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收集自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血清肌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入院24 h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基线资料,并按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增高将患者分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和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在发病后180 d时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和病死率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4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123例、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372例,预后不良组200例、预后良好组295例。与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相比,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预后不良比例高(34.41% vs. 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更高[3.00(0.95)g/L vs. 3.35(1.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mRS评分存在相关性(r=0.219 ,P=0.02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OR=1.772 ,95% CI= 1.1003~3.130,P=0.049)。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与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相比,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生存率更低(91.40% vs. 7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发病24 h内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80 d时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发病24 h内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80 d内生存率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汉族人群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C242T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联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基因测序技术、分光光度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上海松江地区汉族人群中207例高脂血症患者(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松江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非心脑血管病的高脂血症
目的制备携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并在活体颅脑损伤大鼠脑内表达,观察PBCA纳米粒是否具有提高BDNF基因转染率的能力。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纳米粒,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BDNF,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利用PBCA纳米粒进行包裹。选用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PBCA组、PEG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患者26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将病变分为简单型(Ⅰ型)、复杂型(Ⅱ型),评估手术路径并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腔内介入治疗策略。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腔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球囊辅助
目的观察Notch1通路活化对胶质瘤干细胞(GS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将U87胶质瘤细胞置于干细胞培养基中悬浮培养,使用免疫磁珠法分选获得CD133阳性的胶质瘤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133及巢蛋白鉴定GSCs。将携带Notch1抑制物核苷酸序列(shRNA-Notch1)、阴性对照核苷酸序列(shRNA-NC)的重组慢病毒转染至体外培养的U87来源的GSCs中,分别作
目的总结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中路径建立的重要意义及合适方法。方法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使用覆膜支架封堵治疗颈动脉病变患者10例,其中动脉瘤8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1例,复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对颈动脉血管路径平直的5例病变,采用常规的6F Envoy导引导管建立路径,或直接使用动脉鞘作为导引导管;对血管路径迂曲的4例病变,采用Neuron070导引导管和70
目的利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正常三叉神经根进行监测,研究其感觉和运动纤维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患者20例患者进行研究。术中首先将三叉神经根分为8个区域,Ⅰ为外侧区,Ⅱ为外上区,Ⅲ为中上区,Ⅳ为内上区,Ⅴ为内侧区,Ⅵ为内下区,Ⅶ为中下区,Ⅷ为外下区,然后采用直径1 mm的双极刺激器,分别予0.2 mA的电刺激,在眶上孔(V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安全性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行立体定向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的14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脑葡萄糖代谢(PET/CT)、症状相关量表及部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DTT示内囊前肢联系前额叶与纹状体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