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辛亥革命,人们就会想起同盟会。不过,近年来,史学家除了继续关注和研究同盟会这一政治团体外,对南社这一文学团体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南社是1909年成立于苏州的一个文学革命团体,该团体以上海为活动中心, 范围遍及全国。辛亥革命前后,南社与同盟会互为犄角。同盟会在东京做实际工作,南社一批文人在国内通过报刊杂志及学校等做革命鼓吹工作。辛亥革命期间,不少南社社友参加辛亥革命。南京政府成立后,南京留守黄兴、安徽都督柏文蔚、沪宁都督陈其美、军长姚雨平,都是南社社友。 正因为南社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密切,今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时,南社的有关文物、文献更加受人关注。
非常幸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有南社珍贵文物、文献近200件。其中南社社友1911年前后赠送南社社长柳亚子的题名照片近百张。现挑选其中几张,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张廉:在印尼华侨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第一张是南社社友张廉题词照,照片正面信息显示,该照片是张廉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省会、印尼第二大城市、印尼商业贸易中心——泗水市拍摄的。拍摄时间在辛亥春三月(1911年5月)。
据柳亚子《南社纪略》记载,张烈,原名廉,字云雷,浙江乐清人。入社号码为157。从入社号看,张廉是南社早期会员之一。从照片后的题词看,张廉此时漂泊在东南亚一带,心情苦闷。为什么家在温州乐清的张廉会到东南亚一带呢?几经周折,终于在1981年浙江省政协编写的《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中找到了张云雷(即张廉)口述《辛亥革命见闻琐谈》。从张本人的叙述中,我们得知,张廉是辛亥前后另一著名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骨干。20世纪初,光复会陶成章在江浙一带活动,宣传革命,受其影响,张廉等参加光复会,并在日本留学归来后受陶成章指派到印尼泗水,在华侨商会所办的学校中担任中学教员,并编辑发行《汉文日报》,在印尼华侨中宣传革命,以唤起更多侨胞支持和参加国内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斗争。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张廉准备回国参加革命,由于光复会派来接替他的陈陶遗没有到达,张廉只好留在泗水。因为听闻黄花岗起义失败,张廉心情苦闷,他赠柳亚子的这张照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
武昌起义后,张廉返回国内,其时他的家乡浙江温州已经光复,独立的沪军都督府和江浙都督正准备组织江浙联军攻打南京。张廉和屈映光担任浙军与沪军、苏军之间联络员,往返于沪杭、宁之间,为江浙联军攻打南京做出积极贡献。民国成立后,原浙江省都督汤寿潜被选为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总长,张廉、蒋百里等支持蒋百器出任浙江省都督,张廉后来被选为浙江省参议院议员。二次革命中张廉等因反对浙江都督朱瑞倒向袁世凯而受迫害。不过,张廉逃过此劫难,1977年去世。世人大多知“近代高僧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护法居士张云雷”,却不知照片上的张廉就是张云雷。
夏昕渠:孙中山肯定其革命功绩
第二张照片是南社社员夏昕渠的照片。该照是1912年7月拍摄的,1913年夏因病去世,此照片是目前发现的夏昕渠唯一的照片,而且照片上面有夏的亲笔签名,非常珍贵。照片上写着“南社惠存”,因柳亚子此时已经是南社社长,所以在南社社友赠送给柳亚子的一堆照片中发现这张照片就不足为奇了。
夏昕渠,原名允麐(lin),昕渠是其字。夏本是江苏南汇人(南汇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后迁居松江。夏昕渠为南社早期会员,他的入社号为134号。夏昕渠 1905年留学日本,1906年经同盟会江苏分会负责人高旭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夏昕渠利用自己的家财, 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革命工作。
