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无语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ail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如花朵般只管开放,却永远无语。
  飞来峰石窟的雕像群,积孕了五代之后历代王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与杭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神秘,默默地掩隐在山水之间……
  (1)
  它的笑脸,从小便相识。
  一迈入杭州灵隐飞来峰前的小道,迎面,便见布袋弥勒石佛开心的笑脸。年复一年,我们相遇又相约,它一直、一直是这般快乐,静静地笑迎我的到来,默默地看着我一点点长大。我与他之间那种亲近和熟悉感,难以言语……童年那些最快乐的回忆,仿佛随时都会从弥勒佛和蔼的笑容里纷拥迎面而来。
  我们杭州一代代的小伢儿,都来摸过这位笑老头。在杭州人的家里,总能找到一张某年与布袋弥勒的合影照片。一双双小手和一阵阵欢声笑语,已将此处的石岩变成了玉石坡,光滑似银如冰。到冬天下雪的日子,会用绳子阻拦游人接近。
  关于布袋弥勒石佛有个传说:1000多年前的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有个长汀村。某年正月初一清晨,农妇张氏到江边取水,看到冬雾缈缈的河面上飘来一个木盆并听见婴儿的哭声。张家收留了这个孩子,取名“长汀子”。不知他姓什么,从何而来,又缘何到此大哭。长汀子成为一个永远的谜。顺水漂来的孩子少年时在本县岳林寺出家,取名“契比”,号“长汀子布袋僧”。
  小时候,我爬进过笑弥勒石佛的布袋,像希望从圣诞老人的口袋里得到礼物的孩子,想知道口袋里会变出什么新奇的礼物。当年聪明的石匠在弥勒佛的右手下,雕出一个圆圆的口袋模样。
  据说岳飞的儿子岳云曾感叹: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而今天已长大的我,真想告诉岳家小将和想从圣诞老人的口袋里得到礼物的孩子:世上没有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能够放下自己的“布袋”,世上应该也难有人能潇洒地放下,去任意地自在。
  当然,扛着袋子却能快乐大笑,才是真正的自在。
  (2)
  初春,又是一年的初春,沿着飞来峰前的冷泉溪蜿蜒水流,我独自一人伴溪随流而行。
  飞来峰山谷中,初聚嫩芽的绿树与朵朵绽放的红茶花,点缀着那尊尊玉色的石像。春天的阳光,年年与石佛们相约而来,顽皮地嬉戏在石佛的身边,似无语,非无语,在那绽放的阳光里,我分明听到它们阵阵笑声……
  或许这仅是元代的某个春日景象。
  为什么在元代短短十年间,飞来峰上留下了石像百尊之多?飞来峰全山近五百尊石像中,其中明确纪年的元代造像有近百尊。还有另一个疑问,飞来峰上,为什么唯有南宋时期没有发现一块石像题记,仅留下一龛具有南宋风格的布袋弥勒和众罗汉的大型群像?
