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教材,尤其是大学英语教材翻译的研究很少,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英语教材译文有特殊的、明确的目的。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教材的翻译应尽量采用准确的、文从句顺的直译,避免误译、搭配不当、欠额翻译、超额翻译等问题,从语言风格上看,应避免以辞害意。
关键词:读者类型;阅读目的;直译;误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5-0065-4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insufficient research done on translation materials used the textbooks of College English. Nevertheless, a number of requirements, resulting from the usage of these materials by students majoring in non-English disciplines, has lead to the necessity to adopt accurate, fluent and natural literal translations, whenever possible. This necessity focuses 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cceptability of Chinese collocations, and on avoiding beautifying the language at the expense of meaning, in addition to avoiding mistranslation, zero translation, under-translation, over- translation, etc.
Key words: reader types, purposes in reading, literal translation, common mistakes
1.前人关于教材翻译的一些论述
关于翻译,早期多是从文学和宗教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后来,随着翻译文章类型的多样化,其它文体和因素也被考虑进来。但对于教材的翻译,论著寥寥,仅散见于部分专著之中。其中,比较明确提到教材翻译的,有西奥多·塞弗里(Theodore Savory)。在《翻译的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他根据读者的外文水平和阅读目的将其分为四类,可概括为:the ignoramus(对外语无知者),the student(外语学习者),former learners(曾经习学者),the scholar(学者),并根据每类读者的阅读目的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其中,针对学生的翻译方法是:“The student is best helped by the most literal translation that can be made in accurate English; it helps him to grasp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of the language that he is studying and points out the correct usage of its less familiar words.”(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是用准确的英语进行的直译 ;直译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不同的造句方式的含义,并指出不太常用的词的正确用法——笔者译)。(申雨平,1999:267)
塞弗里的论述是概括性的,并未深入考虑学习材料的分类,也未对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举例说明或展开论述,但他对译文读者的水平、使用译文的目的考虑,确实值得借鉴。
“在《翻译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彼得·纽马克则根据文本的功能,将文章分为三类:expressive(表达的),informative(提供信息的),vocative(打动的)。其中,informative texts的典型例子是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and textbooks(科技报告及教材),这类文本的风格是中性的、客观的,翻译的方法是equivalent-effect recreation,即追求同等效果的再创造。”(申雨平,1999:538)*
同等效果的提法源于交际理论,认为理想的译文对译语读者的影响应相当于原文对源语读者的影响。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Eugene Nida),他主要是针对《圣经》翻译提出要注重译文对译语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不能一味推而广之。至于recreation的提法,不妨参考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对the informative texts的评价:a high proportion of such texts are poorly written and sometimes inaccurate, and it is usually the translator’s job to “correct”their facts and their style(这类文本有很大一部分质量低劣,有时不准确,因此,“更正”文中的事实和文本的风格通常就是译者的任务)(Newmark, 2001: 41)。当然,注重“效果”的交际理论并不适用于大学英语教材的翻译,因为大学英语教材相对于一般外文教材有许多独特之处,下节将讨论这一问题。
2.大学英语教材翻译的特殊性及基本原则
将大学英语教材和一般科技类教材以及英语专业的教材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突出的、相互联系的特征:
