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心愿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qjh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9月10日,天涯笑眯眯地说要带我去见未来的婆婆。我听天涯讲过他妈妈的一些事情,知道她身体不好,在床上躺了十几年了。到了楼下,我开始头皮发麻。两年来,我曾无数次站在这里等天涯,因为他拒绝让我和他妈妈相见,说,“或许你见了她,我们就要分手了。”
  此刻,天涯紧紧握住我的手,推开门。“是天涯和筝筝吗?”里面传来响亮的声音。天涯拉着我走进一个小房间,我看到一位老人,身材瘦小,静静地坐在靠背椅上,双手和关节已严重变形,却有一双和年龄不相称的清亮的眼睛,声音和笑容也极有感染力。我见她脸上起皮,便帮她涂护肤霜。她开心极了,拿着镜子左照右照。
  回学校时天涯问我能不能接受,我点了点头。天涯13岁便失去父亲,是母亲将他培养成人,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她?
  不久天涯被调去广州工作,那里的薪水更高,可以支持婆婆做更好的治疗。每个周末我都会去看婆婆,她跟我讲起从前的事。1966年,她考入武汉一所大学,还成了校广播台的播音员。她是外地人,元宵节被同学叫到家里包饺子,一进门便看到一个男孩正在擀面皮。他第一眼看到婆婆就脸红了,之后便找各种理由去见她。毕业那年,他被分到湖北洪湖的一个小镇。婆婆原本可以留校,但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随他来到洪湖,在中学做数学老师。没过几年,两人结婚,生下两个儿子。天涯读小学时,他爸爸终于被调回武汉,在某设计院任副院长,婆婆也去那里做了高级工程师。一家人终于过上了早该属于他们的生活。
  1992年,天涯的爸爸在山西出差,遇上交通事故。婆婆找到部队的首长,连夜乘直升机赶去,还是没见上最后一面。天涯的爸爸走后,爷爷奶奶那边断了联系,婆婆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工程师需要经常出差,她辞职改做文员,收入却少了许多。幸而两个儿子成绩很好,同事请她帮忙带小孩,也多些家补。然而,过度忧伤劳累的她患上类风湿关节炎,日渐严重。到1997年,她各个关节开始变形,只能在床上躺着了。
  婆婆讲着这些,面带微笑。我和她日渐融洽,几乎忽略了她身体的病残。到周末我总会去看她,她会让保姆炖好我喜欢的汤,一早便收拾好了等我。她用她那双已经变形的手,给我勾了许多披肩、手套和衣服。
  2009年6月,我即将毕业,婆婆开始催我们结婚。当时我才24岁,但还是跟天涯去领了结婚证,加入了“毕婚族”大军。天涯太忙,我只好一边工作一边筹办婚礼。我和婆婆住到了一起,偶尔回新房布置。就在这时,婆婆病倒了。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肺部感染、消化不良等综合病症,住了十几天院,直到婚礼前几天才回了家。
  12月6日那天,天涯带着车队,来到400里外的我家,又浩浩荡荡地开回武汉。婚礼上一切都很圆满。晚上,送走最后一位宾客,他接了个电话,转头对我说:“本来想明天再跟你说,可是来不及了。我妈在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她回家不久又病倒了,我没跟你说,只是希望你能开开心心做新娘。”“那赶快走啊!”我迅速换了衣服,拉着他奔向医院。
  婆婆眯着眼睛,眼神中有爱,也有不舍。我赶紧喊了一声,“妈!”但她的意识已逐渐模糊,我终究没能跟她说上话。我们只有一天真正的婆媳缘分。
  “你知道妈妈的心愿吗?”后来天涯问我。我想了想,说:“婆婆说如果有一天她能走路,第一件事就是回河南见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姐妹,然后再去看看你的爷爷。”
  天涯很快找到了爷爷,他得知消息后沉默了许久。三十多年前那么多人反对天涯的父母结婚,他们依然走到了一起。天涯的奶奶不喜欢这个媳妇,天涯的爸爸拗不过母亲,最终也没能使她们和好。天涯留给爷爷一笔钱,说是代妈妈送的。
  天涯从记事起就没回过河南,几乎不知道外婆家的任何情况,只知道他妈妈有个弟弟。婆婆的另一半心愿就搁置了下来。
  2010年春节后,天涯并没从哀伤中走出来。我突然想起这事,也许完成婆婆的遗愿能让他开心。我独自去了河南新乡,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地方,寻找天涯的舅舅,可惜无功而返。后来好不容易打听到他所在的单位,查到电话号码。天涯给舅舅打了一个电话表明诚意,希望见见外婆,替母亲尽一份孝心。
  这次我终于完整地获知了婆婆的人生:婆婆家里姊妹四个,她是最聪明的,为了让她到武汉读书,年幼的妹妹放弃了学习机会。家人本希望她能给家族带来荣耀,她却为一个男人跑到偏远的乡镇当了一个初中老师。此后,婆婆和自己的母亲便结下了疙瘩。但逢年过节,婆婆一直和家人有联系。天涯的外公去世时,婆婆一人带着两个儿子,大儿子正在生病,小儿子马上要高考,找不到人帮忙便没回去奔丧。天涯的外婆和舅舅、小姨从此拒绝和她来往。没多久,婆婆便卧病在床,连当面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了。一耽搁,就是十几年。
  天涯异常沮丧,说婆婆常常劝他早点结婚,不要为她耽误了自己。多年来婆婆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愧疚,却无法开解自己,惟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自由。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爱情。曾经以为爱是浪漫,是甜蜜,是美好。原来,爱是付出,是隐忍,是沉重的枷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需要耗费一生去坚守的承诺。我望着一堆旧照片,突然无比思念婆婆。将来我和天涯的爱,倘若有他们的十分之一,便可称之为幸福了吧……
其他文献
