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回乡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jjjxxx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等到春节放假,我从深圳乘车返回千里之遥的家乡。上车后也睡不着,多半将视线交给了窗外。车过桂林市区的时候,天已放亮。窗外浮动着薄薄的雾气,远处的街道看不真切,如同一幅水墨画呈现在微光里。
  朦朦胧胧的,也许冬春两季才会有这样的清晨。
  那年夏末秋初的时候,曾在这座城里跟车送过水泥。常跟现在这般,透过车窗打量这座城市。有时清晨赶去送货,远处的车流已是清晰可见。在那短短的五十来天的时间里,去过或远或近许多个工地。道路旁怪石嶙峋的山峰、街边横斜的古树,还有漓江边那沁凉的清风……这些都还记得。不管此刻于何处下车,自认为是不会迷路的。
  若是外地的同事要我介绍这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时,常常默然了。并不是没有兴致,而是不知从何说起。倒是一起走在去饭堂的路上,会不经意间说起这座城市的米粉来。
  那段送水泥的日子,每天至少有两顿是吃米粉的。最初只图方便,卸完货看见附近有米粉店,便直接过去了。慢慢路线有了规律,由散乱状态汇集成几个点,对应的那几家店宁愿绕行几分钟也要去的。
  如同这座城市诸多的景点一样,每家店的风味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喜好全在个人。每天早晨,几乎每家店都会排起队来。三五个人的队列是小场面,高峰时间段常常排至店外的大路上。街坊四邻拖家带口而来,好似赶赴一场宴会。捂了一夜的见闻,衍生出许多感慨,米粉店便是最初的交流平台。也许吃完粉后还要赶去上班,或是去菜市场,往往要携带着那些感慨上路的。在路上同行的这段时间里,谈起的却是今早在米粉店的见闻。
  大概因此,这座城里米粉店的数量明显多过快餐店,已然成了这座城市独具的一道风景。因为在别处的城市是没有的,至少在深圳不曾见到。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有位经常在米粉店见到的老者说,这座城市的早晨,是从穿过街巷的马路,走向那家心仪的米粉店时开始的。
  晨光熹微,鸟语花香,走在路上的那段时间,是每天最期待的时光。
  若是去晚了些,店里就没座位了。排过长长的队后,只能站着吃,可能不容易让人理解,但却没人计较。店外有树,或站或坐,都是一幅安然自得的模样。也许,把米粉端上手中的那一刻,就已经进入超然物外的状态了。生菜粉、马肉粉、卤菜粉,各具风味,不过最钟意的还是牛腩粉。吃完粉,汤也不会落下,因为汤才是这碗粉的精华所在,也是慢慢品评的兴味所在。倘若是常来的熟客,必是将汤碗托在手中,小口小口细细啜饮。这个过程,是比吃粉的时间略长的,直到额上冒了细汗,方才悠然而去。
  也许正是因为这方土地的人们那独特的味觉需求,才促成了卤锅料古老的配方得以传承下来。漓江水的鲜汤,老坛卤水的香汁,两者曼妙共谱,才会有这么出彩的表现吧!这些年里,有在别处吃过所谓的桂林米粉,大骨熬制的浓汤加上丰富的配菜,看上去是非常不错的,却总是觉得缺少了些层次感,也许味觉永远是怀乡的。
  不过,关于那几家米粉店的位置,始于五年前的记忆。这一路过来,街景已有些陌生,或许那几家店早就搬走了吧?
  总算还看到了一家。如一位老友,静静地等候在清晨的大道边。店里已经营业了,招牌没有变,店门前的香樟树也还在。那位正忙碌的店主,与我同姓,每见面时,总招呼一句:
  “小老弟来了!”
  那时的我常是一幅灰头土脸的样子,即便如此,他也从来没有看轻我。
  真想找个时间,再去店里坐坐。
  二
  这是我外出打工后第一次回来。不知道车辆会不会经过虞山桥?
