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与地区防扩散形势”研讨会综述

来源 :美国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ysk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军备控制与防扩散研究中心承办的“核安全与地区防扩散形势”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战略学
其他文献
2013年12月13~14日,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暨世界历史研究所在杭州举办“奥巴马第二届政府的亚太政策研讨会”。来自美国卡托研究所、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马来西亚孝恩文化基金会、马来西亚国防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3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美国的亚太政策和中美关系、美国的亚太政策和远东国际关系、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美国与亚太领土争端等议题展开讨论。经发言者同意并修订,本刊
2011年11月4日,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同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美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运作模式比较研究”第三次研讨会。
2014年8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当前美国内政外交政策走向与中美关系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美国蓝皮书(2014)》发布会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到会致辞。本刊全文刊登傅莹主任的主旨发言,以飨读者。
中美两国在解冻关系的初期谈判中,对作为“第三方”的日本各有战略考量。美国的战略利益是维护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势力均衡,维持美日关系比改善美中关系更重要。中国的战略需要是免遭任何强权威胁,同西方和日本建立正常关系,防止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尼克松的谈判策略是给中国造成对美苏目的“三怕”。毛泽东则摊牌:中国根本不怕美苏日来华大打,已准备应付最坏局面。折冲樽俎之下,美中的共识是反对任何国家谋求亚太霸权,反对日本向本岛以外扩展军事力量、染指台湾和朝鲜半岛、插手“台独”活动。但对怎样防止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美中双方认识不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美两国处于尖锐的对抗状态,两国之间基本停止了各方面交流和人员往来。为打破僵局,1956年8月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主要新闻机构派记者来华访问,受邀机构积极回应。为获得访华的批准,美国新闻界代表多次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交涉与申诉;个别媒体人士甚至通过未经许可公开赴华采访的方式对国务院发起挑战。然而,由于美国当局设置的种种障碍,美国新闻人士的中国之行最终未能实现。该事件一方面体现了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外交政策同公民旅行自由、记者采访自由的碰撞,另一方面也对中美关系打开之前美国媒体关于中国问题
美国对第二次亚非会议的政策分为三个阶段,即会议酝酿和筹备初期、会议筹备的高潮时期以及“6·19政变”后会议成为强弩之末的时期。美国始终认为会议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应予遏制。美国政策的核心是确保尽可能多的温和国家与会,特别是确保南越和韩国与会,以防止会议有损于美国的利益,同时在会议期间遏制中国和苏联,特别是中国。美国、中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亚非会议上形成了一种三角对峙局面。
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软实力”的概念是旨在回应盛行其时的“美国衰落论”。近年来,随着世界上反美情绪的日益高涨,又出现了“美国软实力衰落论”。实际上,美国软实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美国在科技、教育、人口方面的竞争力,以及在思想、规范和制度安排方面的影响力,均未衰落。真正影响美国软实力的因素是美国民众的情绪和国内分歧。
2014年5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行了题为“中国、美国与东南亚:竞争与合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围绕中国、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两国在东南亚的战略竞争、中国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近期南海问题的发展及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局势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黄平、倪峰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全书约37.4万字。 本书是由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组织编写的美国蓝皮书2012卷。全书分总论,美国全球及亚洲战略调整,美国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美关系四个部分,既有对美国当今实力、地位的较为宏观的分析,也有对美国近年来具体内政、外交政策的微观考察,是读者观察和认识美国及中美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参考。
到目前为止,在美国政治学界和国际关系学界,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评价学者与决策者之间鸿沟的研究文献(如乔治、詹特尔森、李侃如、奈、威尔逊等人的文章)。不过,这一所谓的鸿沟主要集中体现在正式的国际关系理论上,与那些直接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的经济学领域关系不大。值得庆幸的是,就美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言,各种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差异在学界和政界所造成的鸿沟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