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构类“木玩游戏”以其操作性、地域性、创造性深受幼儿喜爱,对幼儿发展有无穷的价值。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对幼儿有深远的影响,从丽水地区的建构类“云和木玩游戏”问题与现状出发,探讨有效的建构类“云和木玩游戏”指导策略,为提升教师游戏观察指导素养提供经验。
[关 键 词] 建构类;“木玩游戏”;观察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34-03
一、建构类“木玩游戏”概述
木制玩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智慧的中国人就创造出了很多精巧的木制玩具,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传统之一,在文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木制玩具具有天然性、耐用性,其温润的手感深受人们的欢迎,木制玩具有独特的构思与创意,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观感,同时对其创造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还有促进作用,有其他类型玩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坐落在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市云和县,有“木玩之乡”的著称,是中国最大的木玩生产和出口基地,其木玩产品设计精妙,种类繁多,样式丰富,为丽水地区幼儿园就地开展木玩游戏课程提供了必要条件。
根据实地考察和走访,笔者发现“云和木玩”分类主要有运动类木玩、建构类木玩、美工类木玩、益智类木玩四种,而在建构类木玩材料中,又分为彩色积木、清水积木、磁性积木、主题积木、轨道积木、卡普乐、碳化积木、多米诺骨牌、大块彩色积木这几大类。本研究拟从浙江省丽水市地区的建构类木玩游戏现状出发,根据问题与现状,将对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个阶段提出观察指导策略,为幼儿园工作者提供经验,以此促进“云和木玩游戏”的课程研究。
二、问题与现状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在2020年5月开始向丽水市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随机发放问卷,截止到2020年7月,调查问卷回收252份。调查对象构成如下:(1)公办幼儿园教师184名,民办幼儿园教师68名;(2)浙江省一级幼儿园教师112名,省二级幼儿园教师127名,省三级9名,准办园4名;(3)行政隶属:市级教育局幼儿园教师164名,区级教育局直属36名,县级教育局直属32名,乡镇中心幼儿园20名。问卷为自编的《建构类“木玩游戏”现状调查问卷》,采用Cronbach信度分析,信度系数值为0.780,大于0.7,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对回收的问卷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一)幼儿园班级内建构类木玩普及情况
问卷中问题1为“您所在的班级内有建构类木制玩具吗?”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幼儿园班级内均有建构类木玩,覆盖率达100%。
(二)班级内建构类木玩的种类统计
此问题调查的是班级内建构类木玩的种类统计(见图1),彩色积木71.43%,卡普乐69.84%,清水积木68.25%,磁性积木53.97%,多米诺骨牌53.97%,轨道积木50.79%,大块彩色积木34.92%,碳化积木26.98%,主题积木23.81%,除上述种类外,其他种类占7.94%。总体看各类建构类木玩的数量平均,品种齐全,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需求。
(三)班级内建构类木玩材料投放情况
了解建构类木玩材料的投放情况,旨在了解教师如何对班级内种类繁多的建构类木玩材料进行整合和归类,从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结果显示46.03%的班级是根据不同幼儿不同发展水平分层投放,另外53.97%是将班级内所有建构材料全部投放,由幼儿自取(见图2)。由此可见,大半的教师还未对建构类木玩材料进行分层投放。
(四)建构类木玩指导情况
针对问题“您对每样建构类木玩幼儿所能达到的技能是否清楚”(见图3),这里的技能点主要包括平铺、叠高、围合、架空、手眼协调等技能,由结果可见,大部分教师表示清楚及比较清楚。
针对问题“您能否将每件木玩的技能点和游戏性相结合”(见图4),只有22.22%的教师表示可以很好地结合,有55.56%的教师表示大部分能结合,20.63%的教师表示有些能结合,有些不能结合,1.59%的教师表示不太能结合。可见,在将木玩游戏的技能点和游戏性有机结合上,教师存在相同的瓶颈。
建构类游戏作为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形式一直被各幼儿园广泛接受,云和当地及丽水市各级各类幼儿园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开展“木玩游戏”,提供“木玩”材料。在以上调查和实地走访后,笔者发现在建构类“木玩游戏”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每个幼儿园都有各式各样的木玩材料,这给了幼儿极大的選择性,面对种类繁多的建构类“云和木玩”,超过一半的教师选择将建构类木玩全部投放由幼儿自取,如此投放给了幼儿很大的自主性,但缺乏层次性,没有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分层投放。其次,虽然大部分教师对建构类木玩的技能点比较清楚,但对于将建构类木玩的技能点和游戏性有机结合方面,只有小部分教师自评能很好地结合,这也是因为教师或缺少有效性的观察指导策略。建构类木玩多是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形式,但在游戏性和教学性的把控上有些教师找不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中,传统的作品分析式评价还是占较大比例,没有更新颖和多元化的评价。
三、策略与方法
(一)游戏前——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首先,生活经验是建构类木玩游戏开展的前提要素。只有充分的生活经验才能为建构类木玩游戏铺垫基础。例如,在“游乐场”课程孵化的建构游戏中,教师在和家长商量后可开展一次“游乐场一日游”的亲子活动,活动前可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好游玩路线,制作游玩攻略。在游乐场游玩时可以拍摄一些游乐设施的照片,记录游玩的直观感受,也可以让幼儿在游乐场进行现场写生,将游乐设施的外观和颜色简单描绘,为后续的搭建提供参考。幼儿在获得一系列的参观游玩经验后,将自己的感受叙述表达并进行搭建,根据收集的照片、图画、视频资料,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来建构自己的游乐场,使幼儿的经验最大化利用。
其次,环境条件也是建构游戏开展的必备条件。打造建构木玩的环境氛围也对幼儿形成建构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创设建构环境时,要选择班级内的一些环境随着建构的主题布置,使环境和建构类木玩游戏的主题相匹配。如在建构“游乐场”主题的木玩游戏时,可以将教室内的背景环境创设为游乐园场景,不仅可以让幼儿从环境中获取灵感,更能营造木玩游戏的主题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能动性。
(二)游戏中——及时支持、适时介入
