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近年来体育成为中考科目,体育自然而然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和重视。有效开展体育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学生体质,就需要我们结合学生实际,探索体育课堂效率。小组合作作为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模式,对于体育课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际,本文对有效小组合作创建进行论述。
创建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体育与其它学科在创建方式上有一定差异,在体育学科构建小组要考虑三个要素:运动能力差异、性别差异和技能水平差异。根据以上差异,以及不同时期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落实初中体育课程的小组构建。小组创建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阶段是初级阶段,利用民主与友伴的结合,可以为小组合作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通常用于一个班集体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比如说初一入学,或者中途拆解合并的班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对于任课教师来讲是未知的,如果只根据表面的判断,利用运动能力的差距来进行分组的话,容易造成小组之间实力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对后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评价带来极大的障碍,比如实力强的组会一直得到奖励加分,而实力弱的组可能会对此失去兴趣,最终导致整个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崩盘。
因此初创阶段的小组创建,通常采用的是民主选拔和友伴分组相结合的形式,程序如下。
第一步,小组合作教学宣讲。对从来没有接触过体育课小组合作教学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必要对这种形式的价值、操作过程、评价方法、及组干职责对学生做出介绍,使学生对这种新的形式充满期待,这项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可以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第二步,选拔小组长。小组长的人数主要根据各个班级的规模,如果以当前中山市公办初中的班级规模(每班约50人)来确定的话,体育课一般会分为八个组,平均每6~7个人为一个小组,所以一个班会有八个小组长,但一个班中通常有一半是女生(以中山一中为例),所以这八个小组长中应该有四个女生。采用自荐和民主推荐的形式,确定男女生的组长人选,实施中先进行自我推荐,让希望成为小组长的学生将姓名写在黑板上,再通过民主推荐的形式,号召全班男女生分别从自荐的名单中任意推荐四个可以胜任为组长的人选,推荐完成以后,现场分别对男女生的选票进行统计,男女生各自选取票数的前八名作为组长的候选人,然后所有的候选人需要进行竞选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如果我成为了组长以后,我会怎么做?”全班学生再根据候选人的演讲情况进行投票,根据票数决定最终的男女生小组长人选。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些小组长大部分都是班级的学生干部。
第三步,确定组员。小组成员的组成通常采用双选制,首先由老师根据班级规模确定各个小组的人数,然后除组长以外的所有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到哪个小组,不过男女生要分開,组员选择加入,同时在组长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加入到某个小组当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友伴结合。要注意,每个班在以这种方式构建合作小组的过程中,总会留下1~2个“没人要”的组员,这类组员有这样几个特征——行为习惯较差、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等,那么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和相应的小组长进行协调,保证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小组的归属,体育课中的德育工作通常就体现在这些细节当中。
第四步,确定小组骨干。每个小组除了小组长以外,还需要一个教练和一个纪律委员,这些岗位都是根据小组合作教学开展的需要进行设置的,其中,组长负责小组的考勤及学习管理,教练负责小组成员的技术动作学习,纪律委员负责本小组的纪律监督,小组骨干由小组成员和组长共同决定,可以采用小组内部讨论的形式完成,最后交由体育老师登记。
经过以上几步,初创阶段的合作小组就构建完成了,这种方式是以政治选举为模板简化出来的,通常在新班级成立之初,正式体育课开展之前的引导课上实施完成,大部分学生在之前的体育课上可能都没有接触过这种方式,他们对此是非常感兴趣的,课堂也比较活跃。小组合作注重的是合作与探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要将构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动权的问题是小组合作的灵魂,老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放手的前提是在课前为课的实施准备大量的素材,例如老师想教授一节小组轮换练习的体育课,那么在课上展示出来的是几个小组的学生在不同场地进行动作的轮换练习,但是老师在课前需要为这几个小组各自准备场地,准备不同的器材,设计的难度是传统教学内容的好多倍,往往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准备工作上,这与中国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模式有理念上的差异,很多在中国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对这种方式有很多不适应,另外,背景文献中,国外小组合作的班级规模,大多在20~30人之间,小组的数量比较少,这对老师前期的工作和课堂的把控来讲是有优势的,人数太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降低教学目标,目标过低与总的教学进度又存在必然的矛盾,特别是语数外学科,所以在真实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开学阶段的小组合作开展都富有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多,课堂又不由自主的打回了原形。这些问题在体育课中是遇不到的,体育课不需要遵照教材,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就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不存在任务的积累,而且考试简单,要考什么两年前就知道了,体育中考的难度,按照现在的教育水平,如果学生主观上不排斥,有两个月的强化时间,足够拿满分了,可见体育是开展小组合作最具有优势的学科,这也是体育课小组合作能够成功的本质。