1) 使用英语教材的读者群比较明确,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其专业并非英语,因此英语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一门工具;
2) 这些学生使用教材的目的一是了解文章本身的内容,二是掌握语言;
3) 这些学生参考译文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欣赏,而是侧重从语言方面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并学习和培养初步的翻译技能;
4) 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严谨,文章多经过认真挑选,可信度高;选材范围广泛,各类体裁和题材的文章都可能涉及,但总的来看以文化、习俗、伦理、社会、信息、科技等内容为主,体裁多为议论文和说明文。
鉴于以上特点,翻译大学英语教材时,既不能采用文学和宗教翻译的标准,强调“效果”,也不能像科技类教材只重视内容的传达。为了满足读者学习语言的需要,这类教材的翻译应当像塞弗里指出的那样,采用“the most literal translation”(尽可能地直译),或者,更确切地说,像朱光潜理想中的译文那样,是“文从句顺的直译”。(转引自王秉钦,2004:184)也就是说,在不致于引起误解且符合译入语规范的情况下,应尽量直译。
坚持了这一原则,可以保证译文不会被随意增删、发挥,造成误译、欠额翻译、超额翻译、以辞害意等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原文,对他们学习语言也大有裨益。
同时,只有遵守这一基本原则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毕竟,教材是要启人心智、传授知识、并且具有示范作用的。
下文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的若干翻译为例,说明大学英语教材翻译存在的几个误区。
3.大学英语教材翻译的误区
《新视野大学英语》属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之一部分,配套有课本、光盘与网络课程,对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教材的编排、选材、练习等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为课文所提供的译文质量却参差不齐,颇多地方可以商榷。下文各例均选自该系列教材的第一册,译文则是教材所附光盘上提供的。由于该册10个单元均含A、B、C三篇课文,为方便起见,标示文章出处时均以“单元数字代码+课文字母代码”表示,如:第三单元课文A标示为3A,以此类推。
3.1 理解:误译
作为教材,错误当然不能容忍。但该教材第一册所提供的译文,错误却不少,其中有一些还是明显的错误。举例分析如下。
(1)Once there, he would cling on the hand-rail until he reached the lower steps that the warmer tunnel air kept free of ice.一到那儿,他就紧抓着地铁通道口的扶手一直往下走,因为地铁内空气暖和,下面几级台阶没有冰雪。(3A)
此译对until从句理解有误,句子前后逻辑有问题:“一直往下走”和“下面几级台阶没有冰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一到那儿,他就紧抓着扶手,一直走到最下面的几级台阶才放手,那里由于地铁里面空气温暖所以没结冰。
(2)Some people worry that the Internet, once hailed as the ultimate learning tool, could become the best aid yet for cheating. 于是有人担心,因特网一旦成为广受欢迎的学习工具,也可能变成作弊的最佳辅助手段。(10B)
once理解有误,原译文的言下之意是 :因特网一旦受欢迎,就将被作弊者利用。逻辑不通。其实,除了“一旦”,once还可以表示“从前,曾经”之意,而此处理解为后者显然更合理 :有些人担心,一度被誉为最佳学习工具的因特网也可能成为作弊的最佳辅助手段。
(3)(They also show people who look like those we need to educate), since people can relate more when they see familiar faces and language they can understand. 当居民们看到熟悉的脸和能够理解的语言时,就会发表更多的议论和看法。(5A)
此句所属的文章介绍的是对抗爱滋病的一些经验,其中包括编写适合文化水平较低的大众阅读的书。本句对relate的理解有误。relate做及物动词时可以译为“讲述 ;把……联系起来”,但这里用作非及物动词,应理解为“feel sympathy with; identify with”(见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相应的汉语则是“发生共鸣,认同”。
这些误译主要是由于理解不当造成的,因此,准确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3.2 输出:欠额翻译、超额翻译
未将原文摆在第一位、对其进行准确直译的另一个后果是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或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前者指未能充分表达原文之意,是对原文的“浅化”。后者指随意增添原文本无的内容,是对原文无谓的“深化”。
(4)Record numbers of children are being taken out of school and taught by their parents at home. 许多孩子正被带离学校,由父母在家对其实施教学。(1C)
record“创纪录的”被译为“许多”,未能准确传达本意,属欠额翻译。
欠额翻译的极端是“漏译”,即部分地方完全不译。
(5)Be open-minded about sharing life, work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as part of on-line learning.作为网上学习的一部分,与人分享生活、工作及学习经验。(1B )