早晨上班路上,一小男孩走在我前面,我們相距5步开外。突然一部车开上窄道,男孩显然有点紧张,双手立即叉腰,带动裤腰,把一截大红内裤的边儿翻了出来。由是,想起几段关于内裤的往事来。  过去有个男同事,老有才,人也小帅,令云英未嫁的我一度憧憬。有天我正在阳台上花痴,突然被另一男同事“提醒”:“人模狗样的,穿10块钱3条的内裤!”我本来还能保持镇定,不料旁边又闪出一个捧哏的,“是啊,他还说,各种颜色都有了
以平板电脑之姿跻身市场的iPad,其影响将波及电脑使用的个人体验、整个移动网络体验、产业链重组乃至传统媒体转型等多个方面    平板电脑的一小步,个人电脑业的一大步    美国时间4月3日清晨,全世界最郁闷的人非纽约退休工人Greg Parker莫属——他曾是全世界第一个买到iPhone的人,为了在iPad上续写传奇,他提前3天就开始在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外排队。但苹果公司却在最后时刻通知
“当年我们为个体的尊严、为机会的均等、为人权的平等而斗争,但现在,HIV正在威胁我们当初为之奋斗的所有东西”    “如果FIFA(国际足联)是一个政府的话,那它就是全世界最腐败、最不民主、最差的政府,”马克西伍德毫不吝惜最高级形容词的使用。他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人权与艾滋病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也是南非最有名的人权活动家之一。  在世界杯开幕前,他们曾希望与FIFA合作,邀请足球明星在电视上鼓励民众
2004年12月1日,吴幼坚的儿子郑远涛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成为广州第一位在电视上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人。  2005年11月,吴幼坚以同性恋者母亲的身份出现在南方电视台的节目当中,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媒体上公开支持同性恋者的母亲。    11月24日,周六,广州梅花村的早晨,一幢上世纪60年代建的老楼,剥蚀的墙面露出数方红砖,一棵野杨梅树紧贴楼体而生。郑家三口住在一楼一套50平米的房子里。  郑远涛
在国家大剧院后台的小房间里,我见到了乔尔科恩,这位独立电影领军人物科恩兄弟中的哥哥。为了这次简短的采访,我一夜没睡,不是因为兴奋,也不是因为短时间内恶补了他太多电影而噩梦不断,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恐惧,这源于他对待记者的方式。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不喜欢谈论科恩电影的一定是科恩兄弟自己。  曾经有记者在最后一个王牌问题也被他们轻易跳过之后,无奈地说:“好吧,我还应该问些啥?这实在是一场灾难。”弟
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5年来第一次踏上回家的路。被哈马斯囚禁1940天后,这名25岁青年与1027名遭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互换,在10月18日启动的巴以换俘计划中重获自由。  对巴以局势而言,沙利特不过是棋盘上唯一可移动的活子。在搁浅多年的和谈棋局上,他的进退不过是对弈者的权宜之计,难以化解冰冻三尺的僵局。  久违的家园  在以色列泰勒诺夫军营里,沙利特见到久违的父亲诺姆。为了让儿子重获自由,沙
先有对文凭需求的土壤,再有监管的缺失,加上作假成本的降低,“野鸡大学”才会如此猖狂,而这也满足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定律,即需求决定了供给    接线员:感谢访问我们的网站,我是客户服务代表,如有任何问题请从以下格子内开始在线对话!另外别忘了向我们索取价格优惠10%的代码。  记者:你好,我现在在中国,你们是否可以把文凭寄给我?  接线员:可以,我们提供全球速递。  记者:哈佛或者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凭多
评选性感女人,还有三围数据等一系列硬指标,评选性感男人,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胸毛,大腿,还是三角肌?  好莱坞新晋男星布莱德利库珀,日前跻身美国《People》杂志评选的2011年度最性感男人,让老牌帅哥乔治克鲁尼等人瞠乎其后。  布莱德利库珀这个名字或许让你感到陌生,但是看到他那张脸,你绝对会有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那许多电影里的愣头青甲、坏男友乙、老邻居丙吗?  如今36岁的他终于咸鱼翻身,从演员
时政      奥巴马  1月20日,奥巴马将正式就职,美国已经有笑星为他揶揄出了“白宫装修10法”——将“改变”的口号进行到底。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他不但漂亮地拿下了大选,而且在其他绝大多数国家的民众中也赢得了支持(假如那些“你来选美国总统”的调查靠谱的话)。一个更为现实的优势是,民主党掌握了参众两院,这将为奥巴马的“改变”创造更好的条件。  当然,不要忘了糟糕的美国经济,更不要忘了伊拉
在今时的文化圈,大凡有些年纪、带个头衔的人,不是被捧为“国宝”,就是被称作“大师”。笔者看了常常暗自窃笑,这些人实在是孤陋寡闻,没见识过真正的“国宝”和大师。余生也晚,但有幸在十年浩劫后进入大学,仍得以亲聆了不少大师的教诲,其中印象最深的则是苏渊雷先生。  苏先生不是一般的学者,而是“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的才子。他平生治学,力主融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其中《名理新论》被太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