1905年,夏昕渠毁家兴学,独资在松江城内捐建清华女校,专门招收9—15岁女子入学,并请上海市区名师赴松江施教。女校创办后,经费极其困难,在夏昕渠的苦心经营下,清华女校成绩斐然。夏昕渠兴办的清华女校不单是一个学校,还是松江地区同盟会会员联络、活动的场所。松江清华女校教员沈思齐、卫锐锋、顾稼轩、何东等均为留日学生、同盟会员。同盟会员主编的《醒狮》、《女学生》等革命刊物通过清华女校在松江传播革命的种子。夏昕渠捐建清华女校、帮助同盟会发展革命事业的贡献得到了孙中山等人的肯定。1912年12月下旬,孙中山等曾到松江清华女校参观。孙中山在学校曾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到:“民国未成立时,贵校对革命事业,极有关系,因松部党员,常藉贵校为交通机关……”
1906年—1907年夏昕渠为同盟会江苏分会活动机关提供联络、活动场所——“夏寓”。“夏寓”是夏昕渠在上海租赁的房子,名义上是夏昕渠在市区养病时住的房子。该公寓先在上海老城西门附近宁康里健行公学,后迁移到八仙桥鼎吉里4号。实际上,江苏同盟会会员以及内地同盟会会员路经上海时,时常到“夏寓”畅谈革命理想,商讨革命策略。“夏寓”成为同盟会江苏分会的机关部所在地。
11月6日松江宣布独立,成立松江军政分府时,夏昕渠担任松江军政府财政部科长,同钱选青、周铁桥、周作孚等一起,共同承担起为新生的松江军政分府提供财政支持的重任。
革命政权草创阶段,财政拮据。夏昕渠不仅将自己的钱财捐给军政府应急,还发动社会各界捐赠。为了筹措军饷,军政分府及财政部在松江城自治所开会,讨论决定当年漕米作抵向松江士绅借款。夏昕渠等首先认借两千多元。在他们的带动下,松江士绅们也纷纷认捐。
夏昕渠1913年因病去世,年仅30周岁。夏昕渠留在世间的遗物非常少见,此照片是辛亥革命时期夏昕渠在其家乡松江所摄,且背后有夏昕渠赠送南社的题词,弥足珍贵。
朱少屏: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三张照片是朱少屏照片。朱少屏生于1882年,卒于1942年,上海县人,原名葆康,字少屏,后以字行,别号天一、屏子。1942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杀害,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朱少屏同柳亚子一起,参与南社创建。辛亥革命时期,朱少屏是上海地区非常活跃的一名政治活动家。
朱少屏早年就读南洋中学,毕业后先在母校教书,后赴日本留学并参加同盟会。1905年, 因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规则,朱少屏与留学日本的同乡瞿绍伊一起回到上海,开始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前,朱少屏主要通过办学、办刊、办社(团)从事革命宣传,发展革命力量。辛亥革命前在上海三所著名的革命学校中国公学、健行公学、丽泽学院中,朱少屏参与创办前两所学校,为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了营造革命舆论,朱少屏与于右任等一起编辑发行《神州日报》、《民吁报》、《民呼报》《民立报》,与同情中国革命的美国人密勒创办英文版《大陆报》。1911年初,朱少屏响应同盟会关于发动各省建立国民会组织以响应广东地区革命运动的指示,在上海联络当地士绅发起组织创建同盟会准军事组织——中国国民总会。
1911年11月6日夜,上海的起义各方争夺政府沪军都督之位时,朱少屏坚定地站在同盟会中部总会负责人陈其美一边,在大会上向与会人士介绍陈其美历年来为革命所做的贡献,协助陈其美争取到沪军都督之职。沪军都督府成立后,朱少屏出任沪军都督府军务部总务科科长。1911年11月—12月朱少屏以沪军都督府代表身份在上海参与创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直接参与筹组南京临时政府。1911年12月29日,朱少屏随孙中山离开上海到南京,担任总统府秘书。孙中山辞职后,朱少屏离开南京,回到上海,与南社社友一起创办《太平洋报》,参与发动国民捐运动、组织中华民国全国报馆俱进会,为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维护和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奔走呼号。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所藏这张朱少屏照片为1911年—1912年的写真照片,由上海亚细亚照相公司摄影,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邓子彭:营造舆论氛围 积极宣传革命
