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音乐最亲密的接触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音乐最亲密的接触——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于2007年10月在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综合大学的视唱练耳专业教师、专家与视唱练耳专业的研究生们汇集一起,共同探讨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以举办全国会议为契机,认真准备,努力实践,切实提高武汉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教学水平,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编写并公开出版了音乐院系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系列教程(总主编:钱仁平)之《多声部视唱——根据经典名作改编》(主编:张燕,副主编:李金华、韩燕玲、梁红),提交给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并已先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和艺术效果。该教程包括早期音乐、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以及现代音乐六大部分47首完整的作品或乐章。对于加强视唱教学的“音乐性”、“艺术性”,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是国内视唱练耳教学领域富有创建的教程之一。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长、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赵易山教授举行了题为《视唱练耳学科的生存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的专题讲座。讲座认为:视唱练耳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首先应该承担音乐“技术元素”的训练与概念整合,培养音乐技术元素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此基础上,它还更应该是一门音乐(作曲)技术类型的“应用”课程,它不单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音乐素质,更要使学生以技术为手段,在音乐实践中解决问题。赵易山教授指出,综观音乐学习的全过程,视唱练耳的使命无处不在:拓展并深入国民音乐教育领域,承担培养音乐素质的责任;巩固专业基础教育,赶上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发展的步伐。也正因此,本学科要加强自身研究与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他还指出:视唱练耳学科应该在专业科研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针对业余教育层面的教学研究——考级、素养、音乐化、娱乐化等方面研究。赵教授最后特别强调视唱练耳学科要拓展学科的内涵,用多素材、多种类的技术,服务于应用,将技术应用的成果,回归音乐本身。
  随后,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举行了论文报告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钱仁平教授向大会提交了《源于音乐回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从宏观上探讨了如何切实提高包括视唱练耳在内的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质量的问题。论文认为,从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角度来说,音乐各专业方向课程貌似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性的,就是都离不开“音乐作品”;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活动,其最高目的之一就是围绕着艺术作品而展开的共享;要实现音乐艺术的共享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要把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实现音响;而准确实现音乐作品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对音乐作品的全面了解、准确理解和创造性表现。
  武汉音乐学院韩燕玲的《近现代音乐节奏的基本形态及其训练方法》,针对目前视唱练耳教学中近现代音乐节奏训练相对薄弱的状况,结合大量现代音乐作品实例,对近现代音乐节奏的基本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近现代音乐节奏训练方法的若干建议。上海音乐学院张晖也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讨论了“复杂节奏节拍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西安音乐学院冯敏娜的《传统听写与实际音乐作品听写之比较——从音乐和乐感能力的培养谈起》,将传统听写与实际音乐作品听写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比较,认为实际音乐作品听写的运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提高审美意识。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从“特点”、“原则”、“意义”、“方式”、“方法”等五个方面“浅谈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训练的视唱练耳教学法”。西安音乐学院张晓燕的《音乐作品与视唱练耳教学》,从“如何将音乐作品引入视唱练耳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专业系别进行选材,做到因材施教”、“音乐作品的引入是促进视唱练耳教学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相关问题。
  在视唱练耳本体研究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刘畅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性训练有机融合之我见》认为: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技术性(理性)训练与音乐性(感性)训练视为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要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性训练的同时感受音乐(音响)本身带给他们的那些技术性之外的诸多因素,从而体现出学好视唱练耳对于从事音乐教育、创作、表演和研究者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及无可替代的作用。星海音乐学院黎冰冰的《如何通过基本练习提高乐感》认为: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通过在基本练习的各项训练中融入作曲技法的部分旋律知识,提高学生对乐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进行相应的发声基本训练,达到能有乐感地视唱的目的。相关论文还有武汉音乐学院李金华的《音程向位模块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王方明的《“相对固定”与“绝对固定”——论“音程”》,以及张继农的《论三声部开放排列和弦连接在和声听觉中作用》等。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也引起不少代表注意。除了前述结合实际作品进行训练的论题外,武汉音乐学院陈明的《节奏的定性记谱和定量记谱》、南京艺术学院滕缔弦的《视唱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应用》、武汉音乐学院李露、李金华《符号训练法在节奏教学中的运用》、广西艺术学院林作红《实用、开拓、创新——节奏训练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拓展》等论文,也都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随着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对视唱练耳师资数量与素质要求的进一步加大与加强,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视唱练耳方向本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各音乐学院的重视。本次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不少代表的论文也涉及到这一领域。上海音乐学院蒋维民教授的《〈视唱教程伴奏编配〉与〈练耳教材写作〉课程概要》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视唱练耳专业本科生在高年级开设的这两门必修课程的基本情况。武汉音乐学院梁红的《本科视唱练耳主科教学策划》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构架了主科教学计划方案。沈阳音乐学院颜锐的《关于视唱练耳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在强化专业课的同时扩充选修课而且要增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专业理论表述能力的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以期能够培养既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又符合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师所具备的教师资格标准的视唱练耳专门人才。