  在这座城市的日子里,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去桥下游泳。仰面躺在浅水中,流动的河水会给全身以抚慰,让我忘记肩膀和手指被水泥包装袋磨破皮的疼痛。中午时分少有人来到河滩,也不怕别人见了笑话。
  到了晚上,虞山桥就是另一幅光景了。桥两边的人行道上,从西往东,早摆满了各式摊位,生活中的诸多细小物品,样样俱全。灯光璀璨,客流如云,比十里八乡的集市还热闹。逛了一趟虞山桥回来,基本上不用去别处购物了。
  若是沿着桥头的台阶往下行至河滩,以桥底为中间线,前后两端将近一公里都是清一色的卡拉OK摊。也不贵,每桌收费十元,外送一碟花生、一碟瓜子。点歌每首一元。就算唱至深夜,也花不了多少钱。这样的地方,最适合广交四方好友。
  旧日的那几位朋友,都是在这里认识的,自我离开后,就没有再联系过了。那首曾经多次唱过的歌,不知他们还会不会唱起?
  如果这五年里一直坚持下去,也许会比现在过得好一些。辛苦一天,会有一个好梦;勤劳一年,此刻的年关带上一年的收入,带上购置的年货,便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了。
  若是如此,现在的我应该是非常潇洒的。
  离开水泥销售店不久,远去深圳打工。最初进了一家灯饰厂,浑浑噩噩过了两年。到了第三年,因为轻信了一位曾經的同事,而走上了传销之路。在那不堪回首的十来个月中,不但赔上了前两年的积蓄,还向朋友借了一笔钱。当有一天醒悟过来,决定要脱离苦海时,才发现早已身无分文。
  那一刻,走在那条叫不上名的街道上,充满悔恨的泪水无声滑落。那个无眠的晚上,是我最想回到家乡的时刻,想到家乡的亲人,想到旧日的朋友,才觉得自己并非一无所有。
  那首歌一直储存在手机里,曲调慷慨激昂,却有着淡淡的忧伤。
  然而,大巴穿过北极广场后,直接驶向了灵川方向,转向虞山桥的路口,便远远落在了后面。
  三
  逃离那座被骗去的城市,没有返回家乡,而是再次去了深圳。借钱给我的那些朋友都在那座城市,我不能成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此刻想来,加入传销是一件完全错误的事情,随后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才还清所有借款。如同走错了路,兜了一个大圈后回到了原点。相比之下,已经与同龄人落后了一大截,所以更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大巴过了灵川县城之后,路上的车辆稀少起来,车速得以提升。远处,山势开始逐渐高耸,正是太阳将要升起的地方。也许越过前面的那片树林,就能看见那道绵延数里的山脉了。山脉后面,是一轮已升至群山之顶的红日。   我的村庄,就在那群山之间。
  生活在村里的长辈们,他们在已至暮年的岁月里,从未曾去过别处,会把去远方打工看成为一件很有出息的事情。他们看着我们长大,了解我们的秉性,认为村里每一个外出打工的孩子都是争气的。当有一天远行的人回来了,坐在家门前的长辈会像看待自己孩子那样亲切地望着你。那是长辈们表达欢迎的一种方式。那布满深深皱纹的脸上,微微一笑,就有了光彩。
  那时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便是神采飞扬的时刻。
  然而,离乡五年就这样回来了,碌碌无为、双手空空,算是去旅游吗?
  那年去深圳的时候已近隆冬,寒冷的空气透明而僵硬。母亲去送我。行至村口,一辆农用拖拉机顺路捎带上了我。拖拉机咣咣前行,母亲远远地还在凝望着我前行的方向。一阵寒风吹来,站在山路中间的母亲显得那么瘦小……
  四
  上午九点,我回到了县城兴安。
  与母亲约定的碰头时间,要到下午两点,此刻也不想打搅附近的亲友。
  我提着行李,沿着志玲路往前走。街道很热闹。木制的窗阁沐浴着阳光,依旧是那么繁华。一路上谢绝了各位载客司机的热情招呼,我想慢慢走过去。
  远去深圳打工的第三年,留在家中的母亲便来到县城做工。当她学会了拨打电话后,每到快过年,总会问我要不要回来过节。前两年找借口推说厂里忙,就不回去了。每当我这样说完,母亲总要在电话里沉默好一会儿。今年我将回乡的日期告诉她之后,昨天在深圳才刚刚上车,她就在电话里反复嘱咐,要我今天下午两点在湘漓车站等她。
  这几年里,道路两边的绿化树都长大了许多,稳稳地在这条大道上扎下根来,也许再过几年回来,无论晴雨都无需备伞了。时间的确会让很多东西改变,成长或是衰老,只因为参照的对象不同罢了。母亲已是花甲之年,不知道这些年过得可好?
