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言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ba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意识淡薄、轻视语言教学的情况可以说仍然相当普遍。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加强语言教学,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只有切切实实地“咀嚼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嚼出味、品出意、习得法”;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得意;得言;教学实效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立足工具,又要弘扬人文;既要得意,也要得言。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语言为主,以内容为辅,教学过程中要凸显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语言,发展语言。
  一、在朗读中习得语言
  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是最主要、最常用的语文实践。一位成熟的语文教师应该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设计不同形式的读,读其意,明其理,悟其情。既要感知课文大意,又要积累课文有关语言,以求在“得意”中不忘夯实“得言”基础。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五彩池》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摘录课文中有关描写五彩池数量的、描写五彩池形状的、描写五彩池颜色的词语。结合积累,直奔教学重点,既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感知了五彩池数量多、颜色美、形状奇的特点。
  如教学《桥》时,可以以洪水为切入点进行教学:(1)自由初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确。(2)找出描写洪水的词语、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对这种语句要反复练读。(3)品读描写洪水的词句,体会洪水的可怕。(4)录像再现山洪暴发时的可怕情景,用一句话描述你观看后的感受。(5)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感受洪水的可怕。
  二、在品味中感悟语言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聚焦语言,斟词酌句、咀嚼文字,尽享文字的芬芳。例如:教学《搭石》第四自然段描写家乡人“谦让互助过搭石”的画面时,可抓住关键词语“伏”“理所当然”进行品味。具体过程如下。
  (1)指名读,找出体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词语(“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说上几句家常话”“伏”“背”)。
  (2)这些词语中哪一个最能表达出年轻人对老人的关爱呢?引导学生通过表演,并对“伏”“弯”“蹲”“屈”进行换词比较,体会家乡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
  (3)人们把背老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谁能说说“理所当然”的意思?
  (4)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情?
  (5)村子里的人都敬老,这是一道风景,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受读读本语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句子展开研读,以读促解、以解促读,体会词语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感悟“搭石”风景的美,领会人性之美,把握文章的主旨,较好地实现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良好效果。
  三、在积累运用中发展语言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说:“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教师要让学生在美读中生情、动情。对文中的精彩词、句、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背诵,强化积累。
  在说写运用中积累,在言意兼得中表情达情。加强语言运用的训练,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在“运用”中“表意达言”。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应深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可用素材,为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创设积累运用的情境,架设语言转换的阶级,引导学生拾级而上,逐步内化语言,达到“言意兼得”的目的。
  如《草原》中描写草原美景的一段,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可这样引导学生:(1)借助课文,描述画面。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要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描述草原景色,想象画面,感受其美。(2)运用语言,转化语言。要学生用上“清鲜、明朗、高歌一曲、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惊叹、久立四望、低吟”等词,以语言描绘草原景色。(3)借助语言,激活创新。让学生运用上述词语,描述一处春景,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
  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第三段的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一幅海底世界情景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其中一种海底动物贴出并进行介绍,学生兴趣倍增。通过口语式的介绍,学生既了解了海底动物的外形特点,又学到了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各种动物介绍得生动、形象。
  《文心雕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乃文章之本,阅读教学只有有效地训练“言”,切切实实地“咀嚼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才能“嚼出味、品出意、习得法”;才能真正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才不会因“忘言”而导致丢失“根本”。
  参考文献:
  [1]高华.关于非语言沟通与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7).
  [2]张思扬.教学过程中有效沟通策略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3]赵亚莉,孔翔兰.学习外力、心理及实践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1).
其他文献
解三角形问题,一般涉及求角、边及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等问题。这类问题都是以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为载体,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来求解。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学生经常忽视三角形中的各种条件而出现解题错误,本文举例说明。  一、忽视三角形背景,遗忘内角和定理致错  例1.在△ABC中,若sin(2π-A)=-■sin(π-B),■cosA=-■cos(π-B),求A。  错解:由已知得sinA=■sinB,把■co
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勤动笔,多思考。希
摘 要:在音乐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使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它能使抽象变得直观,呆板变得更生动,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更活跃,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技术;审美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要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然而教学实践中总是出现一些教学的误区,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远离华而不实的语文课件  现代人审美观的提升也在多媒体软件的美工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是要分场合的。可以发现很多教学软件的首页无一例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教育家洛克在著作《教育漫话》中写道:“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充分感到快乐。”教育家们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揭示了学生身心愉快对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乐”起来呢?    一、教师激情导“乐”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具有情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现代人社会生活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把口语交际向家庭、学校、社会延伸,不断拓宽口语交际空间,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全面提升口语交际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把口语交际向家庭生活延伸,学会倾听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会倾听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低年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引入农业,其过程中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农产品污染目前日益严重。特别是农药的使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使用剧毒农药、随意增加用量和次数、使用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既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就应该受到重视和尊重。或许是受机械训练的毒害太深,以至于到目前许多语文教师都谈“练”色变。   语文的实践,是从语言的实践开始的。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语言的学习而论,离开一定量的实践,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