此句未译出be open-minded about这一学生需重点掌握的短语。根据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对open-minded的解释:willing to consider new ideas; unprejudiced,笔者认为此处可将该短语理解为“乐意”,可改译为:乐意把分享生活、工作及学习经验作为网上学习的一部分。
(6)(Some relatives, however, were not pleased.) One sat in a car, crying; another stood surrounded by sympathizers offering pity.一个坐在车子里哭,另一个站在一群同情者当中,听他们说着女儿出嫁母难舍之类的话。(6A)
这是回忆多年前结婚现场的一段描写。一方面,这“一个”和“另一个”到底是谁难以判定,另一方面,就算“另一个”是女方母亲,西方人也未必会用中国人的口吻安慰她。因此,“说着女儿出嫁母难舍之类的话”是对原文的随意发挥,属超额翻译,不如直接译成“说着安慰话”。
由此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编、译者应当尊重原文,端正态度,时时将教材使用者的需求摆在首要位置,求精求准,勿避重就轻,勿哗众取宠。
3.3 表达:搭配不当
如果说准确的理解是决定译文质量的基础,那么准确的、文从句顺的表达则直接决定了译文的可读性,并对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翻译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汉英表达习惯的差异,一些地道的英语搭配如果套用现成的汉语对应释义,就会出现译文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
(7)In fact, many students say it requires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事实上,许多学生说它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努力。(1B)
英语的require既可以与time搭配,又可以与effort搭配,但汉语的“花”则显然不能与“努力”搭配,不妨改为“付出”:事实上,许多学生说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3.4 风格:忌以辞害意
语言风格问题也是教材翻译中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如果一味追求语言的华丽、对仗或压韵,可能会产生不伦不类,甚至以辞害意的后果。
第八单元Section C的课文中小标题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课讲的是“Great Ideas”,主要介绍了几种不起眼但又了不起的发明:吸尘器、胶带、微波炉、电话、拉链。其小标题及译文如下:
It’s a clean sweep. 吸尘器 挺管用
Stuck on you. 好胶带 招人爱
Accidents can work wonders. 偶然事 创奇迹
Geniuses need not apply. 是天才 事必成
Keep your trousers on. 拉链到 裤不掉(8C)
为了使这些小标题对仗工整,译者显然动了不少脑筋,但语言效果却牵强甚至有些滑稽,并不理想。这里可以对照一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提供的译文:
清洁能手/难舍胶带/偶然创造奇迹/必成大器/裤子不掉
以上译文虽然并非无可挑剔,但文从句顺、朴实简洁,更接近原文简练的风格,也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4.结论
以上误区并非不可避免的难题,但为什么会出现在国家级的重点教材中呢?笔者揣度有两个可能:一、编、译者水平不一;二、对于译文的重要性重视不足,未统一翻译原则、方法,未据此对译文进行认真校对。
可是,如果连如此级别的教材都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其它形形色色甚至是自编的大学英语教材译文质量又会如何呢?笔者未深入调查,不敢妄下断言。但如果存在类似的问题,那么被误导的学生当不在少数。考虑到当今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尤其是随着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的逐渐推行,依赖教参和光盘自学英语课文的人越来越多,则不准确、文不从句不顺的翻译祸害大矣。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妨得出以下结论:
1)翻译大学英语教材时需重视其特殊的读者群及其使用目的;
2)翻译大学英语教材时,基本的原则是采用准确的、文从句顺的直译;
3)译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吃透原文,保证理解正确,不致误译、漏译;
4)应考虑译入语的语言规范,注意类似搭配这样的问题;
5)既不能随意删减造成欠额翻译,也不能随意增加或夸大造成超额翻译;应尽量还以等额翻译;
6)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教材不应一味追求华丽,以辞害意,而应与原文的风格统一。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英语类教材的开发越来越受重视,思路越来越开阔,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在校大学生。因此,在日益强调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的今天,英语教材的编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教材译文的质量对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学习语言、掌握翻译技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只是论教材翻译的一个初步尝试,望同行能就此切磋,共同提高教材翻译的质量,推动英语教材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1.
