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牛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129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我只有二十四五岁。这天去山上干完活归来,中午想睡个午觉。爸喊我教牛去。我心里很不愿意,但没办法。教牛必须要二个人。我虽然心里极不高兴,可还是去了。爸在牛栏里放出牛,肩上背着犁,右手搭在犁铳上,左手捏着牛绳和毛竹丝赶着牛出门了。牛年生的我像瘪三似的迈着二条腿跟在后面。
  我们来到一块离家不远的荒地上。爸把犁放在地上后对我说:在旁边一圈一圈向当中耕叫发开耕。从当中向外一圈一圈耕叫起栋耕。爸把犁头插进土里对我又说:扶手叫犁尾巴。贴着泥土的叫犁脚。犁头的作用是入土用的,和犁头相连的叫犁壁。犁壁是耕过去把泥土朝右边翻的。又长又弯的叫犁铳。犁铳半当中从犁脚上升上来的叫犁键。犁键穿过犁铳上面的孔上有个洞。洞里有两个木塞是调节犁头入土深浅用的。犁头入土太浅了就拿一个木塞,剩一个。犁头入土太深了就塞上两个木塞。犁铳前面有个洞和犁航盘相连的是犁吊嘴。犁航盘两边的孔是用来吊犁索用的。套在牛背上的叫牛轭。
  爸叫我扶着犁尾巴对我说:你只要跟在犁的后面扶着不让犁倒下就行。爸左手收回牛绳,让牛绳短短的。右手用毛竹丝一甩牛屁股,牛转了个半圈正好和犁并行。然后把毛竹丝放到捏牛绳那只手里,弯腰拾起地上的牛轭对我说:看好,用靠近犁边的脚踏住牛绳,手往前拉,牛就钻进牛轭里,脚也走进犁索内。牛进了犁索里后看看,犁索是不是刚刚好。犁索太长了,牛耕起来很坏力气。犁索太短,牛脚会碰到犁铳和犁航盘,牛脚会弄破的。太长了把犁索收拢来,太短了把犁索放出来。多余的犁索吊在犁铳上面的犁吊嘴上。
  我扶着犁尾巴。四只脚的小黄牛肩上套着牛轭,两边的犁索前面在大腿的旁边,后面在小腿的旁边。牛从来没有这样搞过,脚在地上乱踏。幸好我爸抓着牛绳,牛没法走出犁索外。我爸对不习惯的小黄牛大声说:你干什么?不听话?不听话尖刀拿来把你杀倒来吃肉。你想不耕田地?我们养起来就是要你耕田。你想不耕?哪样东西不是自己做来吃?做狗看门。做猫拖老鼠。做雄鸡报晓。做雌鸡生蛋。哪样东西不是自己做来吃?牛被爸一顿骂跟着我爸走了。走到地边我爸呼道:哗,呼你站落(下),教你记得牢。爸叫我把犁提起来换个方向。我提起沉甸甸的犁转了九十度,把犁头又插进土里。爸大声吆喝道:驮,赶你朝前走。耕得好,放你早。耕不好,耕你倒。眼睛望犁路,牛绳动动靠外走。牛绳拉拉靠里走。教你要記牢。
  牛走了几圈似乎走出点名堂。原先爸走在牛前面,现在爸走在牛旁边。走着,走着牛走到耕过的地里。爸拉拉牛绳说:牛绳拉拉靠里走。眼睛看牢犁路,不要乱走。教你记牢,耳朵听点头。大约一个多小时耕下去牛发起脾气来,它呼呼喷着大气。我见了对爸说:让它歇会儿吧!爸说:不能歇。你这样惯它以后它经常会这样,下遍干活还得来。爸拉住牛绳对牛说:你呼呼不要造。耕得好,放你早。耕得不好把你杀杀当菜吃。哪个不要做,做狗看门,做猫拖老鼠……这点地要耕好,不耕好别想歇。我们养你为什么?就是要你耕田。
  我扶着犁尾巴看着牛在犁索内,套着牛轭挣扎着往前走怪可怜,像我高中毕业劳动一样。我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爸怕我读书不进学,种田不落行先是好言好语劝我。他见劝不行就骂我要我去生产队里劳动。我怕爸骂我被别人听见,别人也要讲我没出息。我知道人言可畏。我想想没办法,会做去做,不会做也去做。做死了就再也不要做了。可我不但没有做死,反而越做力气越大。我是在我爸的做思想工作和骂下才成为一个会劳动的人。
  地终于耕好了,爸对着牛耳朵说:你耕得好,不宰你。耕完了放下牛轭,让你吃草。不耕完是不能歇的。教你要记牢:眼睛望犁路。牛绳动动往外走。牛绳拉拉往里走。哗,呼你停下。驮,赶你朝前走。说完,爸爸摘了牛背上的牛轭,牵着牛让牛在地边吃草。
  我属牛,但不会吹牛。可我敢说现在的我是一个很会做事的人。认识我的人,了解我的人都在我面前说,说我要算会做的了。除了上班经常去挣外快。而现在的我怕的是没活让我干,怕的是做牛没田耕哩!
