偏向“健康服务的管理”还是“健康的管理”,分设两个本科专业,并分别更名为“健康服务管理”(纳入管理学科门类下)、“健康管理”(纳入医学门类下或在医学学科下设新的二级学科);另一方面从院校角度,结合国家对上述两个专业的分拆,结合院校特色、市场需求等,确定专业具体走向,并据此调整专业整体目标定位:是培养直接为居民健康服务的“技能人才”,还是培养为行业有序发展服务的“管理人才”?研究团队认为,在较长一段时间中,由于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难以容纳足够多的“管理者”,因此后一类人才的培养数量不宜过大。
   2.专业培养方案问题
   基于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及两个专业的类别属性,制订符合学科范畴、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5]。而“健康管理”专业可以以医学、健康教育及现有健康管理类专科、高职等专业为基础,合理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细分方向及课程体系,如不同人群健康管理、不同范畴健康管理(如营养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则分为两个学科: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其中,前者以健康服务企业、事业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培养能够在该类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提高机构运行成效的人才;后者则以健康服务行业为服务对象,旨在培养能够在健康服务行业管理机构,如政府、行业协会,从事行业管理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司建平.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7):130-134.
   [2]施毓凤,万广圣,郑国华,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8):262-263.
   [3]王碧艷,林艳芝.医学院校新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3(3):117-120.
   [4]钱国强,吴卫榆,李卫东,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27-129.
   [5]张秀娟,张义喜,米岚,等.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6):727-731.
  编辑 郑晓燕
其他文献
[摘 要] 详细阐述了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性,以创新的视角提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构的思路和方法,并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设计“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细致展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构过程。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研学旅行的背景下,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优势,探索产教融合、校政行企多维合作的新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研学人才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學评价体系;依托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研学旅行项目,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摘 要]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已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同时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认知具有一定片面性,易偏激,故陈旧的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效果不佳。贵州民族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各专业课程进行创新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以材料导论双语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这门“桥梁性”课程与思政内容结合的必要性,设计具体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期刊
[摘 要] 高校课程评定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单一目标导向型,以期末考核结果作为唯一评定标准;第二类则结合过程评分与期末考核形成综合评分。前者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管理,后者则通过课程控制设计引导自主性较弱的学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基于学情与课程特性设计过程评分方案,并收集312名学生的数据作为样本评估方案实施成效,得出以下结论:在此方案下,过程评分能够有效衡量学生真实
期刊
[摘 要] 课程思政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行和素养,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植物学实习是植物学课程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而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同时也可以为相应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案例。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植物学
期刊
[摘 要]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如何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教导向、突出持续改进等长期困扰高等教育教学深层次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烹饪专业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打造雙师型教师队伍,旨在为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力量,提高高校人才职业能力。基于此,以烹饪专业为例,深入探究高校在产学研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校;双
期刊
[摘 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科研工作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如何更好地融合,仍是一些高校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Z学校J学院的案例,在科研育人的视角下,探析研究生党小组与教工党小组的联动机制,旨在为加强党小组协同建设,提升育人成效提供一个新
期刊
[摘 要] 提升组织力是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通过调研南京市J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现状,实证分析目前南京市J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存在的现实问题,着力在强化政治功能、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树先进典型、突出服务功能、探索学习创新等方面为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实践指向  [中图分类号] D267 [
期刊
[摘 要] 评教结果反馈作用于教师教学行为改变和教学效能改善,一个优化的反馈机制基于畅通的信息流动回路、配套的评价应用和独立的监督机制。国家对教师的教学品质提出要求,而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调查教师对评教结果反馈价值的评价等,基于发现、提出、改善评教反馈的建议,初步构建评教结果反馈机制,发挥反馈效益。  [关 键 词] 独立学院;评教结果;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建构类“木玩游戏”以其操作性、地域性、创造性深受幼儿喜爱,对幼儿发展有无穷的价值。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对幼儿有深远的影响,从丽水地区的建构类“云和木玩游戏”问题与现状出发,探讨有效的建构类“云和木玩游戏”指导策略,为提升教师游戏观察指导素养提供经验。  [关 键 词] 建构类;“木玩游戏”;观察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