  有两个名字浮出水面。一个是元代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一个是南宋宰相贾似道,他俩仿佛都是被杭州人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物。先说贾似道。雕凿布袋弥勒及众罗汉群像,需财力雄厚,有研究者认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大型的石像很可能由贾似道之类高官所造,而后世百姓无以解恨,便破坏了刻有姓氏官衔的造像题记。我觉得此说可以解释,为什么如此珍美的造像没有留名的悬疑。
  再说杨琏真伽。据说这个人在杭州元代初期历史上出现,做过坏事也做过好事。说他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也出卖给菩萨。他一边令人发指地掘墓毁尸,盗南宋皇陵;一边在飞来峰造自家的菩萨,引进西域文化和艺术。
  他当时带来了藏传佛教的梵式粉本,命令工匠们照本雕刻。那些粉本上画的佛母大都上身赤裸,细腰肥臀,体态窈窕,再加上一面四臂或三面八臂这些典型的密宗特点,带来了广漠西域的张扬、直爽和神秘。这些佛母造像在江南越地男人的手下,栩栩如生。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盘大定先生,曾来灵隐作了最早的考古调查,飞来峰石窟保存有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雕造精美的藏传佛教石刻艺术真迹。
  天竺、华夏的石雕艺术本万里相隔,经他之努力,以一佛之身相亲相融。杨琏真伽这个人,真的让杭州人世代不安,因为他敢把自己也并列在飞来峰石像之中。于是后世不断有人来找他,至今仍有好几个诛屠杨琏真伽石像的版本。明代文人张岱在《岣嵝山房小记》中说,他在飞来峰上“见一波斯胡坐龙象,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乃杨贼像也。怒而击之,投其首。”据记载,杭州知府陈仕贤1543年就已砸碎过杨氏石像。
  他的功应该抵于过吧。后人的发泄和怒气,他都能默默无语地忍受着,如是个活着的对象,世人谁敢这般任性。他能这般承受辱骂,也算是一种功德吧。
  在高念华先生主编的《飞来峰石像》图册中,第73龛是杨氏与两个徒弟的石像。此三人的头都是后补的,并且补过不止一次。
  它们可为怒击者作证,也可为宽容者注脚。
  毕竟,杨琏真伽和那些石头一样真实,在岁月中,最终消融并解构。
  能包容政治、历史、人心喜恶的只有文化。
  中国文人仿佛历来疾恶如仇,但这又如何?之后,历代权威者不是都有给自己塑像的传统吗?远比杨琏真伽有更甚者也。
  在顿悟中,永远无语吗?
  (3)
  我为故事而来,我的困难是这些故事却藏在石佛无语的微笑中。
  从小到大,从春到冬,我一次次来看它们。虽然是杭州人,而对灵隐飞来峰上石窟造像群的渊源,仍然感觉迷雾重重。
  这清冷幽静的飞来峰山谷,深藏着神人之间的故事,它们隐在那些卷云雕花的石龛、薄如蝉翼的石裙、饱满欲滴的莲花和石佛们默默的微笑中。这里石窟造像群的成像时间始于五代,经宋、元、明、清近千年内完成;雕凿在空间长约600米,宽约200米的山岩石壁之间。
  飞来峰高仅169米的山峰上,密集地留存着470余尊石像。
  
  
  飞来峰保存较好的石雕现在反而是山中静僻,鲜为人知之处。特别喜欢眼前这一座元代的水月观音坐像,她双腿随意盘翘,手势优雅,身形略略弯曲,婀娜得自然,飞来峰石佛中少见如此妩媚的造像,她的座下还有一朵姣好的荷花。那不知名的石匠,不止技法圆熟,把手里的活干到完美的程度,且心怀浪漫。
  是什么样的手雕刻了它们?
  没有回答。
  时间与空间,都在千年中沉寂。石佛像们只能在梦中,思念飞来峰那绝壁上一凿一凿清脆的回响声吗?那充满光芒的双手——为她们穿上美丽衣裳,为她们折好每一道衣缝,饰好每一枝清静圆满的莲花。
  那撞击的声音曾经叮当不绝于耳,却已是山谷中神人之间的绝唱——再难相约。所有那些伟大的石窟和石像,都是无名石匠留下的。
  是他们创造了历史。
  而500年间的无名石匠们,能告诉我们这些石佛的故事吗?
  到这里来过的人,无不带着自身的问题。追寻历史的人则聚焦在石像本身。每个朝代、每尊石像都已被研究、破解、考据,给它们一一确定了身份,并且还寻找造像的施主,在遗存的石刻题记中发现蛛丝马迹——青林洞内侧悬崖上,第10龛“西方三圣”坐像旁边的题记中,可辨别出资镌造人的名字及年代:“常山清信弟子滕绍宗、左绍宗……广顺元年,岁次四月三日镌记”。这是飞来峰最早的有题记可证明的石像雕塑日月,属于古代吴越国时期。
  但从来没有人研究那些雕刻者。这些无名石匠,全部湮没在石壁更深处。是菩萨的面孔,石像的身后,收藏了石匠们的灵魂吗?他们还在那儿?
