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93位相关机构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从业者比较看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且倾向于培养就业去向为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企业且通过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但是,尚需明确健康服务管理、健康管理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确定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市场需求;从业人员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78-02
2016年至今,教育部已同意109所院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为优化专业定位,研究从行业从业者角度出发,分析从业者的主观评判,预判市场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分析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江西省内有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机构,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企业、其他机构(含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等)四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需求的整体判断。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选择人员填写,共收集到93份有效问卷,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类型从业者的评判进行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23.66%、22.58%、27.96%、25.81%;最高学历为医学类专业者占54.84%(其中,西医、中医、公共卫生类分别占19.35%、12.90%、22.58%),药学类、经管类、其他类分别占13.98%、18.28%、3.23%。
(二)对市场需求状况的评价
从业者认为该专业毕业生未来5~10年市场需求大、一般、小的分别为65.59%、19.35%、15.05%;健康服务企业(认为需求小者占比19.23%)、高校与政府机构(认为需求小者占比33.33%)从业者对专业需求的预判,明显差于医疗机构从业者(认为需求小者占比2.33%)的评价(χ2=16.015,P<0.01);最高学历为医学(认为需求大者占比63.33%)、药学(认为需求大者占比92.31%)、经管(认为需求大者占比55.00%)的從业者对专业需求的预判尚无统计学意义(χ2=9.396,P=0.052)。总体而言,从业者,特别是医疗机构从业者对专业市场需求预期较好。
(三)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预期
从业者认为该专业不需要明显学历门槛、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23%、7.53%、68.82%、20.43%;认为该专业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医疗机构(93.02%)、政府与高校(83.33%)、企业(88.46%)从业者之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008,P=0.919);医学(88.33%)、药学(84.62%)、经管(95.00%)三类人员认为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χ2=3.244,P=0.778)。总体而言,从业者希望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四)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判断
从业者认为毕业生更适合去医疗机构、高校与政府机构、健康服务企业的比例分别为61.29%、17.20%、21.51%。其中,医学(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5.00%、16.67%、18.33%)、药学(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9.23%、15.38%、15.38%)、经管(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45.00%、20.00%、35.00%)专业从业者对就业去向的判断无统计学显著性(χ2=3.461,P=0.484);而医疗机构(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74.42%、20.93%、4.65%)、高校与政府(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6.67%、20.83%、12.50%)、健康服务企业(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4.62%、7.69%、57.69%),对专业去向的判断有明显差异(χ2=28.656,P<0.001)。总体而言,企业从业者认为学生毕业更适合在健康服务企业从业,而其他机构从业者认为学生更适合在医疗机构从业。
(五)对健康管理师考试的期望
70.97%的从业者认为该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健康管理师资格认定,并且三类机构(认为有必要的比例分别为72.09%、66.67%、73.08%)、三类专业(认为没有必要的比例分别为8.33%、7.69%、10.00%),从业者对此预期无差异(χ2值分别为1.380、1.747,P值分别为0.848、0.782)。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业者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整体评判较好,反映出从业者对该行业的向好势头持肯定态度。而从业者往往是根据自身在工作中“专业”人员短缺程度做出的判断,由此可以推论: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未来5~10年对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与其他研究结论相似[1]。从业者希望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前学历层次的设置吻合,说明该专业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市场吻合度。
同时,从业者特别是医疗机构、政府与高校从业者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应该主要去医疗机构就业,而各类从业者基本都认为该专业毕业生需要通过健康管理师资格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业人员真正认为短缺的是具备健康管理技能,能直接通过健康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技术手段来维护居民健康的人。但是,该专业目前设置在公共管理学科下(专业代码120410T),从学科属性上看,其核心技能应该是“公共管理”技能,技能侧重点也应该放在如何保障健康服务行业有序发展、健康服务企业高效运行等方面。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专业之间辨识度不高,甚至会出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机构需要能直接维护健康的健康“管理者”,而院校培养的则是保障企业、行业运行与发展的行业“管理者”。事实上,当前多数院校实际上将该专业定位于居民健康的“管理者”[2-4],导致与健康管理专业辨识度不高。 (二)政策建议
研究认为,当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亟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1.专业基本定位问题
一方面从国家角度,要理清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异同,确定该专业到底是偏向“健康服务的管理”还是“健康的管理”,分设两个本科专业,并分别更名为“健康服务管理”(纳入管理学科门类下)、“健康管理”(纳入医学门类下或在医学学科下设新的二级学科);另一方面从院校角度,结合国家对上述两个专业的分拆,结合院校特色、市场需求等,确定专业具体走向,并据此调整专业整体目标定位:是培养直接为居民健康服务的“技能人才”,还是培养为行业有序发展服务的“管理人才”?研究团队认为,在较长一段时间中,由于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难以容纳足够多的“管理者”,因此后一类人才的培养数量不宜过大。
2.专业培养方案问题
基于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及两个专业的类别属性,制订符合学科范畴、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5]。而“健康管理”专业可以以医学、健康教育及现有健康管理类专科、高职等专业为基础,合理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细分方向及课程体系,如不同人群健康管理、不同范畴健康管理(如营养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则分为两个学科: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其中,前者以健康服务企业、事业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培养能够在该类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提高机构运行成效的人才;后者则以健康服务行业为服务对象,旨在培养能够在健康服务行业管理机构,如政府、行业协会,从事行业管理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司建平.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7):130-134.
[2]施毓凤,万广圣,郑国华,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8):262-263.
[3]王碧艷,林艳芝.医学院校新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3(3):117-120.
[4]钱国强,吴卫榆,李卫东,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27-129.
