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b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局部合并严重狭窄患者26例,根据动脉瘤形态将病变分为简单型(Ⅰ型)、复杂型(Ⅱ型),评估手术路径并分为a亚型和b亚型,依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腔内介入治疗策略。

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腔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14例。其中Ⅰa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4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Ⅰb型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结果2例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不完全栓塞2例;Ⅱa型9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7例,结果完全栓塞3例,几乎完全栓塞3例,不完全栓塞3例;Ⅱb型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球囊辅助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结果完全栓塞1例,几乎完全栓塞1例,不完全栓塞5例。发生并发症3例:1例球囊辅助过程中出血死亡,与选用顺应性球囊有关;1例辅助支架在狭窄处展开欠充分,急性血栓形成;1例单纯填塞过程中微量出血合并迟发型血管痉挛,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失体征。患者平均随访(26±11)月,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有20例,3分4例,6分2例。

结论

介入治疗动脉瘤局部合并狭窄难度较大,尤其是复杂型动脉瘤,术前合理的分型可为腔内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对良性成人家族性肌阵挛性癫痫(BAFME)一家系进行8q23.3-24.1和10p15基因位点连锁分析。方法获得受试者同意后,采集临床拟诊为BAFME家系患者(7例)及家系对照者(13例)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标记物连锁分析对8q23.3-24.1和10p15 2个基因位点进行初步筛查。结果根据已报道的8q23.3-24.1和10p15染色体位点,
目的归纳总结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热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经肌肉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确诊的15例MELA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肌肉病理特点和基因检测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发病年龄3~38岁,平均(15.0±9.1)岁;以癫痫为首发症状6例
恶性胶质瘤是临床最具挑战性的成人原发性脑肿瘤,预后很差。而脑内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增加了其侵袭性生长的能力,从而成为恶性胶质瘤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通路和恶性脑胶质瘤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如何通过抑制STAT3信号转导通路来有效地抑制恶性胶质瘤的增殖。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血清中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对NMO的临床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意义重大。本文围绕抗AQP4抗体在NMO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目的总结高压氧综合治疗对危重症患者的疗效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高压氧科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进行高压氧综合治疗的146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高压氧疗效与不同疾病、高压氧介入时间的关系,同时总结安全有效地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方法和措施。结果本组危重症患者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的有效率为73.97%,治愈率为32.19%。治愈的患者介入时间在30 d以内(占73.34%)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基因转染的人脐血干细胞(hUCBCs)复合壳聚糖支架(CNTF-hUCBCs复合壳聚糖支架)移植对颅内段视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8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损伤组、视神经损伤溶剂对照组、hUCBCs移植组、CNTF-hUCBCs复合壳聚糖支架移植组,每组各16只。后4组模拟额下显微外科入路建立颅内段视神经损伤模型,后3组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作为一种独立的脑血管病变在临床并不少见,后循环脑梗死是VB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关于VBD相关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机制目前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本文就近年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汉族人群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C242T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联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基因测序技术、分光光度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上海松江地区汉族人群中207例高脂血症患者(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松江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非心脑血管病的高脂血症
目的制备携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粒并在活体颅脑损伤大鼠脑内表达,观察PBCA纳米粒是否具有提高BDNF基因转染率的能力。方法选用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纳米粒,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BDNF,经过酶切鉴定及测序后利用PBCA纳米粒进行包裹。选用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PBCA组、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