  走过体育馆,然后左转,过了中心广场就到了水街风景区。要去的湘漓车站只需走过眼前这座万里桥,再穿过一条古巷就到了。我看时间还早,便在桥上停下了脚步。
  眼前的水街风景区沿着始建于秦朝年间的灵渠构建而成,处处是古色的木桥和清幽幽的绿水。两岸的民居,均为青瓦白墙,雕花木窗。游目骋怀,古香古色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刚建成那几年,成了县城的一张名片,许多外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也就不算稀奇事了。那时候还没有外出务工,每到县城,必会去转一圈的。只是从来没有陪母亲来过。
  或许正值年边,景区内游人不多,靠近渠边有一排空着的石凳,便随意坐下了。渠水缓缓流去,懒洋洋的,如同冬闲的日子里坐在太阳下的乡亲们。喜欢清静的人算是找对了地方。渠水又是热情的,早已漫至渠堤最上的一层台阶,稍稍蹲下,清亮的渠水便触手可掬。由此推测,今年家乡雨水丰足,是个好年景。若是沿着渠道溯源而上,越过无数堰坝,便能回到流经山村的那条小溪里;溪边,是村里自成一丘的田地。
  生活在村里的乡亲们,祖祖辈辈以耕种为业,春播夏种,风雨不歇。到了丰收之时,一担一担的稻谷、红薯、玉米棒子,从田地间挑回家里来。山路弯弯,上坡下岭,没有一身好体力是吃不消的。乡亲们却说,一年就盼这几天呢,肩膀磨出一层茧来才叫过瘾!
  我曾想过,如此纯朴的生活,会有欢笑可言吗?
  秋收忙完,晒场上的谷物堆进了仓里后,日子便开始闲下来。冬日暖暖的墙根边,乡亲们聚在一起,便是最热闹的时刻。荤素笑话为主,奇闻趣事为辅,新嫁来的小媳妇,是重点戏谑对象。初几回往往红了脸,然后走开了。等有一天她不争辩也不回避时,众人反而开始照顾她的感受。到那时,便真正融入了山村的生活。
  春天谁家地里先下种,夏天谁家的禾苗长势最好,秋天谁家的架子猪长得最快……这些正儿八经的事儿,乡亲们都有能力将其推演成含有深意的话题。被暗喻者是谁?说话的人清楚,围坐在旁边的乡亲也清楚,最后被暗喻的人才恍然大悟。不生气的,也不着急,下一个话题里,刚才说话的人必会被赋予一种特殊的形象出场了……若是有人端着饭碗过来,那来不及咽下的饭团,必会随着无法克制的笑声一起为现场添彩。鸡、鸭、狗儿,也听出了经验,它们一哄而起,绝不肯落了后。
  可遇到干旱年景时,乡亲们也有忧愁。我曾见过一位族亲的大伯就着一碗酸豆角喝闷酒。他说:
  “喝完这顿酒,这页日历就翻过去了,明天可是个好日子!”
  明天是伯娘生日。生活在山村里的乡亲们,平日不爱走动,通常等到女儿回娘家才能见一面。大伯说:
  “隔了大半年才着家一趟,早就盼着女儿、外孙回来了!”
  五
  到了下午,我去湘漓车站等母亲。离开前在渠边洗了把脸,渠水凉凉的,有如那个初冬迎面吹来的风。
  久别的亲人,不知期盼过多少回了?