Pearsall, J.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潘晓燕.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M]. 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申雨平.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 :267-538.
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84.
郑树棠. 新视野大学英语[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读者类型;阅读目的;直译;误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5-0065-4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insufficient research done on translation materials used the textbooks of College English. Nevertheless, a number of requirements, resulting from the usage of these materials by students majoring in non-English disciplines, has lead to the necessity to adopt accurate, fluent and natural literal translations, whenever possible. This necessity focuses 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cceptability of Chinese collocations, and on avoiding beautifying the language at the expense of meaning, in addition to avoiding mistranslation, zero translation, under-translation, over- translation, etc.
Key words: reader types, purposes in reading, literal translation, common mistakes
1.前人关于教材翻译的一些论述
关于翻译,早期多是从文学和宗教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后来,随着翻译文章类型的多样化,其它文体和因素也被考虑进来。但对于教材的翻译,论著寥寥,仅散见于部分专著之中。其中,比较明确提到教材翻译的,有西奥多·塞弗里(Theodore Savory)。在《翻译的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n)一书中,他根据读者的外文水平和阅读目的将其分为四类,可概括为:the ignoramus(对外语无知者),the student(外语学习者),former learners(曾经习学者),the scholar(学者),并根据每类读者的阅读目的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其中,针对学生的翻译方法是:“The student is best helped by the most literal translation that can be made in accurate English; it helps him to grasp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of the language that he is studying and points out the correct usage of its less familiar words.”(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是用准确的英语进行的直译 ;直译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不同的造句方式的含义,并指出不太常用的词的正确用法——笔者译)。(申雨平,1999:267)
塞弗里的论述是概括性的,并未深入考虑学习材料的分类,也未对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举例说明或展开论述,但他对译文读者的水平、使用译文的目的考虑,确实值得借鉴。
“在《翻译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彼得·纽马克则根据文本的功能,将文章分为三类:expressive(表达的),informative(提供信息的),vocative(打动的)。其中,informative texts的典型例子是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 and textbooks(科技报告及教材),这类文本的风格是中性的、客观的,翻译的方法是equivalent-effect recreation,即追求同等效果的再创造。”(申雨平,1999:538)*
同等效果的提法源于交际理论,认为理想的译文对译语读者的影响应相当于原文对源语读者的影响。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Eugene Nida),他主要是针对《圣经》翻译提出要注重译文对译语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不能一味推而广之。至于recreation的提法,不妨参考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对the informative texts的评价:a high proportion of such texts are poorly written and sometimes inaccurate, and it is usually the translator’s job to “correct”their facts and their style(这类文本有很大一部分质量低劣,有时不准确,因此,“更正”文中的事实和文本的风格通常就是译者的任务)(Newmark, 2001: 41)。当然,注重“效果”的交际理论并不适用于大学英语教材的翻译,因为大学英语教材相对于一般外文教材有许多独特之处,下节将讨论这一问题。
2.大学英语教材翻译的特殊性及基本原则
将大学英语教材和一般科技类教材以及英语专业的教材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突出的、相互联系的特征:
