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成人夜大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探讨了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夜大 程序设计语言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213-01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成为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当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已成为各行业对高校大多数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要求。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通过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语法知识、编程技术、算法原理,以及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设计,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能力,灵活的处理方式,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体处理意识、创新意识能起到促进作用。
《程序设计C语言》在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类似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大一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相对来说非常初浅,还处在初级层次,C语言是计算机高级语言同时又具有低级语言特点,既能用于编写应用软件,也可用来编写操作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必须从多层次来讲授,从不同层次的切人点来切人。
由于C语言牵涉到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夜大班的学生更是如此,夜大班的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工作繁忙,学习压力大,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解力较强。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规模发展迅速,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面对较重的教学任务,结合本学科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语法规则和程序执行过程以及能理解算法设计为准。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探讨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尤其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是笔者在C语言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1 分步教学法
所谓分步教学法是指把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分成三步:第一步,老师举例;第二步,学生模仿;第三步,独立编程。第一步老师举例是指老师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后,举出一个实际编程的例子,详细分析其算法,逐一列出解题步骤,然后给出完整程序,让学生通过阅读程序理解解题要点。第二步学生模仿是指老师给出类似例题,并给出相应程序,把一些关键地方留空,让学生模仿完成。这一步要求学生在理解了第一步中例题的算法与程序的基础上完成。第三步独立编程是指老师给出类似题型,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编写出解题的完整程序。通过上述三步教学,既能训练学生的算法思维,又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用C语言编程的技巧。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语句时,用分步法可以这样教学。第一步,老师举例,要求用循环语句编写一个求S=1+2+3+….+100的程序。这个题属于累加问题,通过分析算法,总结出解这个题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然后和学生共同编写出完整的程序,并按算法思想将程序解释清楚,让学生自己阅读程序,理解其中要点,并进一步可以编写出S=1+3+5….+99等类似程序。第二步,学生模仿,给出求T=10!的程序,其中三个关键的地方留了空,要求学生将程序补充完整。这个题属于累乘问题,学生根据上一题的算法和程序分析本题,在空处写上语句,再由老师与学生一起解题,通过共同分析将空处填上了正确的内容。第三步,独立编程,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编写求S=1!+2!+3!++10!的程序。这个题是在累乘的基础上进行累加运算,学生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编写出了正确的程序。通过上述的三步教学法,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FOR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 类比教学法
所谓类比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巧用类比,帮助学生把感到陌生的问题与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近之处,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规律。C语言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时老师如果用生活中的实例作类比,则可以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从而收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化生疏为熟悉的效果,使新的知识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例如,在讲解C语言中的两个变量值的交换时,举的例子是:变量A、B的值分别为1和2,试交换它们的值。在讲解具体语句之前,我们先这样进行类比:假设有两杯不同的饮料(如可乐和雪碧),若想把这两个杯子中的饮料交换一下,该怎样进行操作?经过这样的假设,学生大多数想到找一个空杯子来进行交换操作。此时我们再回到开始的例子,学生便能写出如下几个语句:C=A;A=B;B=C;,从而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为什么要引入第三个变量。
又比如,C语言中的排序法是重点内容,但其算法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我们采用了类比法进行教学。教学时,没有一开始就列出程序清单,而是以10个同学上体育课排队为例,让他们通过移动按个子高低从小到大排列,提示学生应该怎么移动,师生一同排完队后,再提示学生程序段应该怎么写。这样就把难理解的知识点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类比,化重为轻,师生也就在融洽的气氛中完成了教与学,从而使学生既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不会觉得学起来很吃力、很枯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启发教学法
所谓启发教学法是指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针对刚开始程序设计时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一个程序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分析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程序设计“三步曲”:数据输入、运算处理和结果输出,从而解决了提出的问题,也学到了程序设计的方法。这样学生在遇到具体的编程问题时,就会遵循“三步曲”的思想,对简单的程序设计问题可以独立地完成。
在讲数组的概念时,先设置问题:编程计算5个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根据以前所学,学生会想到:需要定义5个类型相同的变量用于存放这5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再进一步要求:计算50个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这时候如果再定义50个变量,则会将问题麻烦化,学生此刻需要讨论该如何合理说明变量。再深入一步:求100个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此时,当教师引出数组的概念、分析数组的性质时,学生不仅能够很容易记住数组的性质,还能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数组类型,事半功倍。
近年来,笔者在所承担的夜大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通过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和应用实际,在配合上述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反映良好,且学生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赵利敏,教育与职业,2007No.3P.110-111