无论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如果单从教会学生掌握一项技术而言,两种方式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还要通过体育教学获得人的综合发展,从这个发展维度上看,小组合作的发展理念要领先于传统教法,更适合当前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所提出的学科成长要求,小组合作更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创建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体育与其它学科在创建方式上有一定差异,在体育学科构建小组要考虑三个要素:运动能力差异、性别差异和技能水平差异。根据以上差异,以及不同时期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落实初中体育课程的小组构建。小组创建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阶段是初级阶段,利用民主与友伴的结合,可以为小组合作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通常用于一个班集体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比如说初一入学,或者中途拆解合并的班级,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对于任课教师来讲是未知的,如果只根据表面的判断,利用运动能力的差距来进行分组的话,容易造成小组之间实力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对后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评价带来极大的障碍,比如实力强的组会一直得到奖励加分,而实力弱的组可能会对此失去兴趣,最终导致整个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崩盘。
因此初创阶段的小组创建,通常采用的是民主选拔和友伴分组相结合的形式,程序如下。
第一步,小组合作教学宣讲。对从来没有接触过体育课小组合作教学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必要对这种形式的价值、操作过程、评价方法、及组干职责对学生做出介绍,使学生对这种新的形式充满期待,这项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可以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第二步,选拔小组长。小组长的人数主要根据各个班级的规模,如果以当前中山市公办初中的班级规模(每班约50人)来确定的话,体育课一般会分为八个组,平均每6~7个人为一个小组,所以一个班会有八个小组长,但一个班中通常有一半是女生(以中山一中为例),所以这八个小组长中应该有四个女生。采用自荐和民主推荐的形式,确定男女生的组长人选,实施中先进行自我推荐,让希望成为小组长的学生将姓名写在黑板上,再通过民主推荐的形式,号召全班男女生分别从自荐的名单中任意推荐四个可以胜任为组长的人选,推荐完成以后,现场分别对男女生的选票进行统计,男女生各自选取票数的前八名作为组长的候选人,然后所有的候选人需要进行竞选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如果我成为了组长以后,我会怎么做?”全班学生再根据候选人的演讲情况进行投票,根据票数决定最终的男女生小组长人选。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些小组长大部分都是班级的学生干部。
第三步,确定组员。小组成员的组成通常采用双选制,首先由老师根据班级规模确定各个小组的人数,然后除组长以外的所有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到哪个小组,不过男女生要分開,组员选择加入,同时在组长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加入到某个小组当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友伴结合。要注意,每个班在以这种方式构建合作小组的过程中,总会留下1~2个“没人要”的组员,这类组员有这样几个特征——行为习惯较差、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等,那么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和相应的小组长进行协调,保证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小组的归属,体育课中的德育工作通常就体现在这些细节当中。
第四步,确定小组骨干。每个小组除了小组长以外,还需要一个教练和一个纪律委员,这些岗位都是根据小组合作教学开展的需要进行设置的,其中,组长负责小组的考勤及学习管理,教练负责小组成员的技术动作学习,纪律委员负责本小组的纪律监督,小组骨干由小组成员和组长共同决定,可以采用小组内部讨论的形式完成,最后交由体育老师登记。
经过以上几步,初创阶段的合作小组就构建完成了,这种方式是以政治选举为模板简化出来的,通常在新班级成立之初,正式体育课开展之前的引导课上实施完成,大部分学生在之前的体育课上可能都没有接触过这种方式,他们对此是非常感兴趣的,课堂也比较活跃。小组合作注重的是合作与探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要将构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动权的问题是小组合作的灵魂,老师要敢于放手,敢于放手的前提是在课前为课的实施准备大量的素材,例如老师想教授一节小组轮换练习的体育课,那么在课上展示出来的是几个小组的学生在不同场地进行动作的轮换练习,但是老师在课前需要为这几个小组各自准备场地,准备不同的器材,设计的难度是传统教学内容的好多倍,往往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准备工作上,这与中国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模式有理念上的差异,很多在中国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师对这种方式有很多不适应,另外,背景文献中,国外小组合作的班级规模,大多在20~30人之间,小组的数量比较少,这对老师前期的工作和课堂的把控来讲是有优势的,人数太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降低教学目标,目标过低与总的教学进度又存在必然的矛盾,特别是语数外学科,所以在真实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开学阶段的小组合作开展都富有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多,课堂又不由自主的打回了原形。这些问题在体育课中是遇不到的,体育课不需要遵照教材,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就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不存在任务的积累,而且考试简单,要考什么两年前就知道了,体育中考的难度,按照现在的教育水平,如果学生主观上不排斥,有两个月的强化时间,足够拿满分了,可见体育是开展小组合作最具有优势的学科,这也是体育课小组合作能够成功的本质。
无论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如果单从教会学生掌握一项技术而言,两种方式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还要通过体育教学获得人的综合发展,从这个发展维度上看,小组合作的发展理念要领先于传统教法,更适合当前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所提出的学科成长要求,小组合作更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