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滥用市场力量”监管的立法实践及启示r——以《德国反限制竞争法》数字化改革为视角

来源 :财会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第10次修订以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为目标,尤其体现在对大型数字企业平台“滥用市场力量”的监管方面.德国立法委员会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上述目标:一方面,对传统的滥用市场力量监管规则注入“新鲜血液”,集中表现为在原有的规范基础上引入数字化的要素;另一方面,第19a条新设专门针对大型数字企业的行为禁止规定,以便更早地对数字经济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干预.我国《反垄断法》正处于修订阶段,可以借鉴《德国反限制竞争法》修订中的有益经验,并对其存在较大争议的修订内容进行反思,防止陷入类似的误区当中.
其他文献
以2006~2019年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年度数据为样本,将投资者情绪引入产业结构变迁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通过股票增发筹资渠道、股票配股筹资渠道和债券发行筹资渠道向产业结构变迁传递不利影响.此外,投资者情绪呈现的负面作用与机构持股比例有关,社保持股比例和险资持股比例的提高能够有效减少投资者情绪对产业结构变迁的负面影响,而基金持股比例不同所造成的差异不显著.因此,建议合理引导个人投资者情绪,并对机构投资行为进行适当监管.
以2018年后债券违约数量和规模攀升为起点,收集典型债券违约公司的案例资料,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对选取的资料按照三个程序化步骤进行整合编码.结果显示:经济环境、监管机制、企业自身能力以及管理与道德是影响企业债券违约的四大重要因素;根据共性因子进行重要性程度的排序,得出企业自身能力中的偿债能力是核心因素.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审计风险模型运用有利于审计成本控制、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资源分配和审计风险控制,但其中难免存在一定缺陷.通过梳理审计风险模型发展历史与相关文献,发现审计人员存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重视不足、程序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通过剖析现行审计风险模型在控制风险架构、审计要素完整性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优化控制风险评估、补充评估风险、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固有风险和质量控制风险要素的重构对策,以及重构后的审计风险模型应用建议.
唐宪宗朝宰相李吉甫撰写的《元和国计簿》,标志着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财政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新高度,以此为开端,经过发展和改进,会计录的编纂在宋朝进入了成熟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初,时任户部侍郎苏辙主要负责编纂了《元祐会计录》,并留下了一篇重要会计文献《元祐会计录叙》.在这篇文献中,苏辙首先高度评价了会计的政治学意义,强调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继而规劝皇帝节俭,表明了自己对量入为主理财思想的遵奉,最后概括了中央政府的五项官厅会计职能,并通过体例创新,突出了会计分析的重要性.时至今日,苏辙的财计思想依然有着
在分析家族企业企业家精神内涵及构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企业家精神对家族企业实施区域转型战略的驱动机理.以已经完成或正在推进区域转型的七家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进行多案例研究,主要围绕家族企业主在推进区域转型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与处事态度,对样本家族企业的企业主和高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收集详实的二手数据作为补充.采用扎根理论数据编码技术对案例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归纳总结得出家族企业企业家精神以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为内核,以学习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为外延要素组合而成.企业家精神
企业的应交税费项目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和政策性,且与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工作联系紧密,应交税费的审计工作对于规范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也是项目审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可以不间断地处理大量重复且有明确规则性的工作,并能较大限度地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应交税费审计实质性程序中应用RPA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应交税费审计工作目前存在的耗时费力且极易出错的问题.因此,以A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在描述应交税费实质性程序现状和流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其目前存在的纳税申报表核对困难等问题,然后引入R
基于“制度背景——理论分析——路径构建”的逻辑,对乡村振兴审计的制度背景进行简要梳理,并从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两方面系统剖析国家审计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即公共受托责任和国家治理理论是开展乡村振兴审计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于国家审计具有事前预防预警、事中揭示纠偏和事后反馈抵御的监督治理功能.在审计实践中,应从根本路径、基本路径和辅助路径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审计的实施路径:根本路径为坚持党对乡村振兴审计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基本路径为全面开展与乡村振兴要求相适应的审计
履行社会责任能否增加企业价值?本研究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价值等基本概念进行理论界定;然后,基于企业价值理论,阐述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机理及其制约因素,并基于资本市场理论,揭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发现的关键因素;最后,分别从社会环境、企业内部管理和资本市场的角度阐释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和价值发现能力的路径.
根据干净盈余关系,将股利分为正常利润、超常利润和股东投入资本的支取和转存三部分,在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剩余收益模型,并分析剩余收益模型相对于股利折现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的优势.剩余收益模型将普通股内在价值分为股东投入资本和企业利用股东投入的资本通过产生剩余收益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二部分.影响剩余收益的长期因素包括垄断、竞争抑制等非竞争性因素和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动态能力是企业长期、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石.如果将垄断、竞争抑制等非竞争性因素对剩余收益的影响单独分离出来,剩余收益模型就可以依据会计系统的数据
企业家地位感知如何影响其家族控制权偏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因制度情境差异而发生改变?研究发现:企业家地位感知越低,家族控制权偏好程度越高;在产权保护水平较差的地区,企业家地位感知与家族控制权偏好之间的负向关系更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企业家地位感知与企业所有权、管理权和决策权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且对于管理权偏好的影响相对较小;企业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感知是影响其控制权偏好的主要因素,企业家社会地位感知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