[2] 浅谈《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J],刘基伟,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1,p290
【关键词】夜大 程序设计语言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213-01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成为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当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已成为各行业对高校大多数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要求。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通过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语法知识、编程技术、算法原理,以及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设计,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能力,灵活的处理方式,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体处理意识、创新意识能起到促进作用。
《程序设计C语言》在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类似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大一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相对来说非常初浅,还处在初级层次,C语言是计算机高级语言同时又具有低级语言特点,既能用于编写应用软件,也可用来编写操作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必须从多层次来讲授,从不同层次的切人点来切人。
由于C语言牵涉到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夜大班的学生更是如此,夜大班的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工作繁忙,学习压力大,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实践经验,理解力较强。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规模发展迅速,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面对较重的教学任务,结合本学科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语法规则和程序执行过程以及能理解算法设计为准。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探讨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尤其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是笔者在C语言教学中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1 分步教学法
所谓分步教学法是指把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分成三步:第一步,老师举例;第二步,学生模仿;第三步,独立编程。第一步老师举例是指老师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后,举出一个实际编程的例子,详细分析其算法,逐一列出解题步骤,然后给出完整程序,让学生通过阅读程序理解解题要点。第二步学生模仿是指老师给出类似例题,并给出相应程序,把一些关键地方留空,让学生模仿完成。这一步要求学生在理解了第一步中例题的算法与程序的基础上完成。第三步独立编程是指老师给出类似题型,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编写出解题的完整程序。通过上述三步教学,既能训练学生的算法思维,又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用C语言编程的技巧。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语句时,用分步法可以这样教学。第一步,老师举例,要求用循环语句编写一个求S=1+2+3+….+100的程序。这个题属于累加问题,通过分析算法,总结出解这个题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然后和学生共同编写出完整的程序,并按算法思想将程序解释清楚,让学生自己阅读程序,理解其中要点,并进一步可以编写出S=1+3+5….+99等类似程序。第二步,学生模仿,给出求T=10!的程序,其中三个关键的地方留了空,要求学生将程序补充完整。这个题属于累乘问题,学生根据上一题的算法和程序分析本题,在空处写上语句,再由老师与学生一起解题,通过共同分析将空处填上了正确的内容。第三步,独立编程,要求学生自己独立编写求S=1!+2!+3!++10!的程序。这个题是在累乘的基础上进行累加运算,学生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编写出了正确的程序。通过上述的三步教学法,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FOR循环语句的使用方法,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2 类比教学法
所谓类比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巧用类比,帮助学生把感到陌生的问题与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近之处,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规律。C语言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时老师如果用生活中的实例作类比,则可以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从而收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化生疏为熟悉的效果,使新的知识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例如,在讲解C语言中的两个变量值的交换时,举的例子是:变量A、B的值分别为1和2,试交换它们的值。在讲解具体语句之前,我们先这样进行类比:假设有两杯不同的饮料(如可乐和雪碧),若想把这两个杯子中的饮料交换一下,该怎样进行操作?经过这样的假设,学生大多数想到找一个空杯子来进行交换操作。此时我们再回到开始的例子,学生便能写出如下几个语句:C=A;A=B;B=C;,从而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为什么要引入第三个变量。
又比如,C语言中的排序法是重点内容,但其算法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我们采用了类比法进行教学。教学时,没有一开始就列出程序清单,而是以10个同学上体育课排队为例,让他们通过移动按个子高低从小到大排列,提示学生应该怎么移动,师生一同排完队后,再提示学生程序段应该怎么写。这样就把难理解的知识点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类比,化重为轻,师生也就在融洽的气氛中完成了教与学,从而使学生既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不会觉得学起来很吃力、很枯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启发教学法
所谓启发教学法是指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针对刚开始程序设计时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一个程序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分析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程序设计“三步曲”:数据输入、运算处理和结果输出,从而解决了提出的问题,也学到了程序设计的方法。这样学生在遇到具体的编程问题时,就会遵循“三步曲”的思想,对简单的程序设计问题可以独立地完成。
在讲数组的概念时,先设置问题:编程计算5个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根据以前所学,学生会想到:需要定义5个类型相同的变量用于存放这5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再进一步要求:计算50个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这时候如果再定义50个变量,则会将问题麻烦化,学生此刻需要讨论该如何合理说明变量。再深入一步:求100个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此时,当教师引出数组的概念、分析数组的性质时,学生不仅能够很容易记住数组的性质,还能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数组类型,事半功倍。
近年来,笔者在所承担的夜大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通过结合成人教育特点和应用实际,在配合上述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反映良好,且学生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赵利敏,教育与职业,2007No.3P.110-111
[2] 浅谈《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J],刘基伟,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1,p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