其他文献
我特别思念生命里那个放粉笔的人。  小时候,父亲是一个颇为神奇的存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见他慢慢悠悠地走出办公室,可手中却没有一本书。校园的北楼和南楼隔着一公里多的距离,他每日都要来回奔波十几趟。“嗒嗒”的脚步声一传来,班里就变得静悄悄,父亲讲课的声音抑扬顿挫,窗里窗外都跳跃着父亲激情澎湃的讲课声。一节课下来,父亲总有一个放粉笔的动作,就像潇洒丢烟蒂一样,不偏不倚,粉笔会端端正正地落到粉笔盒正中央
期刊
从永昌县城出发向南约二十公里,就到了祁连山麓,从东大河口过娘娘桥,就进了皇城地界。娘娘桥因元朝永昌王及王妃而得名。  过了桥沿东大河谷溯流而上约七、八公里,狭窄的河谷中出现了一个小盆地,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农田,盆地中央沿河两边是鳞次栉比的民居,多为藏式小楼,公路从东岸穿街而过,河西岸是有名的藏传佛教寺院——泱翔寺,原名“沙沟寺”,后有藏族活佛改名为“泱翔”,藏语的意思是凤凰落脚的地方。这里是皇城镇
期刊
小姨送了我一只可爱的宠物。它个头很小,全身上下卷着油黑油黑的毛,只有胸前和尾巴底下长着少许的灰。而最可爱的却是它的脸,两颗明亮的黑眼珠羞涩的从缭乱的头发探出,嘴巴微微张开,漏出了小巧的白牙和粉嫩的舌头,“哈哈”地轻轻呼吸着。因为她是只母狗,我们给她取名为妞妞。  小时候听朋友说,养母狗不好,因为她对人太冷漠。但是,我觉得我们妞妞对人相当热情,起码也是半个小公狗吧。我放学到家,准是她第一个出来迎接我
期刊
历史是一条长河,许多事情发生的时候虽然波澜不惊,但是回头张望,你才发现它也曾在长河中激起过浪花,让后人在找寻中再次触摸到它的痕迹。近期,旗文联组织各协会部分会员到展旦召苏木的矿区、农牧场进行采风活动,这勾起了我对那方故土的许多回忆……  我是矿区出生的孩子,自然对那方故土有深厚的感情。我的童年就是在那个煤矿度过的,从记事起,我就记得父亲总是每天手提矿灯,满脸乌黑走在那条回家的小路上,父亲因为有肠胃
期刊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解放前,我家在高祖父的殷勤下,积累有许多家产,但好景不长,由于山贼的抢劫、勒索,祖父吸鸦片,家中的积蓄都全部耗光,所有田地也被典当了。祖父36岁离开人世,其时,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为养活儿子,祖母含着眼泪向外家求助,要了一些银子赎回十多亩田。作为长子,父亲仅念四年多私塾,被迫回家务农。  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仅上过四年多小学也被迫辍学了。那时,我看
期刊
记忆中的那抹光亮  “哧啦……”  伴随着一阵青烟以及浓重的火药味,一缕火苗从紧捏在一起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一根小棒上燃起。  火柴今天已经彻底被打火机取代了。所以能够看到火柴的地方很少,使用火柴更是绝无仅有了。但是我小的时候,火柴却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生活用品之一。那时它的名字叫做“洋火”。其实火柴最早的发明者是中国人,而且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后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再由欧洲人改良并批量生产。
期刊
陕西汉中作家李景先生来阜阳游玩,我们计划到亳州看花戏楼。  亳州花戏楼应该是皖北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景点。皖北虽大,若寻一处保存完好、能代表皖北地域历史人文风貌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点,是很难的。历史在那里似乎出现了巨大的断层,这个断层已经出现了可怕的连锁反应,人人都被盲目的拆迁还原和无度的开发建设刺激得如同气球,除了浮躁和膨胀,鲜有人曾冷静地思考过一个城市持续向好发展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是历史,是人文,是
期刊
青草高,艾蒿香。这是北方一年最好的季节了。阳光灿烂、繁华似锦,艾草扑鼻,时令怡人。香草、粽情、蔬果、煦风、温馨、以及湛蓝湛蓝的天空,偶尔有悠闲的白云飘来。  又是一年端午到,粽香满街飘。年过半百,虽闻过太多的花香,眼前的粽情,似曾相识。一大早起来,在自家门前芒种完毕,看看满园浓郁的小院,心旷神怡。难得放假几日,屋檐下站立的邻里的大娘,笑呵呵地喊我乳名,热情洋溢地送来了大捆自种的芫荽和小葱,知我爱种
期刊
2020年年初,一块黢黑的黑布将我们覆盖,无助的黑暗萦绕着九州大地。这个不速之客,就是“新型冠状病毒”。一时间,药店、医院人满为患,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抢购口罩,消毒用品。除却药店,街道,商场、饭店,如荒野般寂寥……  然而,面对严峻的疫情,白衣天使们却奋不顾身地奔赴疫情中心——湖北武汉市。他们是我们眼中逆向而行的英雄,是我们心中英勇无畏的战士,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钟南山爷
期刊
家乡的泥土是有味道的。那种味道氤氲在家乡每一处旯旮角角并随风飘到我家居住的城市,将我带回了家鄉。当我走进家乡的田野里、菜地里、果园里、山坡上……到处弥漫着家乡泥土或浓或淡的味道,微风吹来沁人心脾,感觉身上没有一点疲劳,舒服极了。  家乡的房屋有的是用木头做的,有的是用钢筋和水泥砌筑而成的,家乡人走的路,是用水泥铺成的,家乡人干的活大多是泥土里的活,吃的食物大多是泥土里种出来的。房屋周围是一条条大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