1) 使用英语教材的读者群比较明确,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其专业并非英语,因此英语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一门工具;
2) 这些学生使用教材的目的一是了解文章本身的内容,二是掌握语言;
3) 这些学生参考译文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欣赏,而是侧重从语言方面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并学习和培养初步的翻译技能;
4) 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严谨,文章多经过认真挑选,可信度高;选材范围广泛,各类体裁和题材的文章都可能涉及,但总的来看以文化、习俗、伦理、社会、信息、科技等内容为主,体裁多为议论文和说明文。
鉴于以上特点,翻译大学英语教材时,既不能采用文学和宗教翻译的标准,强调“效果”,也不能像科技类教材只重视内容的传达。为了满足读者学习语言的需要,这类教材的翻译应当像塞弗里指出的那样,采用“the most literal translation”(尽可能地直译),或者,更确切地说,像朱光潜理想中的译文那样,是“文从句顺的直译”。(转引自王秉钦,2004:184)也就是说,在不致于引起误解且符合译入语规范的情况下,应尽量直译。
坚持了这一原则,可以保证译文不会被随意增删、发挥,造成误译、欠额翻译、超额翻译、以辞害意等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原文,对他们学习语言也大有裨益。
同时,只有遵守这一基本原则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毕竟,教材是要启人心智、传授知识、并且具有示范作用的。
下文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中的若干翻译为例,说明大学英语教材翻译存在的几个误区。
3.大学英语教材翻译的误区
《新视野大学英语》属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之一部分,配套有课本、光盘与网络课程,对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教材的编排、选材、练习等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为课文所提供的译文质量却参差不齐,颇多地方可以商榷。下文各例均选自该系列教材的第一册,译文则是教材所附光盘上提供的。由于该册10个单元均含A、B、C三篇课文,为方便起见,标示文章出处时均以“单元数字代码+课文字母代码”表示,如:第三单元课文A标示为3A,以此类推。
3.1 理解:误译
作为教材,错误当然不能容忍。但该教材第一册所提供的译文,错误却不少,其中有一些还是明显的错误。举例分析如下。
(1)Once there, he would cling on the hand-rail until he reached the lower steps that the warmer tunnel air kept free of ice.一到那儿,他就紧抓着地铁通道口的扶手一直往下走,因为地铁内空气暖和,下面几级台阶没有冰雪。(3A)
此译对until从句理解有误,句子前后逻辑有问题:“一直往下走”和“下面几级台阶没有冰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一到那儿,他就紧抓着扶手,一直走到最下面的几级台阶才放手,那里由于地铁里面空气温暖所以没结冰。
(2)Some people worry that the Internet, once hailed as the ultimate learning tool, could become the best aid yet for cheating. 于是有人担心,因特网一旦成为广受欢迎的学习工具,也可能变成作弊的最佳辅助手段。(10B)
once理解有误,原译文的言下之意是 :因特网一旦受欢迎,就将被作弊者利用。逻辑不通。其实,除了“一旦”,once还可以表示“从前,曾经”之意,而此处理解为后者显然更合理 :有些人担心,一度被誉为最佳学习工具的因特网也可能成为作弊的最佳辅助手段。
(3)(They also show people who look like those we need to educate), since people can relate more when they see familiar faces and language they can understand. 当居民们看到熟悉的脸和能够理解的语言时,就会发表更多的议论和看法。(5A)
此句所属的文章介绍的是对抗爱滋病的一些经验,其中包括编写适合文化水平较低的大众阅读的书。本句对relate的理解有误。relate做及物动词时可以译为“讲述 ;把……联系起来”,但这里用作非及物动词,应理解为“feel sympathy with; identify with”(见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相应的汉语则是“发生共鸣,认同”。
这些误译主要是由于理解不当造成的,因此,准确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3.2 输出:欠额翻译、超额翻译
未将原文摆在第一位、对其进行准确直译的另一个后果是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或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前者指未能充分表达原文之意,是对原文的“浅化”。后者指随意增添原文本无的内容,是对原文无谓的“深化”。
(4)Record numbers of children are being taken out of school and taught by their parents at home. 许多孩子正被带离学校,由父母在家对其实施教学。(1C)
record“创纪录的”被译为“许多”,未能准确传达本意,属欠额翻译。
欠额翻译的极端是“漏译”,即部分地方完全不译。
(5)Be open-minded about sharing life, work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as part of on-line learning.作为网上学习的一部分,与人分享生活、工作及学习经验。(1B )
此句未译出be open-minded about这一学生需重点掌握的短语。根据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对open-minded的解释:willing to consider new ideas; unprejudiced,笔者认为此处可将该短语理解为“乐意”,可改译为:乐意把分享生活、工作及学习经验作为网上学习的一部分。