  与研讨会丰富深入的理论研究交相辉映,10月17日晚,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在编钟音乐厅为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奉献了“与音乐最亲密的接触——根据经典音乐名作改编的视唱练耳作品音乐会”。
  参与本场音乐会演出的各专业方向本科与附中学生达500多人次。音乐会演出的曲目,全部从前述《多声部视唱——根据经典名作改编》中选出。女声三声部视唱《C大调前奏曲》、无伴奏四声部视唱《圣母颂》、四声部视唱《安魂曲》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的精彩多声合唱,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压轴曲目是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钱仁平教授改编自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一百多人的多声部合唱将音乐会推向高潮,2007武汉全国视唱练耳教学研讨会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韩燕玲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梁红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历史进入了2009年、共和国六十华诞在即,她的忠诚的儿子、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先生向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厚礼,一份无限深情的“祖国之恋”——新的独唱专辑《祖国颂》。当我听到此音讯后,急不可耐地向老学兄秉义索取了该唱集,又如饥似渴地连续聆听了数遍。他那无限深情的歌唱,歌声中那饱满的热情,那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闪烁着“民族之魂”的声音,以及无形地溶解于这情意之中的娴熟的歌唱技巧无不深深地激
一    近年来,人类学家们对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范围和方法论定位有了新的拓展与认识,他们已不仅关注“异域文化”、“乡村文化”,同时把目光聚集在了“城市音乐文化”之中。随着城市人类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城市音乐人类学已成为音乐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音乐人类学家们开始借用城市人类学、音乐社会学及后现代理论,提出一系列研究模式及概念,力求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音乐人类学理
2006年12月21—23日,由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协办的“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庆祝会”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盛会。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0余篇。这些论文主要围绕着“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和“王耀华教授的学术、教育思想研究”三个议题展开了较为
时光进入了1936年的初冬,中华民族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已经度过了5年的艰苦岁月,民族生存危在旦夕。盘踞在我国张北、百灵庙一带的“伪蒙古军政府”助桀为虐,接受日本侵略者的大批军用物资支援和日本指挥官的扶持,伺机向绥远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及以西地区)扩张。  11月5日,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日本侵略者,在亲日的“伪蒙古军政府”所在地嘉卜寺(今化德)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决定集中主要兵力先进犯绥东
2010中国交响乐峰会在杭州举行    本刊讯 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杭州市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杭州爱乐乐团承办的“2010中国交响乐峰会”于3月22--24日在杭州举行。  作为每年一度的中国交响乐界最高规格会议,中国交响乐峰会自2008年起已分别在青岛和北京举办过两届。本次在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峰会,有来自全国近四十家交响乐团的负责人、港澳台地区的代表以及澳大利亚、韩国、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而今,30个春秋已然逝去,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中国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过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音乐教育,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中国社会音乐教育开展的主要途径    社会音乐教育形式多样,覆盖面极广,各种业余音乐培训、音
地球上不同的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于美,首先要拥有发现并热爱自身之美的眼睛,然后才能够学习、借鉴和圆融他人之长处,进而到相互欣赏、并由衷认可不同美的和谐共性,在此之上方可一起添姿于我们身处的这个多彩的世界、充分展现多元的文化,最终达到所有民族相互尊重、世界和谐的大同之美。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周公“制礼作乐”,在“以德配天”的观念下,乐舞向礼仪性质上扩展延伸,淡化其娱乐作用。因此历朝历代迄至今日,
2007年11月2日至4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发起,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研究》编辑部、《人民音乐》编辑部联合主办,郑州大学独家承办的“全国首届外国音乐理论经典论著翻译出版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西方音乐史、音乐文献翻译、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作曲理论领域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外国音乐名著翻译选题、音乐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的规范化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年8月2日是指挥家、教育家徐新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当晚,由中央芭蕾舞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主办,徐新的弟子、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李心草和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张艺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演奏的“纪念徐新老师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音乐会由李心草指挥的巴伯弦乐《柔板》开始,音乐倾诉并寄托着人们对于这位指挥家绵绵的思念之情;而后张艺指挥青年钢琴家谭晓棠演奏、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一、走下坡路的晚明社会政治、经济  (一)充满积弊的社会政治  朱载堉在嘉靖时代(1536—1566)生活了31年,这恰是明末政治积弊的开始。“大礼仪事件”①,嘉靖帝痴迷方术,导致南倭寇骚扰,北俺答为患。  隆庆时期②(1567—1572),张居正主政,情况有所好转,但“柄臣相轧”③之恶习依然存在,它像后遗症一样,一直延至万历。  万历统治明朝长达47年,时期废长立幼的“国本之争”;“东林党”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