幼儿园木玩游戏的特点兼具“自然性”和“教育性”。在木玩游戏的指导中,一方面,应当注意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体现出“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游戏活动的基本特性;另一方面,应当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体现作为教育活动的“教育性”,体现幼儿园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游戏开展情况,观察材料的适宜程度及材料的层次性,及时给予幼儿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围绕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问题,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及时激励启发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教师在介入干预时,应把控好干预的节奏,介入应在和幼儿互动过程中动态、连续地展开。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角度来思考游戏活动,敏感察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幼儿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哪怕在教师看来这是“错误的”想法,不需急于用成人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幼儿。通过言语类型如描述、重述、询问、提问、建议的方法和非言语类如面部表情、动作提示、模仿示范等方法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
(三)游戏后——交流分享、经验扩展
在游戏后的分享评价环节,除了传统的作品分析式,还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如清单式评价、问题式评价、轨迹式评价等方法。如将各项技能完成情况列为清单,根据清单得出的结果对幼儿进行评价并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让教师的指导更具方向性。而问题式评价则是采用提问形式,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索、思考与表达,帮助幼儿梳理自己的思路,总结经验,使游戏的技能點和游戏性有机结合。轨迹式评价则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幼儿游戏过程,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调整支持方案,促进幼儿掌握各项技能。
儿童的游戏是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不同阶段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学会观察是了解儿童和理解儿童的第一步,游戏作为儿童发展的一面镜子,时刻反映儿童的身心各方面发展,有效的建构类“云和木玩游戏”观察指导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木玩游戏”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兴趣特点,适时介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提供依据,促进建构类“云和木玩游戏”观察指导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6.
[2]邵爱红.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10):70-72.
[3]曹艳芬.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7,17(6):61-64.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建构类;“木玩游戏”;观察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34-03
一、建构类“木玩游戏”概述
木制玩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智慧的中国人就创造出了很多精巧的木制玩具,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传统之一,在文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木制玩具具有天然性、耐用性,其温润的手感深受人们的欢迎,木制玩具有独特的构思与创意,不仅满足了孩子的观感,同时对其创造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还有促进作用,有其他类型玩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坐落在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市云和县,有“木玩之乡”的著称,是中国最大的木玩生产和出口基地,其木玩产品设计精妙,种类繁多,样式丰富,为丽水地区幼儿园就地开展木玩游戏课程提供了必要条件。
根据实地考察和走访,笔者发现“云和木玩”分类主要有运动类木玩、建构类木玩、美工类木玩、益智类木玩四种,而在建构类木玩材料中,又分为彩色积木、清水积木、磁性积木、主题积木、轨道积木、卡普乐、碳化积木、多米诺骨牌、大块彩色积木这几大类。本研究拟从浙江省丽水市地区的建构类木玩游戏现状出发,根据问题与现状,将对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个阶段提出观察指导策略,为幼儿园工作者提供经验,以此促进“云和木玩游戏”的课程研究。
二、问题与现状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在2020年5月开始向丽水市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随机发放问卷,截止到2020年7月,调查问卷回收252份。调查对象构成如下:(1)公办幼儿园教师184名,民办幼儿园教师68名;(2)浙江省一级幼儿园教师112名,省二级幼儿园教师127名,省三级9名,准办园4名;(3)行政隶属:市级教育局幼儿园教师164名,区级教育局直属36名,县级教育局直属32名,乡镇中心幼儿园20名。问卷为自编的《建构类“木玩游戏”现状调查问卷》,采用Cronbach信度分析,信度系数值为0.780,大于0.7,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对回收的问卷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一)幼儿园班级内建构类木玩普及情况
问卷中问题1为“您所在的班级内有建构类木制玩具吗?”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幼儿园班级内均有建构类木玩,覆盖率达100%。
(二)班级内建构类木玩的种类统计
此问题调查的是班级内建构类木玩的种类统计(见图1),彩色积木71.43%,卡普乐69.84%,清水积木68.25%,磁性积木53.97%,多米诺骨牌53.97%,轨道积木50.79%,大块彩色积木34.92%,碳化积木26.98%,主题积木23.81%,除上述种类外,其他种类占7.94%。总体看各类建构类木玩的数量平均,品种齐全,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需求。
(三)班级内建构类木玩材料投放情况