  青葱的山脉,寂静无应语……
  他们没有离去,从未走远,这些造像艺术创作者的身影,就在飞来峰石壁之上腾跃或如禅定般终日凿雕,他们紧握刻刀的右手背上落满石灰粉,遮盖了鲜活跳动的筋脉。在飞来峰的青林洞口,悬崖石壁上有些小方洞,三三两两上下错落。这些小洞是石工当年在峭壁上凿出的脚手架插孔。
  在玉乳洞口,终于出现一位清代石匠刻工的名字,只是一块小小的石壁题记,上写:礼部右侍郎儀微阮元常来游此。吴厚生刻。
  西湖中的阮公墩就是这位阮元建造的,他和白居易、苏东坡一样,都是杭州的名吏,为杭州的文化事业做过巨大贡献。这位吴姓师傅应该也是名匠的后代吧。
  历史,不仅如花朵般开放,也默默地记下了他们。
  (4)
  看到一张清代《浙江省城全图》,画着当时的杭州石匠弄,东出林司后、南出玉米巷、北为同安里、西为东桥河下。现在这区域已是杭州市的中心区。
  在吴越文化中,从来就有一支“世袭”而隐秘的石工队伍。他们雕刻自然之石,然后与碎石一起归于自然。眼前,这座飞来峰低矮、亲近,石灰质山岩尤其容易雕凿。因而从一开始,这里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信仰寄托与表达之地。《淳祐志》中说,南宋时,石匠弄和东桥河一带是“后军寨西门”,驻扎着岳飞的部队,年轻力壮的石匠都参加了岳家军。
  我寻找他们的后代——石匠的后世传人,杭州曾是手艺人的城,皮匠、木匠、铁匠、金匠、铜匠、砖瓦匠。你看,这些匠人都雕琢着天然之物,却唯独石匠,与自然最亲近的一行,成了最被遗忘的一行。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失落角,就像前面说的布袋弥勒石佛,在那个石袋子里,你寻找什么都能找得到。我居然在城中找到了那条“石匠弄”,那个石袋仿佛正在展开,引着我一步步进入石匠们隐秘的往事。
  传说中,杭州石匠弄是一个小村子,村里有个小伙叫石娃,以凿石雕像为生。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叫花妹,绣莲花能闻到荷香。石娃和花妹相爱,村人帮助他俩中秋夜成了亲。为感谢乡亲,石娃在山上凿来石块,铺出一条五六百米长的石板路,这条石路就叫做“石匠弄”。而今天在玉乳洞看到留印的那位清代吴姓师傅,或许,就是传说中石娃的后代?
  石匠弄现在是新华路林司后的一条极普通的小巷,跟它相连的巷儿名字也很配,叫池塘巷、柳营巷。三五位老婆婆坐在小竹椅上,聚在巷弄口荫凉处,扯古聊今。
  一阵风,穿过春日新绽绿芽的柳树梢,摇曳中,那巷、那石路、那小竹椅上的她们,仿佛是千年前就坐在塘边柳下的婆婆们……
  杭州,这个城最灵异的就是,你在最喧哗的街道上,比如在武林门广场、在柳营巷口;或者你会在西湖边的绿山人海中,突然就与它相遇:
  ——一个时空的故事,永远静谧、深邃、无语。
其他文献
山东青州博物馆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古青州城西北角,具有悠久的历史。远看博物馆,主体为一仿古建筑群。分单檐式、重檐式、歇山式,四围合抱,回廊相连;厅廊以金色、绿色琉璃瓦覆顶,檐牙高挑,金碧辉煌,烘托出浓郁的传统色彩和历史氛围!馆藏文物近四万余件,三级以上文物近2000余件,另外,龙兴寺佛教造像400余件尚未定级。  龙兴寺佛教造像分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泥塑七种质地,包括佛、菩萨、力士、供
期刊
广西桂林拥有唐宋至明清的古代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这些石窟造像分布在叠彩山、西山、伏波山等处。我们一行人前去桂林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这里的石窟造像艺术。  第一天,我随考察团前往叠彩山。叠彩山旧名桂山,在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的漓江西岸。中午时分,我们到达了山腰的风洞。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由于所处地势高,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小,风不断补充,因此一年四季
期刊
