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品读学生,除了要读懂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外,还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的教育环境。走近学生,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后续问题 教学效益 精心设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恰当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呢?我结合教学实践,归纳出了以下几个做法。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理解断层”
  
  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失调会激发学生坚持去探究。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理解断层”,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圆的认识”时,课前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有一个宝物藏在距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请大家猜猜,宝物可能在哪里?”学生听到这个有趣的问题,都跃跃欲试。我用点表示出小明左脚所在的位置,用铅笔长度代表3米的距离,让学生上黑板摆放“宝物”(吸铁石),同时一直在追问:“宝物还可能在哪里?宝物放的位置可以有多少个?放宝物的位置所形成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随着摆的“宝物”逐渐增多,学生渐渐明朗:原来宝物所在位置的轨迹构成了一个圆。课上,当学生很容易就得到“半径有无数条”的结论后,我又追问:“为什么半径有无数条?”引导学生从“画圆时圆规两脚距离不变”来说明问题。在研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时,我也一直在设计认知冲突:“如果我们不量也不画,怎样证明半径(直径)长度都相等?如果不用折的方法,怎样找出圆纸片的圆心和半径?”在课的结尾,我对学生说:“马上要下课了,但我们对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课后请大家继续去思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操场上,没有大圆规,该怎样画圆?宝物还可能在哪里?……”课已结束,但研究并没有停止。
  认知冲突,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引领学生接受新的思维挑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认知起点”
  
  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包括教学前),教师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品读学情,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当然,教师品读学生,除了要读懂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外,还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的教育环境。走近学生,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细致捕捉“真实观点”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利于学生思考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交流,真实地展现思维历程。同时,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各类观点,时时准备着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各种观点,对课堂学习进行有效调控。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时,为了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我和学生都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型。在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后,我让学生猜测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二者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猜测:这二者体积可能是2倍关系,也可能是3倍关系。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学生立刻积极地投入了到了实验中去,大多数学生都准备了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型,他们把米装在圆锥里,然后倒入同底等高的圆柱里,不一会儿,就有人叫了起来:“我倒了三次,这个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耶!”这时,我听到小刘同学在一边轻轻地说:“我只倒了两次!”我有些惊讶,轻声问他:“怎么会这样呢?”他腼腆地笑了,并不说话。我仔细地观察了他的圆柱和圆锥模型,发现他的圆柱和圆锥模型等高但不等底。我继续巡视着,突然听到小夏叫道:“我只倒了一次!”他举起了自己随意制作的圆柱和圆锥,我发现他准备的圆柱和圆锥既不等底又不等高。在汇报时,大多数学生都得出了我预期的结论。我故意设疑:“小刘同学做实验时,只倒两次,圆柱就装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举起了小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马上发现:“他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但不等底。”我又问道:“小夏同学做实验时,只倒了一次,圆柱就装满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举起了小夏的圆柱和圆锥,再次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说:“他的圆柱和圆锥既不等高又不等底。”我顺势说道:“看来,当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时,情况会变得复杂,也更不确定。那我们能不能说,圆柱体积就是圆锥体积的3倍呢?”学生马上反驳道:“不能!应该说,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教学这个内容,如果仅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明显有暗示成分,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极其不利,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及时捕捉到了两位学生的不同观点,对比之下,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3倍。
  课堂中的一切都是瞬息可变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真实观点,才能根据这些观点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师要适时补充“后续问题”
  
  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补充“后续问题”,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在教学中,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无法领悟,教师就应提一些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积极而主动地课前预设,只有做到“胸有成竹”,临场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细致捕捉学生的真实观点,精心设计认知冲突,适时补充后续问题,引导学生走上积极的探究之路,课堂教学就会因此显得灵动而高效。因此,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来引导学生学习。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摘取的“金苹果”,而作为语言实践活动的作文教学更是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如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习作,用手中的笔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从生活入手,缘情而发,积极营造充满情绪的习作氛围不失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好办法。  一、在生活中体验真情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
摘 要: 要想学好数学,除了方法要牢记以外,还要进行灵活的变换与应用,这样才可以化解疑难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学习方法的本质,就是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主要介绍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学习效率 解题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无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
法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翻译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与传统的翻译人才有所不同的是,法律翻译人才需要同时具备语言、法律、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够胜任法律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按照“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流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缺失。长此以往,学生会只关注写的环节,一写完,作文任务就完成了。如此“粗枝大叶”的文章,很难实现在写作训练中提高作文能力的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引领学生亲历加工美、创造美的快乐写作之
摘 要: 职业高中的会考是关系到职高学生能否顺利拿到高中毕业证书的关键性的考试,安排在高二下学期期末的数学会考是其中之一。凡接触过职业高中的人都知道职高生的数学底子普遍较薄,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认真主动地复习,并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顺利通过会考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职高 数学会考会考复习    职业高中的会考是关
In this paper,the capacity maximization and the spectrum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 Pico cells in broadband heterogeneous netwo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畏惧程度要远远高于文学常识及基础知识的学习,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块“鸡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有些六年级语文教师为了应试目标,采取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方法,将作文学习内容分为几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安排几篇范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结果学生在考试中作文写得还不错,实际上作文水平实在有限。另一方面是初中语
教学反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维纳曾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通过教学反馈可以了解
摘 要: 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教材,实质上是在改造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对泉及文本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方式上好每节课。  关键词: 新形势小学数学 课程理念 合作交流 评价方式实践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
摘 要: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旨在促使不同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能有最大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培养方法 创新意识    一、创新的必要性    新的世纪,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名教师应该在用实、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即要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人说:“教学倘是真正创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