[5]张秀娟,张义喜,米岚,等.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6):727-731.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市场需求;从业人员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78-02
2016年至今,教育部已同意109所院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为优化专业定位,研究从行业从业者角度出发,分析从业者的主观评判,预判市场需求,为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分析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江西省内有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机构,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企业、其他机构(含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等)四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需求的整体判断。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选择人员填写,共收集到93份有效问卷,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类型从业者的评判进行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23.66%、22.58%、27.96%、25.81%;最高学历为医学类专业者占54.84%(其中,西医、中医、公共卫生类分别占19.35%、12.90%、22.58%),药学类、经管类、其他类分别占13.98%、18.28%、3.23%。
(二)对市场需求状况的评价
从业者认为该专业毕业生未来5~10年市场需求大、一般、小的分别为65.59%、19.35%、15.05%;健康服务企业(认为需求小者占比19.23%)、高校与政府机构(认为需求小者占比33.33%)从业者对专业需求的预判,明显差于医疗机构从业者(认为需求小者占比2.33%)的评价(χ2=16.015,P<0.01);最高学历为医学(认为需求大者占比63.33%)、药学(认为需求大者占比92.31%)、经管(认为需求大者占比55.00%)的從业者对专业需求的预判尚无统计学意义(χ2=9.396,P=0.052)。总体而言,从业者,特别是医疗机构从业者对专业市场需求预期较好。
(三)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预期
从业者认为该专业不需要明显学历门槛、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3.23%、7.53%、68.82%、20.43%;认为该专业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医疗机构(93.02%)、政府与高校(83.33%)、企业(88.46%)从业者之间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008,P=0.919);医学(88.33%)、药学(84.62%)、经管(95.00%)三类人员认为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χ2=3.244,P=0.778)。总体而言,从业者希望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四)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判断
从业者认为毕业生更适合去医疗机构、高校与政府机构、健康服务企业的比例分别为61.29%、17.20%、21.51%。其中,医学(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5.00%、16.67%、18.33%)、药学(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9.23%、15.38%、15.38%)、经管(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45.00%、20.00%、35.00%)专业从业者对就业去向的判断无统计学显著性(χ2=3.461,P=0.484);而医疗机构(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74.42%、20.93%、4.65%)、高校与政府(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66.67%、20.83%、12.50%)、健康服务企业(去三类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4.62%、7.69%、57.69%),对专业去向的判断有明显差异(χ2=28.656,P<0.001)。总体而言,企业从业者认为学生毕业更适合在健康服务企业从业,而其他机构从业者认为学生更适合在医疗机构从业。
(五)对健康管理师考试的期望
70.97%的从业者认为该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健康管理师资格认定,并且三类机构(认为有必要的比例分别为72.09%、66.67%、73.08%)、三类专业(认为没有必要的比例分别为8.33%、7.69%、10.00%),从业者对此预期无差异(χ2值分别为1.380、1.747,P值分别为0.848、0.782)。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业者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整体评判较好,反映出从业者对该行业的向好势头持肯定态度。而从业者往往是根据自身在工作中“专业”人员短缺程度做出的判断,由此可以推论:健康服务与管理行业未来5~10年对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与其他研究结论相似[1]。从业者希望该专业毕业生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与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前学历层次的设置吻合,说明该专业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市场吻合度。
同时,从业者特别是医疗机构、政府与高校从业者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应该主要去医疗机构就业,而各类从业者基本都认为该专业毕业生需要通过健康管理师资格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业人员真正认为短缺的是具备健康管理技能,能直接通过健康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技术手段来维护居民健康的人。但是,该专业目前设置在公共管理学科下(专业代码120410T),从学科属性上看,其核心技能应该是“公共管理”技能,技能侧重点也应该放在如何保障健康服务行业有序发展、健康服务企业高效运行等方面。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健康管理专业之间辨识度不高,甚至会出现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机构需要能直接维护健康的健康“管理者”,而院校培养的则是保障企业、行业运行与发展的行业“管理者”。事实上,当前多数院校实际上将该专业定位于居民健康的“管理者”[2-4],导致与健康管理专业辨识度不高。 (二)政策建议
研究认为,当前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亟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
1.专业基本定位问题
一方面从国家角度,要理清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异同,确定该专业到底是偏向“健康服务的管理”还是“健康的管理”,分设两个本科专业,并分别更名为“健康服务管理”(纳入管理学科门类下)、“健康管理”(纳入医学门类下或在医学学科下设新的二级学科);另一方面从院校角度,结合国家对上述两个专业的分拆,结合院校特色、市场需求等,确定专业具体走向,并据此调整专业整体目标定位:是培养直接为居民健康服务的“技能人才”,还是培养为行业有序发展服务的“管理人才”?研究团队认为,在较长一段时间中,由于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难以容纳足够多的“管理者”,因此后一类人才的培养数量不宜过大。
2.专业培养方案问题
基于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及两个专业的类别属性,制订符合学科范畴、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5]。而“健康管理”专业可以以医学、健康教育及现有健康管理类专科、高职等专业为基础,合理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细分方向及课程体系,如不同人群健康管理、不同范畴健康管理(如营养干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则分为两个学科: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其中,前者以健康服务企业、事业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培养能够在该类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提高机构运行成效的人才;后者则以健康服务行业为服务对象,旨在培养能够在健康服务行业管理机构,如政府、行业协会,从事行业管理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司建平.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7):130-134.
[2]施毓凤,万广圣,郑国华,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8):262-263.
[3]王碧艷,林艳芝.医学院校新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3(3):117-120.
[4]钱国强,吴卫榆,李卫东,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27-129.
[5]张秀娟,张义喜,米岚,等.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6):727-731.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