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池塘,洗涤尘世熏染的灵魂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心所向往的地方,都是诗意的远方。而我的的诗和远方,都漂浮在天池塘。那里不仅有绚丽斑斓的花海,有动人心魄的美丽传说,还是一方静谧的净土,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我心中的天池塘林区,地处云南会泽县待补镇南面,海拔3000米。
  一、一片馥郁的花海
  天池塘林区的杜杜鹃花,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信步花间,令人沉醉。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鹃花多生于高海拔山区。该物种全株供药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六。
  站在野马川山顶,目之所及,尽是花的世界,杜鹃的海洋。它们三朵一团,五朵一簇,连成一片,恣意盛放,红得似火,粉得燃霞,白得赛雪。
  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杜鹃花,就像一片散发着芳香的云霞,微风起,云卷云舒间,漾出一缕缕清香,这清香扑鼻而来,让人迷醉;又像织女巧手织就的锦缎,色彩明丽,鲜艳夺目;迎风招展的杜鹃花,又像一群群妙龄少女,舞动着柔软的腰肢,热情洋溢,活力四射。
  特别是颜色红艳艳的杜鹃花,像一团团火焰在风中跳跃,染红群山,映红绿水,不由得让人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摘杜鹃花吸花蜜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于是,这眼前的花,便不止是花,仿佛是失散多年的朋友,今又重聚,怎能不令人欣喜?
  “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有花堪赏直须赏,莫负春光,莫负杜鹃。
  二、一个美丽的传说
  天池塘位于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林场天池塘林区,面积约400平方米。民间传说乃天神下凡清修之地,又因其海拔较高,似隐于天空,故名天池塘。据《东川府志》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陨星落于野马村,入地数天,复跃出,又慢慢陷入泥下,其物“红润光软”,形成的陨石坑即为天池塘。


  天池塘静卧于幽林深处,四周青山环抱,树木森郁。池水清幽,终年不枯不溢,颇为神奇。
  站在山上俯瞰天池塘,它的形状被地势和水草一分割,颇似太极图:阴阳两鱼互相纠缠在一起。《庄子·内篇·逍遥游》记载:“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此天池虽非彼天池,但天地造物,自有其因缘,人生炼化,自有其过程。此地取名天池塘,也算天作之合吧!
  关于天池塘,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早年间,野马人每家办红白喜事时缺碗少筷,只要到天池塘诚心焚香跪拜,就能从池里借出碗筷,事后洗净归还即可。后有一过路人使坏,从池里借出碗筷后带走不还,从此就再也没人能从池里借出碗筷了。此事在村民的心里播下了诚信的种子,时至今日,他们依然用至诚至善的准则来约束自己。
  三、一方静谧的净土
  置身天池塘,犹如方外之人,超然于物外。
  風轻轻刮着,蜜蜂“嗡嗡”地忙着,牛羊安闲地咀嚼着,就连那放牛人,也静静地躺在山坡上,看远山如黛村庄如画,听微风细语,感白云缱绻。
  邀三五好友,赏花,散心。一周的疲惫,竟被微风轻轻拂落。或拍花、拍人,寄情于山水;或静坐于林中,听鸟儿欢歌笑语,听林间松涛阵阵,听蚂蚁和青虫的对话,听心跳与风儿和鸣。
  天池塘,隐于会泽莽苍的群山,让您在静谧中乐享它安宁的禅意,洗涤尘世熏染的灵魂。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历史是一条长河,许多事情发生的时候虽然波澜不惊,但是回头张望,你才发现它也曾在长河中激起过浪花,让后人在找寻中再次触摸到它的痕迹。近期,旗文联组织各协会部分会员到展旦召苏木的矿区、农牧场进行采风活动,这勾起了我对那方故土的许多回忆……  我是矿区出生的孩子,自然对那方故土有深厚的感情。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个煤矿度过的,从记事起,我就记得父亲总是每天手提矿灯,满脸乌黑走在那条回家的小路上,父亲因为有肠胃
期刊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解放前,我家在高祖父的殷勤下,积累有许多家产,但好景不长,由于山贼的抢劫、勒索,祖父吸鸦片,家中的积蓄都全部耗光,所有田地也被典当了。祖父36岁离开人世,其时,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为养活儿子,祖母含着眼泪向外家求助,要了一些银子赎回十多亩田。作为长子,父亲仅念四年多私塾,被迫回家务农。  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仅上过四年多小学也被迫辍学了。那时,我看