  好在母親准时,刚过两点,便挑着行李,与隔壁村的一位婶娘从马路对面走了过来。她俩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谈着什么,并没有发现站在远处的我。今天是个好天气,和风拂面,已如暖春。从阳光中走来的母亲,虽然添了一些白发,也比往日多了一些笑容,看上去比预想中的情况好多了。
  “妈!”我远远地喊了一声。
  母亲听到呼喊后一直朝我这边看。或许是阳光有些晃眼,待我走近时,母亲细细打量了好一会儿,脸上才展现出欢喜的神情来。母亲帮我拍打着身上的灰尘,说我瘦了,母亲问我是不是在深圳吃得不好?母亲拍着拍着像记起什么来似的忽然停下了,快速从方便袋中拿出一个快餐盒,说:
  “我猜你还没有吃东西吧?这是刚和你婶娘一起去买的米粉,三两的,还热着呢,快吃吧!”
  中午在风景区时,早已吃过了。但我拗不过母亲。当端起母亲递过来的那盒米粉时,不知怎的,眼睛却湿润了。我想,不管这几年在外面过得怎么样,都应该表现得喜悦一些。我怕母亲看见我的眼泪,赶紧端着米粉走到了一边。
  我不敢蹲下去。蹲在路边的样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落魄的进食者,不想因此让母亲看出我隐藏的失意。而且,还必须不忘称赞米粉的味道。   确实,这是我吃过的,最具家乡味的一份米粉。配菜中的酸姜,有母亲在家中腌制的味道;那是夏日的某个傍晚,从酸菜坛中夹出来,摆上餐桌的味道。山村的夏日,是收获鲜姜的季节。
  六
  曾经许多年里,一直觉得,交通落后的山村,就像一口酸菜坛子般与世隔绝。每个星期天下午返回学校,需要步行将近六里山路,才能乘坐客车。若遇下雨,山上的泥水流淌下来,便在低处的路段聚积起来,路面泥泞不堪是常有的事。外出的乡亲们,多是穿着水靴上街的。那时候在此候车的人,大至看一眼脚上穿的鞋子,就能判断出是不是村里的乡亲了。
  然而,今天的公交车直接将我们送到了家门口。
  沿路一座连着一座新建的小楼房,还有这条宽敞的水泥路,似乎改变了村里原有的格局,天空也似乎敞亮了许多。在这个自小长大的村庄里,竟然生出了一些陌生感,抑或还伴有一些自怯的情绪。于是便想一直待在家里,不愿出去走动。
  但乡亲们依旧还是那么热情,仿佛约好似的来到家里。匆忙之间都没准备好茶水,忙着自责,还没讲完,乡亲已经帮忙生起火来。长年没有在家,挂在火塘上方的茶叶,或许是埋怨没有烟火气的陪伴,赌气发了霉。邻居大娘家有,今年的谷雨茶,预备打油茶的,好着呢!
  喝着热气腾腾的香茶,听乡亲们谈起了许多往事。五年前我是什么样子?喜欢做些什么?乡亲们都帮忙记着。仿佛我从未离开过家乡,一直待在村庄的怀抱里,经历着四季轮回的忙碌和喜悦。我还听到了一些儿时的往事,更为有趣,自己不知不觉就笑了起来。那么久远的事情,自己差不多已经忘了,感谢乡亲们还记得。这些没有想到过的感动,就这么不经意地到来了,有时反而会让我默默无言。
  但我知道,我回来了,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村庄里。我循着乡亲们的记忆,找到了少年的时光。我也曾有过如阳光般的笑容,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时刻,也曾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无忧无虑……我知道,那些鲜亮的日子是真实存在过的,是我的心灵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蒙了尘,忘了觉查而已。
  母亲也很欢喜。她难得回一趟村里,会有很多的话题跟乡亲们聊起,应该将这样的时光交给母亲。
  我来到了屋外。沿着小溪两边排开的田野上,油菜花已经盛开,远远望去,汇聚成了大片耀眼的金黄色;近处,有绿油油的菜地,有白色的温室大棚,还有深灰色的葡萄园,身着各色劳动装的乡亲忙碌其间……色泽明暗看似随意搭配,却在小小的山村里完成了最美的组合。
  我沿着田间小路走了过去。想去跟乡亲们打个招呼,也想看看大棚里种了些什么。
  七
  回到家的第二天,哥哥和嫂子带着侄女侄儿也回来了。
  两个小家伙在深圳见到时,是各自一岁多的时候。现在都去外婆家上学了,分别几年后还是头一次相聚。对我这个陌生的叔叔,两个小家伙的生疏要多于礼貌,一直躲躲闪闪的。
  我有给姐弟俩买礼物。当两个小家伙央求我拆开包装盒时,我知道,我们彼此已经混熟了。
  “这几年来一家人终于可以过一个团圆年了!”