第四张为南社社友邓子彭照片。邓子彭的生卒年份不详,只知他是广东南海人,号悲观。前三张照片都是照片本人题词,该照片却是照片上的人去世后,由南社另一社友,邓子彭的广东老乡蔡守1917年转交南社社长柳亚子的。南社创办人大多为江浙人士。广东人蔡守是南社创办时唯一参会的广东人。在他的影响下,广东后来也有一批人参加南社。邓子彭就是其中的一个。邓子彭何时参加南社,已不可考,只知他入社号为744。
关于邓子彭,目前发现的资料不多。从有限的资料了解到邓子彭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前在广东地区通过报刊进行革命宣传、营造革命舆论。1906年4月邓子彭与康楚狂、黄轩胄创办《二十世纪报》,该报因揭露粤汉铁路黑幕而被南海县传讯,谓其“著论干涉时政”予以警告。但邓子彭并不因此而退缩。 在广东《亚洲报》揭露粤汉铁路黑幕遭封禁,广州各报噤若寒蝉之际,1906年11月1日同盟会员卢谔生创办《国民报》,邓子彭应邀担任该报主办及编辑。《国民报》“以唤醒国民精神、而发起其爱国思想为主义”,宗旨坚定,言论切实。辛亥革命前夕,《国民报》一方面猛烈抨击立宪派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大力宣扬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前抨击时政、提倡革命最为激烈的一份报刊。邓子彭一直在为该报工作,一直坚持到民国成立以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邓子彭等才离开广州逃往香港。
从蔡守转交给柳亚子的这张照片背后的题词看,邓子彭1917年前就去世了。同夏昕渠一样,也许是因为英年早逝,至今没有发现专门记述或论述有关邓子彭的文章。
这四张照片上的南社社友,看上去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朝气勃发,充满活力。他们为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或在报纸上极力宣传革命思想,或毁家兴学,培养革命队伍,或远走他乡,播洒革命种子,或亲自参与新生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这些南社社友的奔波和奉献。
(本文照片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提供,作者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 肖阿伍
非常幸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有南社珍贵文物、文献近200件。其中南社社友1911年前后赠送南社社长柳亚子的题名照片近百张。现挑选其中几张,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张廉:在印尼华侨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第一张是南社社友张廉题词照,照片正面信息显示,该照片是张廉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省会、印尼第二大城市、印尼商业贸易中心——泗水市拍摄的。拍摄时间在辛亥春三月(1911年5月)。
据柳亚子《南社纪略》记载,张烈,原名廉,字云雷,浙江乐清人。入社号码为157。从入社号看,张廉是南社早期会员之一。从照片后的题词看,张廉此时漂泊在东南亚一带,心情苦闷。为什么家在温州乐清的张廉会到东南亚一带呢?几经周折,终于在1981年浙江省政协编写的《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中找到了张云雷(即张廉)口述《辛亥革命见闻琐谈》。从张本人的叙述中,我们得知,张廉是辛亥前后另一著名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骨干。20世纪初,光复会陶成章在江浙一带活动,宣传革命,受其影响,张廉等参加光复会,并在日本留学归来后受陶成章指派到印尼泗水,在华侨商会所办的学校中担任中学教员,并编辑发行《汉文日报》,在印尼华侨中宣传革命,以唤起更多侨胞支持和参加国内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斗争。广州黄花岗起义时,张廉准备回国参加革命,由于光复会派来接替他的陈陶遗没有到达,张廉只好留在泗水。因为听闻黄花岗起义失败,张廉心情苦闷,他赠柳亚子的这张照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拍摄的。