阴雨连绵的夏日,撑着油纸伞独自行走在栖霞山的石砌山路上,在风雨中聆听历史掩埋不住的那份沧桑,于枝繁叶茂中寻觅裸露在时间之外的那份神迹,只可叹 “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教盛世早已不在,“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份苍茫又归何处?一千年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站在山脚下,仰视那神秘而雄伟的大山,人之个体显得是如此的渺小,而当面对栖霞寺内的佛像时,你才发现,大山同样渺如烟丝小如蚍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期刊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它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群,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主岩和翠微岩四处,其中,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1尊,背面保存有罗汉像6尊,龙虎岩保存有罗汉像3尊,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与其相
期刊
(1)  今天,老天爷特别关照我们,竟将下了一个多月的雨帘,爽爽快快地收起,放太阳出门。  惊蛰以来的杭城,春雨连连催青草,半城湖水汇溪流,这3 0多天太阳也和人一样,想透口气露个脸面都难。  清晨,被春雨下死劲滋润后的山野,在阳光中快乐地像一群舞蹈的风,成片成片的新绿在光中闪烁着腰肢,连我们铁铸的汽车都被吹得轻飞起来。朝阳一步步地把醉犹未醒的杭城,推给背后的西湖,送着我们直上南高峰,直向烟霞洞的
期刊
此为宁夏须弥山5号窟是一尊2 0米高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它的一只眼窝就有一人多长,是国内最大石窟造像之一。  入须弥  沿着几乎干涸的海原县寺口子水库转了大半圈,终于走到水库坝口,公路就像是瀑布水头,一头栽入红色的峡谷中。原来还是苍茫大地偶有树木村庄的景色,一下被神斧劈砍出来两道绝壁,将天空挤压成一条狭窄弯曲的细缝,山崖从浅黄过渡到深黄色,再渐渐凝重成深红色。  从敞开的车窗里能听到有流水淌过的声音
期刊
中国中原地区的石窟造像艺术,从晚唐开始就走向了衰落,而飞来峰的五代、宋、元石刻造像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五代时期的造像,坐在高束腰仰莲须弥座上,身后饰有火焰纹的背光,带有晚唐的造像风格。到了宋朝时期,造像的艺术风格比较古朴。元代的佛像造像艺术达到了顶峰时期,造像高耸螺髻,上呈尖状,斜披衬衣,袒露右胸和手臂。菩萨则佩戴宝冠、薄纱或者裸露上身,面容清秀,身材窈窕,在继承唐宋传统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又融合了
期刊
(1)  艺术·美景·浪漫——这就是烟霞洞。  这里,除了禅坐洞中吴越时期及宋元时期佛教造像艺术;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的自然美景。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胡适一段“犹如神仙生活”般风花雪月的故事。我喜欢他当时在这里写的那首诗“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踏月归来……”  烟霞洞边的清修寺,胡适在1923年6月从上海来到杭州,曾密会尚在杭女师读书的“表妹”曹佩声。他来到这里租到了大殿东边的
期刊
调整继续进行,国内国际反差大  2012年已走到了尽头,持续近三个月的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也即将收官。由于经济运行水平下行,国内艺术市场正处于回调期。艺术品拍卖市场继续大幅缩水,甚至许多人认为明年春拍将继续遭遇寒流。  从已拍卖的总成交额来看,几大拍卖公司在秋拍继续减量,相比春拍,缩水近3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50%。在今年秋拍之后,价格超过亿元的拍品仅有1件,而春拍的过亿元拍品共有6件,包括书画两件
期刊
古迹散步  东南沿海各省的石窟,以浙江最多。在杭州附近就有飞来峰、烟霞洞、石屋洞、八卦田、慈云岭等石窟造像,除此以外,还有绍兴的柯岩大佛和新昌大佛寺造像等。  杭州飞来峰:位于西湖景区灵隐寺。乘坐杭州市内K7、游1线/Y1(外环单线)、游2线/Y2(内环单线)、K807、K837等线路的公交车便可到达西湖西北面的灵隐寺,飞来峰就在灵隐寺前。  杭州烟霞洞:西湖周边最古老的洞府之一,杭州市内乘坐游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