  母亲忙着烘制腊肉时,还不忘发出这样的感叹。哥哥和嫂子在打扫屋子,我则在一旁打杂烧开水。两个小家伙会时不时跑过来,蹲在火炉边,与我说几句话。刚问起姐弟俩一些问题,却又吵闹着跑开了。
  楼上楼下到处跑,有时不放心,还会跟在后面看着。这样陪着两个小家伙玩了一天后,有时姐弟俩没看到我,也会主动寻找。见我在晾衣服,也要来帮忙的,而且非得要动手晾一件。桶中的山泉水是冰冷的,蕴藏着山上积雪初融的那份寒气。姐弟俩毫无畏惧。就凭这份勇敢和坚毅,早已忍不住把两个小家伙搂在怀里。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都在为做年夜饭而忙碌;母亲是主厨,我们都成了打杂的。乡亲们劳作了一年,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便成了对一年辛苦的奖赏方式。于是,家家户户都很隆重。村里的风俗是在吃年夜饭前要拜祭祖先的。母亲很虔诚。记得多年前还因此误解过母亲,那时候自以为读了几年书,认为母亲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却不知母亲的虔诚里包含着多少的感恩与祝福。
  拜祭过祖先,这一年内所有的事务都完成了,接下来将进入年夜饭的时光。看着一家人团聚,母亲很是欢喜,她满是豪情地以茶代酒与我们碰了一杯。火炉里的炭火正旺,汤锅里的热气也蒸腾上来,一杯白酒下肚,感觉晕乎乎的。
  不胜酒力。
  虽然在外过了好几个年,真正留下美好记忆的时刻并不多。最开心的时候,却是在新年厂里开工之时,几乎每个回乡的同事都会带一些家乡的特色小吃过来。也不一定合口味,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图那份热闹。
  佩服自己没有借着酒意,谈起那次被骗的经历。气氛一直很好。我试着更欢喜一些,并将心里的欢喜传达给大家,唯有如此,才是一名合格的家庭成员。
  八
  過了除夕之后,新的一年里应酬也似乎多了起来:大年初一儿时的同伴相约去爬山,大年初二、初三有亲友来拜年……不知不觉就到了初四。然而,初五就要南下回厂了。不知为何,每有想到,心里就会觉得非常不舍。原本计划还要陪母亲去水街风景区转一转的,现在看来,也抽不出时间了。车票是提前订好的,行李也需要提前整理。看到我们开始忙碌,母亲也略有些不安,她会坐在一旁跟我们说一些家常话,更多的时间却在忙着为我们准备一些家乡小吃:有在车上吃的,还有让我们送给朋友和同事的……
  启程的前一天下午,母亲让我们一起去地里帮忙。母亲挑着担箕走在前面,我们走在母亲身后。休息的时候母亲望着走过来的那条小路说:
  “你们兄妹小的时候,最喜欢跟着来地里了,你们一年一年跟着走过来就一年一年长大了。你们走过这条小路去上学,又走到外面去找到一份工作,看到你们现在有出息了,妈心里也高兴。你们小的时候,村里乡亲都说你们最听话了,现在去了外面也要好好工作,只要踏实肯干,日子总有过好的一天,这几年乡亲们不都靠勤劳致富了!但日子过好了也不要骄傲,多想想你们走过的路,想想你们走出去的地方,做人做事心里都会踏实些!”   看到我们点头后,母亲满意地笑了。母亲微笑时,神情最安然。
  这些年里,母亲已经历过太多苦累和孤独。今后不管相距多远,都会回来过年,但愿年年能带给母亲更多的欢笑。
  第二天上午,我和母亲乘车去妹夫家拜年,下午便顺路返回深圳。哥哥和嫂子带着两个小家伙回娘家去,他们一早就出发了。于是村庄似乎成了我们来旅游的地方,匆匆的,要等到年底才能相聚。上车后车上人多,手里提着母亲装好的一大袋小吃,感到沉甸甸的。我将袋子往身上靠了靠,暖暖的,待坐下时解开才看到,里面还装了两瓶炒好的腊肉。真是难为母亲了,都不知道母亲几点就起来忙了!