武昌起义后,张廉返回国内,其时他的家乡浙江温州已经光复,独立的沪军都督府和江浙都督正准备组织江浙联军攻打南京。张廉和屈映光担任浙军与沪军、苏军之间联络员,往返于沪杭、宁之间,为江浙联军攻打南京做出积极贡献。民国成立后,原浙江省都督汤寿潜被选为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总长,张廉、蒋百里等支持蒋百器出任浙江省都督,张廉后来被选为浙江省参议院议员。二次革命中张廉等因反对浙江都督朱瑞倒向袁世凯而受迫害。不过,张廉逃过此劫难,1977年去世。世人大多知“近代高僧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护法居士张云雷”,却不知照片上的张廉就是张云雷。
夏昕渠:孙中山肯定其革命功绩
第二张照片是南社社员夏昕渠的照片。该照是1912年7月拍摄的,1913年夏因病去世,此照片是目前发现的夏昕渠唯一的照片,而且照片上面有夏的亲笔签名,非常珍贵。照片上写着“南社惠存”,因柳亚子此时已经是南社社长,所以在南社社友赠送给柳亚子的一堆照片中发现这张照片就不足为奇了。
夏昕渠,原名允麐(lin),昕渠是其字。夏本是江苏南汇人(南汇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后迁居松江。夏昕渠为南社早期会员,他的入社号为134号。夏昕渠 1905年留学日本,1906年经同盟会江苏分会负责人高旭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后,夏昕渠利用自己的家财, 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革命工作。
1905年,夏昕渠毁家兴学,独资在松江城内捐建清华女校,专门招收9—15岁女子入学,并请上海市区名师赴松江施教。女校创办后,经费极其困难,在夏昕渠的苦心经营下,清华女校成绩斐然。夏昕渠兴办的清华女校不单是一个学校,还是松江地区同盟会会员联络、活动的场所。松江清华女校教员沈思齐、卫锐锋、顾稼轩、何东等均为留日学生、同盟会员。同盟会员主编的《醒狮》、《女学生》等革命刊物通过清华女校在松江传播革命的种子。夏昕渠捐建清华女校、帮助同盟会发展革命事业的贡献得到了孙中山等人的肯定。1912年12月下旬,孙中山等曾到松江清华女校参观。孙中山在学校曾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到:“民国未成立时,贵校对革命事业,极有关系,因松部党员,常藉贵校为交通机关……”
1906年—1907年夏昕渠为同盟会江苏分会活动机关提供联络、活动场所——“夏寓”。“夏寓”是夏昕渠在上海租赁的房子,名义上是夏昕渠在市区养病时住的房子。该公寓先在上海老城西门附近宁康里健行公学,后迁移到八仙桥鼎吉里4号。实际上,江苏同盟会会员以及内地同盟会会员路经上海时,时常到“夏寓”畅谈革命理想,商讨革命策略。“夏寓”成为同盟会江苏分会的机关部所在地。
11月6日松江宣布独立,成立松江军政分府时,夏昕渠担任松江军政府财政部科长,同钱选青、周铁桥、周作孚等一起,共同承担起为新生的松江军政分府提供财政支持的重任。
革命政权草创阶段,财政拮据。夏昕渠不仅将自己的钱财捐给军政府应急,还发动社会各界捐赠。为了筹措军饷,军政分府及财政部在松江城自治所开会,讨论决定当年漕米作抵向松江士绅借款。夏昕渠等首先认借两千多元。在他们的带动下,松江士绅们也纷纷认捐。
夏昕渠1913年因病去世,年仅30周岁。夏昕渠留在世间的遗物非常少见,此照片是辛亥革命时期夏昕渠在其家乡松江所摄,且背后有夏昕渠赠送南社的题词,弥足珍贵。
朱少屏: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三张照片是朱少屏照片。朱少屏生于1882年,卒于1942年,上海县人,原名葆康,字少屏,后以字行,别号天一、屏子。1942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杀害,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朱少屏同柳亚子一起,参与南社创建。辛亥革命时期,朱少屏是上海地区非常活跃的一名政治活动家。
