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到社会:中国商事仲裁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ind54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事仲裁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诉讼与仲裁相衔接的制度对于纠纷化解具有重要意义。诉讼和仲裁的对接,需建立在二者解纷目标的一致性和解纷功能的差异性上。当前,中国商事仲裁存在的"三化"现象——仲裁机构行政化、仲裁程序诉讼化、仲裁员资格高阶化,导致公信力不够,效率不高,有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问题根源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法律父爱主义错位、商业社会缺位。也即"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权力边界不清。应当根据法律服务市场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体现当事人权利本位、自由优先和选择至上原则。探索建立网上仲裁机制,提高商事仲裁的便捷性。完善商事仲裁规则,实现与诉讼程序互补。改革商事仲裁员选任资格,扩大仲裁员选人范围,提高商事仲裁影响力。倡议建立相对自洽的商事仲裁制度。
其他文献
关于《论持久战》的言说对象,有面向全国人民、中共全党以及中共军政领导三种解读。判定的关键在于弄清楚《论持久战》的本义,尤其是毛泽东的军事战略。《论持久战》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中共历来主张的抗日战争战略方针,对于全国军民而言,就是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游击战为辅,批评国民党军事当局所采取的阵地专守防御战法,中共领导的军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由此可见,《论持久战》的主要言说对象是全国军民,尤其是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军政领导层。运动战为主的方针建立在工农红军长期的作战实践基础上,是以弱胜强的有效战
在养老需求多样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了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道路,却彷徨在制度框架重构的十字路口。文章基于养老金配置结构差异视角定量比较各国养老金制度,从具有溯源特征的文化视角探寻产生养老金配置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通过深入分析2001—2015年13个国家养老金和Hofstede文化维度数据得出结论: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国家,会形成规模可观的DC型职业养老金计划,而具有相反文化特征的国家将通过DC型个人养老金计划加以弥补;女性化、短期取向、自我放任的文化价值指标与DC
史料是史学研究必须依赖的"原材料",史料整理的目的在于推动史料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诸多领域,军事史本应是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但相对于战时政治、经济、文化而言,抗战军事史的研究恰恰最为薄弱。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史料不足或利用不够充分显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事实上,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军界和学界对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相关史料还是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对中国抗战军事史相关史料整理状况的梳理,将有助于学界对这些宝贵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也有利于抗战军事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中曾根康弘的新保守主义以"战后政治总决算"为口号,以"修宪"为旗帜,以右翼历史观为支撑,以综合国家安全战略为保障,以谋求"政治大国"为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理念体系。而其开首相"八一五"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恶例,打破国防经费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禁区,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关系,建立新保守主义反共"统一战线",开启日本政治与社会右倾化进程等,则成为其新保守主义政治实践的主要内容。作为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奠基人及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启动者,中曾根对战后日本政治走向、中日关系走势及亚太地区格局
外国文学教学在中外文学科的差异是很大的,文学院全景扫描式的讲授之优点在于对外国文学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宏观了解,缺憾是用已经被本国文化变异了的译文讲;外国语学院的优点是用原文讲,而缺憾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不见森林往往树木也讲不好。比较文学在中外文学科中的出现是去除各自黑暗的亮光,不过文学院的二级学科名称应该叫"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而外国语学院的二级学科名称应该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而现状与此恰恰相反。目前很多世界文学史教材不过是外国文学史教材的改头换面,而整体绝非各部分的相加之和,世
199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两个热点对今天的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揭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伪命题"背后的"真历史",可以厘清走向世界文学的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术空间;借"外国文学研究方向与方法探讨"专题可以梳理我国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发展并界定"三个阶段"的划分及其意义,明晰"第三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的使命及其困境;由此可以进一步明晰民族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诸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在新时代面临的诸多挑战。在当今世界,国际比较文学的重心
《中俄科塔界约》系1883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不平等界约之一。深入研究该界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学术界未见有人作专门的校注,对相关问题也未作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根据清代相关史料、民族语言资料和在新疆的两次调查资料,以"清文译约"为根据,对《中俄科塔界约》作较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一是对界约作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二是对界约作较为详细的校注和考证,对界约提到的地名、山名、河名与其他文献作比较,并说明其当代名称及地理位置等,并与"俄文译约"进行比较,说明其异同。三是对与界约相关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分析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议题向主体性、劳动与资本、艺术与审美等传统学术领域的蔓延,分别关涉人文知识的哲学维度、社会学维度和美学维度,其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自我认识。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社会文化各领域引发的经验变动和议题更新,有必要返回人类社会持续不断的技术进展这一基本事实,返回人文知识与技术的持续互动这一基本事实,重新思考人文学科自身的发展路径及其有效性,尤其是需要从学理上厘清基于启蒙理性的人类观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根本关联,探讨人文知识超越现代性架构、进行整体性重置的可能性。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在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后转让股东可以反悔,不再转让股权,经《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确认,统一了此类案件的裁判标准。但理由层面的争论未因司法解释的颁布而消失。文章综合股权性质、内容和本质以及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目的等多种因素,探寻股东优先购买权在公司法和合同法中建立的规范秩序和行为价值,对赔偿合理信赖损失下转让股东反悔的正当性进行了全面论证,认为转让股东的反悔符合《公司法》和《合同法》的规范结构,符合比例原则在私法中的应用,应得到《公司法》和《合同法》的规范支持。
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中,美学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审美与艺术联系在一起,从审美的角度来规定和定义艺术。随着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涌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技术对艺术的渗透与影响,传统的审美艺术观念开始遭遇危机。面对现代以降的先锋艺术实践,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边界在哪里?艺术是一种本质界定,还是一种体制或惯例的评判描述?探讨传统到现代的艺术定义转型,可以还原和建构艺术演变的基本格局和言说立场,为当下艺术的复调性和跨界性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