  九
  在妹夫家吃过午饭,便去乘车。母亲抱着小外甥要去送我,因为车站离得比较远,被我劝住了。
  下午四点,乘坐的长途大巴准点出发,满载着远行人们的车辆缓缓前行。我靠在车座上静静地望着窗外,静静地望着我美丽的家乡,因为再过几个小时,窗外已是他乡的景色。几分钟后,车辆绕行至妹妹家的店铺前。我没想到车辆会经过这里,待确定下来,车已经走远。但我依旧还能看到母亲。母亲带着小外甥坐在店铺前的阳光里,一边摘菜叶一边给小家伙说些什么。
  车辆最终提起速来,眼前的景物像这几天的时光一样一闪而过。这个时候,心里最是不舍。我拿出手机来,好在为母亲拍了不少照片。一张一张翻过去,恍如时光倒流,心里涌上许多说不出的感受。于是,就想着写点什么。
  车过桂林的时候,正是路灯渐次点亮的时刻,只一瞬间,整座城市都明亮起来。在那片璀璨的灯光中,写给母亲的一首小诗也完成了———
  多年前您牵着我
  走过小溪、走过山坡、走向田野
  是您带给我一个广阔的世界
  我的哭闹、我的欢笑、我的朗读
  都在您的视线里
  多年后我飘泊于远方的城市
  这里高楼林立、绿化常青、交通发达
  我却常常想念那广阔的田野
  想念油菜花盛开的季节
  還有
  您走在前面的身影
  我知道
  这不是一条平坦的路
  这里没有小溪
  没有田野
  却有您在我的心里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李启远,桂林兴安人,兴安、龙华作协会员,曾用笔名李沐阳。2002年来深圳打工,2011年开始投稿,有短篇小说、散文在《打工文学》《佛山文艺》《贺州文学》《灵渠》等刊物上发表。现居兴安。
其他文献
生南宁,居南宁。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都在南宁,在这座简称邕的城市里。  南宁这座城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重要枢纽城市,也是沟通中国和东盟的前沿城市。绿城南宁,曾获联合国人居奖;歌海南宁,大地飞歌声声传情。四十多年前生命许给了这座城。这座城里有最平实的感动,有温暖的岁月留痕。这座城于我,是成长回忆,是生命印记,是亲情友情。  从遥远的少年时代走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期刊
第一次来到广西是18年的3月,那时正是研究生复试如火如荼地时候。这对我来说是个很新鲜的地方,树木虬髯,枝叶茂密,炎热而潮湿,仿佛热带。我不喜欢旅游,对新的事物也大都没什么兴趣,但既然机缘巧合地来了,我的大脑也随之分泌出了一种“亢奋”的物质,使我产生了近似于“人来疯”的反应。当我看着外面的风景,说到第三遍“广西的树真大”时,老妈不屑地看了我一眼,吐出了两个字:土鳖。  广西大学收留了我这个可怜的土鳖
期刊
他是这样一位老人,遗传的糟糕听力随着年岁的增长逐年陡降,像是幼稚的小孩子,妄图用声贝填补听力的缺陷,他讲话声音总是很大,配以更加大声的“啊———?”这一单调疑问,最后颓然小声道“我不懂你的意思”,反应总是慢了半拍。这种姿态举动很像阿兹海默症的老人,所幸他没有罹患这种疾病,却在不自觉中模仿了其形貌。因此,在我有限的清晰印象里,他总是很沉默,迟钝,柔和,缓慢,某种程度上,在他没有大声说话的时候,会导向
期刊
林清玄《有情菩提》“真心相待”一文结尾写道:让我们多一点真心的对待吧!多给别人一个微笑、一点宽容、一些关怀,否则,在商店成为拒绝往来户还不要紧,万一成为人生里被拒绝往来的人,就很可悲了。  的确,一个微笑、一点宽容、一些关怀、一份友善,你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成为人生里受欢迎的人,甚至成为人生里的赢家。  前几天,到超市买白糖,我拿了个小食品袋正准备装糖,一位老妇人抢在了我之前拿了两个大食品袋,拿了