朱少屏早年就读南洋中学,毕业后先在母校教书,后赴日本留学并参加同盟会。1905年, 因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规则,朱少屏与留学日本的同乡瞿绍伊一起回到上海,开始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前,朱少屏主要通过办学、办刊、办社(团)从事革命宣传,发展革命力量。辛亥革命前在上海三所著名的革命学校中国公学、健行公学、丽泽学院中,朱少屏参与创办前两所学校,为革命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了营造革命舆论,朱少屏与于右任等一起编辑发行《神州日报》、《民吁报》、《民呼报》《民立报》,与同情中国革命的美国人密勒创办英文版《大陆报》。1911年初,朱少屏响应同盟会关于发动各省建立国民会组织以响应广东地区革命运动的指示,在上海联络当地士绅发起组织创建同盟会准军事组织——中国国民总会。
1911年11月6日夜,上海的起义各方争夺政府沪军都督之位时,朱少屏坚定地站在同盟会中部总会负责人陈其美一边,在大会上向与会人士介绍陈其美历年来为革命所做的贡献,协助陈其美争取到沪军都督之职。沪军都督府成立后,朱少屏出任沪军都督府军务部总务科科长。1911年11月—12月朱少屏以沪军都督府代表身份在上海参与创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直接参与筹组南京临时政府。1911年12月29日,朱少屏随孙中山离开上海到南京,担任总统府秘书。孙中山辞职后,朱少屏离开南京,回到上海,与南社社友一起创办《太平洋报》,参与发动国民捐运动、组织中华民国全国报馆俱进会,为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维护和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奔走呼号。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所藏这张朱少屏照片为1911年—1912年的写真照片,由上海亚细亚照相公司摄影,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邓子彭:营造舆论氛围 积极宣传革命
第四张为南社社友邓子彭照片。邓子彭的生卒年份不详,只知他是广东南海人,号悲观。前三张照片都是照片本人题词,该照片却是照片上的人去世后,由南社另一社友,邓子彭的广东老乡蔡守1917年转交南社社长柳亚子的。南社创办人大多为江浙人士。广东人蔡守是南社创办时唯一参会的广东人。在他的影响下,广东后来也有一批人参加南社。邓子彭就是其中的一个。邓子彭何时参加南社,已不可考,只知他入社号为744。
关于邓子彭,目前发现的资料不多。从有限的资料了解到邓子彭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前在广东地区通过报刊进行革命宣传、营造革命舆论。1906年4月邓子彭与康楚狂、黄轩胄创办《二十世纪报》,该报因揭露粤汉铁路黑幕而被南海县传讯,谓其“著论干涉时政”予以警告。但邓子彭并不因此而退缩。 在广东《亚洲报》揭露粤汉铁路黑幕遭封禁,广州各报噤若寒蝉之际,1906年11月1日同盟会员卢谔生创办《国民报》,邓子彭应邀担任该报主办及编辑。《国民报》“以唤醒国民精神、而发起其爱国思想为主义”,宗旨坚定,言论切实。辛亥革命前夕,《国民报》一方面猛烈抨击立宪派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大力宣扬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前抨击时政、提倡革命最为激烈的一份报刊。邓子彭一直在为该报工作,一直坚持到民国成立以后。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邓子彭等才离开广州逃往香港。
从蔡守转交给柳亚子的这张照片背后的题词看,邓子彭1917年前就去世了。同夏昕渠一样,也许是因为英年早逝,至今没有发现专门记述或论述有关邓子彭的文章。
这四张照片上的南社社友,看上去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朝气勃发,充满活力。他们为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或在报纸上极力宣传革命思想,或毁家兴学,培养革命队伍,或远走他乡,播洒革命种子,或亲自参与新生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辛亥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这些南社社友的奔波和奉献。
(本文照片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提供,作者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 肖阿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