了解建构类木玩材料的投放情况,旨在了解教师如何对班级内种类繁多的建构类木玩材料进行整合和归类,从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结果显示46.03%的班级是根据不同幼儿不同发展水平分层投放,另外53.97%是将班级内所有建构材料全部投放,由幼儿自取(见图2)。由此可见,大半的教师还未对建构类木玩材料进行分层投放。
(四)建构类木玩指导情况
针对问题“您对每样建构类木玩幼儿所能达到的技能是否清楚”(见图3),这里的技能点主要包括平铺、叠高、围合、架空、手眼协调等技能,由结果可见,大部分教师表示清楚及比较清楚。
针对问题“您能否将每件木玩的技能点和游戏性相结合”(见图4),只有22.22%的教师表示可以很好地结合,有55.56%的教师表示大部分能结合,20.63%的教师表示有些能结合,有些不能结合,1.59%的教师表示不太能结合。可见,在将木玩游戏的技能点和游戏性有机结合上,教师存在相同的瓶颈。
建构类游戏作为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形式一直被各幼儿园广泛接受,云和当地及丽水市各级各类幼儿园都能根据自身条件开展“木玩游戏”,提供“木玩”材料。在以上调查和实地走访后,笔者发现在建构类“木玩游戏”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每个幼儿园都有各式各样的木玩材料,这给了幼儿极大的選择性,面对种类繁多的建构类“云和木玩”,超过一半的教师选择将建构类木玩全部投放由幼儿自取,如此投放给了幼儿很大的自主性,但缺乏层次性,没有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分层投放。其次,虽然大部分教师对建构类木玩的技能点比较清楚,但对于将建构类木玩的技能点和游戏性有机结合方面,只有小部分教师自评能很好地结合,这也是因为教师或缺少有效性的观察指导策略。建构类木玩多是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形式,但在游戏性和教学性的把控上有些教师找不到准确的角色定位,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中,传统的作品分析式评价还是占较大比例,没有更新颖和多元化的评价。
三、策略与方法
(一)游戏前——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首先,生活经验是建构类木玩游戏开展的前提要素。只有充分的生活经验才能为建构类木玩游戏铺垫基础。例如,在“游乐场”课程孵化的建构游戏中,教师在和家长商量后可开展一次“游乐场一日游”的亲子活动,活动前可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好游玩路线,制作游玩攻略。在游乐场游玩时可以拍摄一些游乐设施的照片,记录游玩的直观感受,也可以让幼儿在游乐场进行现场写生,将游乐设施的外观和颜色简单描绘,为后续的搭建提供参考。幼儿在获得一系列的参观游玩经验后,将自己的感受叙述表达并进行搭建,根据收集的照片、图画、视频资料,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来建构自己的游乐场,使幼儿的经验最大化利用。
其次,环境条件也是建构游戏开展的必备条件。打造建构木玩的环境氛围也对幼儿形成建构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创设建构环境时,要选择班级内的一些环境随着建构的主题布置,使环境和建构类木玩游戏的主题相匹配。如在建构“游乐场”主题的木玩游戏时,可以将教室内的背景环境创设为游乐园场景,不仅可以让幼儿从环境中获取灵感,更能营造木玩游戏的主题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能动性。
(二)游戏中——及时支持、适时介入
幼儿园木玩游戏的特点兼具“自然性”和“教育性”。在木玩游戏的指导中,一方面,应当注意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体现出“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等游戏活动的基本特性;另一方面,应当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体现作为教育活动的“教育性”,体现幼儿园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游戏开展情况,观察材料的适宜程度及材料的层次性,及时给予幼儿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围绕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问题,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及时激励启发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教师在介入干预时,应把控好干预的节奏,介入应在和幼儿互动过程中动态、连续地展开。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角度来思考游戏活动,敏感察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幼儿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哪怕在教师看来这是“错误的”想法,不需急于用成人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幼儿。通过言语类型如描述、重述、询问、提问、建议的方法和非言语类如面部表情、动作提示、模仿示范等方法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
(三)游戏后——交流分享、经验扩展
在游戏后的分享评价环节,除了传统的作品分析式,还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如清单式评价、问题式评价、轨迹式评价等方法。如将各项技能完成情况列为清单,根据清单得出的结果对幼儿进行评价并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让教师的指导更具方向性。而问题式评价则是采用提问形式,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索、思考与表达,帮助幼儿梳理自己的思路,总结经验,使游戏的技能點和游戏性有机结合。轨迹式评价则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幼儿游戏过程,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断调整支持方案,促进幼儿掌握各项技能。
儿童的游戏是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不同阶段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学会观察是了解儿童和理解儿童的第一步,游戏作为儿童发展的一面镜子,时刻反映儿童的身心各方面发展,有效的建构类“云和木玩游戏”观察指导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木玩游戏”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兴趣特点,适时介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提供依据,促进建构类“云和木玩游戏”观察指导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6.
[2]邵爱红.提升幼儿园建构游戏质量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10):70-72.
[3]曹艳芬.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7,17(6):61-64.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