期刊
记忆中的那抹光亮  “哧啦……”  伴随着一阵青烟以及浓重的火药味,一缕火苗从紧捏在一起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一根小棒上燃起。  火柴今天已经彻底被打火机取代了。所以能够看到火柴的地方很少,使用火柴更是绝无仅有了。但是我小的时候,火柴却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生活用品之一。那时它的名字叫做“洋火”。其实火柴最早的发明者是中国人,而且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人改良并批量生产。
期刊
陕西汉中作家李景先生来阜阳游玩,我们计划到亳州看花戏楼。  亳州花戏楼应该是皖北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景点。皖北虽大,若寻一处保存完好、能代表皖北地域历史人文风貌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是很难的。历史在那里似乎出现了巨大的断层,这个断层已经出现了可怕的连锁反应,人人都被盲目的拆迁还原和无度的开发建设刺激得如同气球,除了浮躁和膨胀,鲜有人曾冷静地思考过一个城市持续向好发展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是历史,是人文,是
期刊
青草高,艾蒿香。这是北方一年最好的季节了。阳光灿烂、繁华似锦,艾草扑鼻,时令怡人。香草、粽情、蔬果、煦风、温馨、以及湛蓝湛蓝的天空,偶尔有悠闲的白云飘来。  又是一年端午到,粽香满街飘。年过半百,虽闻过太多的花香,眼前的粽情,似曾相识。一大早起来,在自家门前芒种完毕,看看满园浓郁的小院,心旷神怡。难得放假几日,屋檐下站立的邻里的大娘,笑呵呵地喊我乳名,热情洋溢地送来了大捆自种的芫荽和小葱,知我爱种
期刊
2020年年初,一块黢黑的黑布将我们覆盖,无助的黑暗萦绕着九州大地。这个不速之客,就是“新型冠状病毒”。一时间,药店、医院人满为患,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抢购口罩,消毒用品。除却药店,街道,商场、饭店,如荒野般寂寥……  然而,面对严峻的疫情,白衣天使们却奋不顾身地奔赴疫情中心——湖北武汉市。他们是我们眼中逆向而行的英雄,是我们心中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钟南山爷
期刊
家乡的泥土是有味道的。那种味道氤氲在家乡每一处旯旮角角并随风飘到我家居住的城市,将我带回了家鄉。当我走进家乡的田野里、菜地里、果园里、山坡上……到处弥漫着家乡泥土或浓或淡的味道,微风吹来沁人心脾,感觉身上没有一点疲劳,舒服极了。  家乡的房屋有的是用木头做的,有的是用钢筋和水泥砌筑而成的,家乡人走的路,是用水泥铺成的,家乡人干的活大多是泥土里的活,吃的食物大多是泥土里种出来的。房屋周围是一条条大大
期刊
那时,我只有二十四五岁。这天去山上干完活归来,中午想睡个午觉。爸喊我教牛去。我心里很不愿意,但没办法。教牛必须要二个人。我虽然心里极不高兴,可还是去了。爸在牛栏里放出牛,肩上背着犁,右手搭在犁铳上,左手捏着牛绳和毛竹丝赶着牛出门了。牛年生的我像瘪三似的迈着二条腿跟在后面。  我们来到一块离家不远的荒地上。爸把犁放在地上后对我说:在旁边一圈一圈向当中耕叫发开耕。从当中向外一圈一圈耕叫起栋耕。爸把犁头
期刊
开车走在弯弯曲曲的五东公路上,左侧是挺拨的山骨,右侧是深厚的翠绿,前边蜿蜒的山路环着山、绕着岭、依着荆棘、傍着茂林,满眼风景,让人不知疲倦,所以去忻州我尤其喜欢走这条路。行至万年冰洞路口,看一眼支锅石,拍一张照。这样的照片在手机中已存数十张,但每次经过都要照一张,乐此不倦,且不忍删除一张,因为一次一种感受,一张一类情怀,妙不可言。慢慢地行进,看一幕幕瀑布逐级流泻,听淙淙之水声忽近忽远,转弯处一片蓝
期刊
由于参加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个学术会议的缘分,得以让地图上一个陌生的小小标志变成一个梦绕之地。从返回内地的那一天起,祁连山腹地的那片高山草原就化为心中的一层乡愁,就像是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我的一个故乡。不由找来裕固族作家、学者的著作阅读,以期在钟进文先生的《中国裕固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铁穆尔的《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星光下的乌拉金》和达隆东智的《悠悠牧草地》《雪落腾格里》等著述中再次感知那片草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