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馆发展之路探微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馆是政府设置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曾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经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阵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全社会的教育文化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崛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群众文化结构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传统的群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嬗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自然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解放后,文化馆应运而生,担负了新中国赋予的使命。
  1953年,文化部对全国群众文化事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发布了“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明确了文化馆的性质、责任和工作任务,确定了以识字教育、政治宣传、文艺活动及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职能,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主要阵地。
  新中国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这时候群众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扫除文盲、破除迷信、普及最简单的科学文化知识,所谓群众文化的概念,其实就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团结全国人民尽快地投入到新民主主义建设中去。那时候的文化馆才是真正的“文化中心”,到后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方兴未艾之时,文化馆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同时又借鉴了苏联当时的经验和做法,才形成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这样的群众文化工作体系。而在这样的体系下,文化馆的主要职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充实,包括举办各种展览、开办讲座、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丰富多彩的培训,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等等。
  这一时期的文化馆工作,在我国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奠定了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文革中,在极端的纷乱的扭曲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也是正当其时,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选择。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文化领域首當其冲成了重灾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几乎停业闭馆,公共文化设施被挪作他用,大批珍贵文化遗产、图书典籍被当作“四旧”和文化糟粕遭到扫荡和摧毁。但是唯独文化馆却以其独有的职能,继续呈现着一片“繁荣”的景象:学唱样板戏成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也变成了政治宣传画和“三突出”的内容,文艺创作更涌现出了诸如赛诗会、对口词、街头活报剧等形式,文化馆的培训、辅导、各种展览红红火火、风光一时,实际上已经使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抛开时代和政治因素,我们说文化馆的工作性质、职能和工作形式,其实与当时整体国民的文化素质、文化需求是相吻合的,换句话说,我们当时所定义的群众文化的概念,大抵也是如此。——那个年代,人们以可以到文化馆接受培训、能够参加文化馆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参加了文化馆的某个展览等等为荣耀的!
  从重要性来讲,这一时期的文化馆工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极其活跃和兴盛的。
  三、 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文化馆蒸蒸日上,具有历史的担当。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的转折。而文化战线则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开放,投身到新时期的文化艺术实践活动中,群众文化领域更是百花齐放、斗俏争妍。在云蒸霞蔚、风起云涌的全民读书学知识活动的大形势下,文化馆充分发挥了其群众文化工作的职能优势,对于迅速提高全民文化知识水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几乎无缝对接的新的大众媒体功能的应用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包括交谊舞、群众大合唱、录像厅、卡拉OK、港澳台及西方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的传入和流行,对于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解除思想禁锢、全体人民艺术欣赏需求和鉴赏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同时,促进了经营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文化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改革开放,除了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成绩卓著、彪炳千秋!
  这一时期的文化馆工作,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以后,文化馆的繁荣景象“戛然而止”,传统的群众文化的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转型、城乡差别缩小、城镇化进程推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巨大的飞跃式的提升,群众文化的社会化格局越发凸显,群众文化的概念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渐次形成了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个体以及文化馆共同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所谓专业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文化馆的专属地位顷刻之间消于无形。
  其实,在这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出现了文化馆与政府财政脱钩、实行自收自支的状况,今天看来,其实这是一个机遇,应该是社会转型期间社会机构的自觉的感性反应。我们当时缺乏理性的分析,没有理论指导,但是当时的这种应对的确是将文化馆走向社会化的一种萌动,没有破茧成蝶既是历史的遗憾,更是文化馆命运的映照。从这一刻起,无论我们制订了多少文化馆发展战略规划,无论我们对于文化馆建设做出了什么标准化要求,无论我们统计了文化馆馆舍面积的增长多么可观,无论我们统计了文化馆活动次数怎么样激增,也无论我们搞了几次文化馆的评估定级,凡此种种,都试图在掩盖一个根本无法面对的残酷事实,那就是,现今的文化馆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们在行文时,用了四个不同的时代来表达文化馆命运的兴衰,请问,七十年来,我们的文化馆的职责、功能、人员身份、工作任务等等,在社会沧海桑田天翻地覆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背景之下有过多少变化?我们现在还要讲群众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谁是群众?现在的群众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工厂有工厂的培训、农村有农村的培训、学校有学校的培训、商场有商场的培训,谁会去文化馆?!机关有机关的展览、街道有街道的展览、行业有行业的展览、系统有系统的展览,谁会去文化馆?广场舞大行其道、书法班街头巷尾、自乐班三三两两、手机拍无处不有,谁会去文化馆?对,我们还在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在开展非物質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我们还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开展了吗?服务了吗?我们建成的所谓的工程的投入和实际效用是什么比例?再者说了,文化馆的经费有保障吗?文化馆的人员构成有要求吗?文化馆还有多少自己的职能?
  我们必须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文化馆的现实,我们必须要去除保守和封闭来顺应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我们必须要致敬文化馆曾经的辉煌和繁荣,我们必须要勇于开拓去创造属于文化馆发展的未来!
