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铁尾矿砂混凝土的力学和耐腐蚀性能研究

来源 :矿产综合利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d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高硅型铁尾矿砂制备改良混凝土,并对其抗压强度、渗水性能、冻融特性以及耐腐蚀性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水灰比为0.45且铁尾矿砂掺量为20%时铁尾矿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可达到最大值;随着浸泡酸碱溶液天数的增大,混凝土试样的抗压强度呈现出下降趋势且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呈现出增大趋势.当铁尾矿砂掺量等于30%时,混凝土渗透系数最大;冻融次数的增大使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冻性不断减小.
其他文献
网壳结构中某杆件长度为主要长度规格,以此长度为基本长度,不断划分球壳,得到一种新型网壳结构,称为改进短程线网壳结构.对改进短程线网壳结构的建模原理、力学特性与网格特性进行研究,可以由两种方法得到该结构的三维模型,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时的稳定承载力也较现有网壳结构高,杆件长度规格最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在参数化设计快速建模的基础上,采用ANSYS软件分析了杂交型“凯威特-联方”马鞍型网壳在不同结构参数下的静力和动力性能.运用时程分析法对“凯威特-联方”马鞍型网壳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通过分析杆件和节点最大内力及位移时程响应曲线,得到结构内力与位移的分布规律.结果 表明:在矢高f、环向区域份数Kn和径向节点圈数Nx一定的情况下,上部结构径向圈数Ns与Nx的比值Ns/Nx接近0.8时网壳结构的整体挠度最小;跨度S与结构整体挠度和最大水平支座反力均成正比;在地震作用下网壳结构没有出现强度破坏,这为网壳结构选型优化
以悬臂式气肋结构为试验模型,结合3D扫描仪研究了充气压力、长度以及荷载形式对结构变形的影响,探究了位移过程中气压的变化.结果 表明:在位移过程中气压持续增大,以8kPa为例,在加载结束后气压增大了10%,这对结构后续承载力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同等弯矩下,充气压越大结构的变形越小;整体变形曲线呈指数形式.对位移-弯矩曲线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有效的位移-弯矩方程,对实际工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对含有铅、锌和铜等有价金属的某氰化尾渣,采用预处理—铅锌混合浮选—预处理—铜浮选工艺,开展了详细的综合回收利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H2 SO4活化预处理,在pH 8、丁基黄药用量为100 g/t时可获得Pb品位为10.87%、回收率为71.76%,Zn品位为31.89%、回收率为92.46%的铅锌混合精矿;采用现场选硫循环水对铅锌混合浮选尾矿进行洗涤,在pH 6、丁基黄药用量为50 g/t时得到了Cu品位为13.41%、回收率为33.39%的铜精矿.该工艺显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冶金渣的干法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降温过程中熔渣流变特性对纤维化和粒化这两种破碎形式的影响机理的研究还不够充分,造成在制备矿渣纤维或矿渣微珠进行高附加值利用的过程中,产品的形态和质量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在对不同配比的硅渣、铁渣混合料进行黏温特性及流变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熔渣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从流体动力学角度,分析了流变特性对熔渣纤维化过程的影响机理,为熔渣干法处理后产品形态的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撑.
气密式充气帐篷结合气承式充气膜结构具有内部处于超压、气肋刚度和承载力较好的特点,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环境相对独立.为考察该类结构的力学性能,应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分析了蒙皮膜面内压、气肋内压、长宽比、结构高度和跨度等主要参数对气密帐篷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帐篷面积一定时,结构高度增加导致其抵抗外荷载能力下降较明显;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与雪荷载的作用面积之间呈非比例关系;蒙皮膜面内压与气肋内压的设计取值不应过高,增大内压对气密帐篷抗雪承载能力的提升程度有限;矢跨比的改变对气密帐篷受力性能的影响没
针对索穹顶结构缺乏有效的鲁棒性分析方法及基于结构鲁棒性能的优化设计现状,首先构建该类结构鲁棒性评价方法,然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Geiger型、Levy型和Geiger-Levy组合型3类索穹顶结构鲁棒性随结构榀数、环索圈数及矢跨比等形状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进一步探索基于结构整体鲁棒性能的结构形状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发现,3类结构鲁棒性能均随着结构榀数、环索圈数及矢跨比等形状参数的增加而增强,且在相同形状参数设计条件下,Levy型鲁棒性能最强、组合型其次、Geiger型最弱.以Geiger
以木薯淀粉和天然海泡石为原材料,制备了新型淀粉碳化物/海泡石(St-Sep)复合材料,用真空冷冻干燥器干燥样品,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工艺.利用水热碳化法制备了St-Sep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证明了St-Sep的成功合成.进一步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BET)测定对样品形貌和比表面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作为吸附质,响应面法优化了材料的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制备最优工艺条件为:淀粉与海泡石质量比为2.5∶1.0、碳化
以脉石矿物高岭石为研究对象,通过浮选速度实验研究了其在单独及掺配浮选条件下的回收特性,探究了起泡剂用量、浮选浓度、搅拌转速对浮选过程中高岭石回收率Rs、水回收率Rw、夹带率eg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独浮选时,高岭石夹带率eg在浮选过程中基本不变,表现出“随水分配”的特征;掺配浮选时疏水性煤粒促进了高岭石回收,高岭石回收速率vs和夹带率eg随时间呈不断下降趋势;浮选过程中不断增加的起泡剂用量更加有利于降低脉石矿物的夹带回收,多点分段加药可能是有效的调控手段;低浓度浮选有助于减少高岭石的夹带回收,且该影响表
以硅孔雀石单矿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研究了硅孔雀石在在常规的浮选工艺过程中难以回收利用的原因.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在硫化-黄药体系及铵盐-硫化-黄药体系下硅孔雀石浮选效果都比较差.在磷酸乙二胺-硫化-黄药体系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浮选效果,但磷酸乙二胺用量远超过活化孔雀石的量,并对孔雀石产生了抑制作用.这些都可能是硅孔雀石在实践生产过程中无法被浮选回收利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