(6)(Some relatives, however, were not pleased.) One sat in a car, crying; another stood surrounded by sympathizers offering pity.一个坐在车子里哭,另一个站在一群同情者当中,听他们说着女儿出嫁母难舍之类的话。(6A)
这是回忆多年前结婚现场的一段描写。一方面,这“一个”和“另一个”到底是谁难以判定,另一方面,就算“另一个”是女方母亲,西方人也未必会用中国人的口吻安慰她。因此,“说着女儿出嫁母难舍之类的话”是对原文的随意发挥,属超额翻译,不如直接译成“说着安慰话”。
由此可见,在理解的基础上,编、译者应当尊重原文,端正态度,时时将教材使用者的需求摆在首要位置,求精求准,勿避重就轻,勿哗众取宠。
3.3 表达:搭配不当
如果说准确的理解是决定译文质量的基础,那么准确的、文从句顺的表达则直接决定了译文的可读性,并对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翻译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汉英表达习惯的差异,一些地道的英语搭配如果套用现成的汉语对应释义,就会出现译文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
(7)In fact, many students say it requires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事实上,许多学生说它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努力。(1B)
英语的require既可以与time搭配,又可以与effort搭配,但汉语的“花”则显然不能与“努力”搭配,不妨改为“付出”:事实上,许多学生说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3.4 风格:忌以辞害意
语言风格问题也是教材翻译中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如果一味追求语言的华丽、对仗或压韵,可能会产生不伦不类,甚至以辞害意的后果。
第八单元Section C的课文中小标题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课讲的是“Great Ideas”,主要介绍了几种不起眼但又了不起的发明:吸尘器、胶带、微波炉、电话、拉链。其小标题及译文如下:
It’s a clean sweep. 吸尘器 挺管用
Stuck on you. 好胶带 招人爱
Accidents can work wonders. 偶然事 创奇迹
Geniuses need not apply. 是天才 事必成
Keep your trousers on. 拉链到 裤不掉(8C)
为了使这些小标题对仗工整,译者显然动了不少脑筋,但语言效果却牵强甚至有些滑稽,并不理想。这里可以对照一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提供的译文:
清洁能手/难舍胶带/偶然创造奇迹/必成大器/裤子不掉
以上译文虽然并非无可挑剔,但文从句顺、朴实简洁,更接近原文简练的风格,也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4.结论
以上误区并非不可避免的难题,但为什么会出现在国家级的重点教材中呢?笔者揣度有两个可能:一、编、译者水平不一;二、对于译文的重要性重视不足,未统一翻译原则、方法,未据此对译文进行认真校对。
可是,如果连如此级别的教材都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其它形形色色甚至是自编的大学英语教材译文质量又会如何呢?笔者未深入调查,不敢妄下断言。但如果存在类似的问题,那么被误导的学生当不在少数。考虑到当今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尤其是随着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的逐渐推行,依赖教参和光盘自学英语课文的人越来越多,则不准确、文不从句不顺的翻译祸害大矣。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妨得出以下结论:
1)翻译大学英语教材时需重视其特殊的读者群及其使用目的;
2)翻译大学英语教材时,基本的原则是采用准确的、文从句顺的直译;
3)译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吃透原文,保证理解正确,不致误译、漏译;
4)应考虑译入语的语言规范,注意类似搭配这样的问题;
5)既不能随意删减造成欠额翻译,也不能随意增加或夸大造成超额翻译;应尽量还以等额翻译;
6)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教材不应一味追求华丽,以辞害意,而应与原文的风格统一。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英语类教材的开发越来越受重视,思路越来越开阔,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再局限于在校大学生。因此,在日益强调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的今天,英语教材的编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教材译文的质量对于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学习语言、掌握翻译技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只是论教材翻译的一个初步尝试,望同行能就此切磋,共同提高教材翻译的质量,推动英语教材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1.
Pearsall, J.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潘晓燕.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辅导[M]. 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申雨平.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 :267-538.
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184.
郑树棠. 新视野大学英语[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