  五、新时代文化馆生存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对群众文化改俯视为仰视。转变观念,定位群众文化为大众文化。原来我们将群众文化定义为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而这里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则指的是在社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有较高水平,全民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感性愉悦和精神享受的日常文化形态。在一些地区、社团和国家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诸如电视剧、电影、畅销书、流行音乐、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和广告等。因而,建设大众精品文化的场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诸如音乐厅、电影院、书吧等。
  2、文化馆必须建立人才管理机制,聘请各类文化艺术专家(或名人)组成专业培训队伍,制定各类培训规划,创新培训模式,与专业高等学校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形成自己的特点,打造自己的品牌,政府应对于聘请专家和培训工作予以经费保障。
  3、积极投入文化市场运营,承担政府及社会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通过高精尖人才的专业、高效的工作,形成市场优势。并通过此项工作,对各类基层文化团队进行指导培训。
  4、加强群众文艺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专业学会(协会)的职能作用,推动大众文化发展。
  5、注重引进高科技技术,建立基于5G技术的大众文化服务平台,推动文化馆事业现代化发展。
  新时代文化馆的发展之路,注定是一场革命。既要勇于面对现实,承认困境;更要解放思想,大胆求变,以追高逐远的精神,去应和新时代大开大合黄钟大吕般的奋进的节奏!凡舍弃,必有断腕之志;凡育新,必有阵痛!当我们处于困顿之中,那必定是一种涅槃重生的机遇!我们呼唤能够助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馆的春天的到来!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追求有着强烈欲望,向往一切美好事物,期盼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美的体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蕴含中丰富的审美元素,在人文素養提高和人文素质链炼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审美教育在汉语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开展,更是增加了其这种价值内满,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在对汉语文学专业教学现状作出简要解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并重点就汉语文学教学中审美
期刊
摘要:从2005年爱知世博会到2015年米兰世博会,正好10年时间,在10年内,中国从参加世博会到自己成功举办世博会又到更好的参加世博会,中国馆都展现了独特、优秀、有设计感的东方文明、文化。本文将2005年爱知世博会中国馆与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设计理念、整体造型、中国元素和科技元素运用等进行简单的比较,找到中国馆在2005与2015年的变化发展,简单探讨中国馆10年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期刊
摘 要:医院的后勤管理属于综合性的管理内容,不仅要为医学调研工作提供后勤保障,还要为医院医疗工作人员的生活需求提供相应的保障。随着近几年医院业务的不断拓展,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后勤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为在开展后勤管理工作时,存在医疗用房短缺问题,而且这项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合理,设施的布局不够科学,导致设施的功能无
期刊
随着5G、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复杂的计算任务和多样的应用场景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密度、更低功耗的要求。忆阻器集成存储和计算为一个单元,在下一代存储技术中展现出巨大的能源效率和硬件开发优势。基于忆阻器神经形态计算的研究在脑激发计算、模式识别、感知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忆阻器的性能和功耗对其性能至关重要。电阻随机存取存储器具有密度高、速度快、非易失性、多值存储和多维存储等优点,
摘要: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内容的展现及部分技术难点  1860年,贝多芬写这首协奏曲时已经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时期,他已应用揭示矛盾冲突的奏鸣曲式进行了很多的创作。我个人认为,在这部作品中似乎并不是揭示对立面的冲突斗争,而是揭示事物不同侧面的对比,表现出贝多芬奏鸣曲式的一种回归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演奏过程中就因当把每个乐句、每个音符、每个小节都处理得恰好处,如果要完全按照它本身的意
期刊
摘 要:《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
期刊
摘 要:从数千年前至今,中外文学作品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遣词造句到作品主题,这些年来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反映着时代的特征的背景。本文讲述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包括小说、史书等,也包括历史上知名的法典和律例。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带有反映或批判社会现实或历史背景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汉谟拉比法典,文艺复兴  一、汉谟拉比法典及其背景  汉谟拉比法典来自于中东地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市场机制愈来愈完善,企业间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通过选择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其经营业绩,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选择是个复杂系统的问题,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社会的发展这两个要素去思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因素;市场竞争力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本类别  ①根据管理目的分类:职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性
期刊
摘 要 :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但是人们对“知”的理解出现了差异。有人认为“知”是一种知识,但又陷入了“知”在“行”前还是“行”在“知”前的两难境地,甚至有人提出“知行合一”是一种矛盾论。我认为“知”是欲望,“良知”就是指好的欲望。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不会伤害到别人的欲望,那就叫好的欲望。人类组成社会的共同目的是生存,所以好坏的标准是根据生存这个社会目的来判断的。有利于生存的就是好,有害于生存的
期刊
摘 要:罗丹一生钟爱于艺术,忠于自然,并且恪守人格的忠诚。他以真实而又单纯的视角,在常人以为是习以为常的事物上,窥出艺术的美,在艺术的道路上,罗丹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罗丹的作品代表着西方雕刻史上的一座伟峰。罗丹通过他的作品透露出他对人生地思考。  关键词:艺术;思维灵感;真与美  首先他是一位创造家,而他的创作思考的是人间的疾苦。用美的手段歌颂了人们的创造力。人们为了尊严极为保护它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