期刊
我曾乘着八月的金风作别蜀中,去往林深之处,那天的青城山必是尽被白云覆盖。我在琴台路徜徉了五年,此时才明白,卓文君当垆竟是在等我。  两年前蜀地的十二月我辗转去了川滇交界线上,在那个距离遥远的清晨与熙攘人群一道前往纳西族家乡那著名的湖泊。当时天气蔚蓝,我忘了询问眼前湖上的候鸟从哪里来,需要多长的距离才能越过冬天抵达这光线温暖之地,牵着湖面上水雾摇曳。我就是在这个清晨,第一次遭遇了神的踪迹。直到两年后
期刊
在外地读书的日子,每每思乡怀人,总有一湾九曲幽深的河流自我的梦里流泻而过。玉璧高悬,纯与白的月光洒满了娴静的河面。清风徐来,泛着碧波的水面微微皱起,像稍稍开弓的一根根无痕的弦,将深深浅浅的银色月光映照在桥底下,跃动着梦里的星辉。每当我在怀乡的思绪里徜徉时,故乡黑水河的旖旎姿态便如淙淙流水般荡漾开来,勾起我如“帘幕无重数”般的往事,和着泉水的叮咚声,般般回应。  她,我故乡的黑水河,我乡愁的脉搏。我
期刊
二零二零年策马奔腾地来了,带着人们对新年代的期许,像一盘刚出锅的饺子,大家搓搓手吹吹气,迫不及待地准备享用第一口。当我写下这样的开头,这样明确的时间刻度,我经历了一瞬间的失望,因为发现想要叙述事情的时候,我还是俗套地给它冠上一个时间的开始。离开了时间我们怎样说事情呢?我好奇离开了时间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会受到多大的影响。  二零二零来得不出所料地热闹,同时也不出所料地平静。我喜欢这样的难以归类。有人像
期刊
父亲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是因为他是我父亲,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肉亲情,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未真正了解他。  一  粗暴是父亲留给我的关于他的最早的记忆。在我的记忆的早期,母亲能躲过父亲家暴的年头屈指可数,我现在依然记得总是鼻青脸肿的母亲默默抽泣的样子。  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他是一个建筑工人。他总是穿着黄褐色的衣服,戴着橘黄色的安全帽,藏青色的帆布鞋上结着一层石灰泥。父亲一年到头跟着大大小小的包
期刊
这几天,看着不断升起的高温指示和预警,近几日鄂尔多斯多地气温将蹿至40摄氏度。我就想把40摄氏度的水不小心倒在屁股上,是不是也会烫起几个水泡呢?  今年的天气也真是让人揣测不定,忽冷忽热,忽风忽雪,总是在你不经意间给你来个猛不拉岔的不适应,沙尘暴是刮完一场又一场,有轮番上阵的感觉。农村按照时令节气耕地播种,但刚接好的水带瞬时让风吹得空中飘舞,风停后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则趴在地上重新铺压;刚出的幼苗也
期刊
今年的冬天感觉很突然,前两天还是温阳如春,没过几天就来了个大回转,气温猛不丁掉在了零下十几摄氏度。喜鹊在光秃秃的树干嘶叫,波光粼粼的水面结成了厚冰,单位门口的草坪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枯黄的草叶趴在冰冷的地上。街上行人紧裹身体,前倾疾走,没有踱步悠闲的,也无驻足聊天的,难见谈情说爱的,一切都在快节奏里。  天寒地冻,农村便开始进入冬储时段。近日打开抖音,附近的朋友都在尽情地分享着吃杀猪菜的相关视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