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中行走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yangkai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该怎样看待这样的资本——从教二十年。仿佛就在昨天,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歌声,中师毕业的我走上了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教育岗位。
  这样的起点,让我自豪又自卑,气壮又气虚。
  也许年轻永远与梦想、激情、虚荣为伍。19岁那年的骄阳,在把毕业留校的荣耀赐予我的同时,也把留校当小职员的现实格外无情地赋予我。激扬的教鞭枯萎了,在即的讲台一下子变得遥不可及。在辉煌的追忆和沮丧的展望中,我第一次开始了对成长的思考、对“事业”的审视。
  我要教书!我要读书!来自心灵的呼唤,在“一无所有”中点燃起永不气馁的熊熊火焰,一路导航,送我走上了行走至今的生活征程——读书,教书,行路,作文。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教育能做些什么?诸如此类的追问,也许会陷入“形而上”的虚谷。但一名教师——假定他是把教育认定为“终身”的职业并有意升华为“毕生”的事业来做的话,那么,这样的追问之于他的生涯实在大有必要。这是“匠”与“师”的区别,是“匠气”与“师道”的分水岭。当教育的全部奉献只投注在“即时的”“高利害的”的产出上(如考分、录取人数等),教育的诗意与宏大境界也就不足挂齿。因此,我总在想,教育应当是“大教学”,是孔子式的,是杜威式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给人知识、方法、能力的同时,给人体验,给人如坐春风的享受。这样的认识与表述肯定很不科学,但它来自于我第一线的实践与沉潜式的学习。
  1987年春天,通过自学考试,我很快重返了讲台,并且一路疾行,在以后的岁月里,从农村步人城市,从初中教到高中。当新世纪的霞光如彩绸一般披上我任教的新校,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已是小有建树。一个吴江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的称号、一个苏州市级作协会员的虚衔、一本个人专著的出版,让我颇有些“提刀而立,踌躇满志”。就在这时,论文鉴定与课题研究,突如其来,如天外陨石,撞得我一时摸不着南北。
  我的第一回职称论文鉴定情形,简直是小说手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三篇中两篇不予鉴定,一篇勉强合格。“情理之中”,是当我日后“从事”了一点教育科研工作,明白了论文写作ABC后,不免为初生牛犊的无知、鲁莽而愧憾。“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就像当初在“一无所有”中走近讲台,在“一穷二白”中我走近了教育科研。
  说实话,我的“走近”是功利的、被动的。我的出发点仅在于尽快通过职称论文鉴定,至于搞课题研究完全属赶鸭子上架,私下只求快快敷衍了事。2001年秋,我进入了学校教科室,信任与职责,让我不得不认真地探究被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称为“幸福之路”的教育科研。庆幸的是,我的探究就是从苏氏(包括马卡连柯)开始的,就是从苏氏那些鲜活的教育名著开始的。这样的开端,无意中让我一下子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模糊而又真切地触摸到了一线教育科研的某些特质——源于活生生的教育生活,寻求活生生的教育策略,表达活生生的教育理念。因而,在以后的许多“研究”中,我都以赤足走在田埂上的姿态,坚定地以“一线”视野来看待教育,开展科研。我与年轻的教师们一起,通过读教育专著、上教育网站、搞教育沙龙,寻求“实践与探索的交融,智慧与思想的碰撞”,从而生动活泼“愉快教科研”。
  也许我们的科研缺乏了一些理论气势,我们的论文也缺少了一点论文架式,但它们却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是“一线”的,是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并乐于参与的。因此,我们自得其乐,乐此不疲。一个个或探究或建构的沙龙举办之后,不怕虎的我们竟滋生了一串串美丽的奢望——让每一朵思想之花绽放在一本本教育刊物上。衷心感谢《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苏州教育》《苏州教育研究》等众多专业刊物对我们的包容与奖掖。当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刊物登载着我们的沙龙整理稿摆放到办公桌上,你可以想象那一双双年轻的眼睛会放出怎样喜悦的光芒——教育科研不是要折磨人,而是要让人在苦苦探索后品尝成功的甜蜜!正是由于成果的物化,一所那么年轻的新校、一群那么年轻的教师、在那么短短的几年中,竟有二百多篇论文在省级教育教学专业刊物发表,有近百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2003年、2004年学校连续编辑出版了两本教育论文集《中国教育缺什么》、《教育:关注生命》……一切的一切,只能感谢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感谢灵活多样的教育科研。
  是研读教育名著使我们敢于对盛气凌人、游离课堂的所谓教育科研说“不”;是上网交流使我们充分感受外面的世界,明白什么是真实声音和前瞻理念。在一次教育科研研讨会上,我喊出了这么三句口号:“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智慧方式,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崭新舞台,让科研成为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相信,这样的口号不是空洞的,它。是基于“校本的”“人本的”。
  近两年,全国务大报刊发表我的教育教学文章达40多篇,整版刊发、一期两文的“喜剧”也时有发生。论文《语文:诗意的学习》在颇有影响的江苏省第四届“新世纪园丁杯”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还有一大批不循章法的论文都在一些重大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在放飞每一片生命的落霞,回到柔和的灯光下,我把思想的碎片一一加以梳理整合,敝帚自珍,结集成两本教育随笔集付梓出版。
  从初中教学到高中教学,从重返讲台到分管科研,从单纯教学到尝试领导,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散失了一些梦又重拾、重组了一些梦。今天,作为一个挂着副校长头衔的“名教师”,走在宾馆式的一流新校,除了感动与感喟,我会重新傻乎乎地发问:何谓名校?是大楼还是大师还是由此培育出的大写的“人”?教育真的可以产业化吗?规模办学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与发展吗?学校能不能拆除围墙,校园能否成为静悄悄怡人的庭园?教师能不能多一点“私空间”,教育能不能回归到一种健康的自然的生活状态……面对这样的追问,年近“不惑”的我真的有点累,真的困惑多多!
  有人说,你现在是文学上有点小成就,教学上也算拿得出,科研上还有点新举措。名也有了点,官也当了点,可谓事业有成,前途无量。但我明白,那是激励与包涵我的友善之言。我知道我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什么因子。如果有一天,能静对轩窗,壶边摩书,想想孔子春风一般的教育,想想未来真正发展人的教育,读点想读的书,写点生命中惦记着想写的文字,那么书生和教师如我者则真正足矣。
  敬畏生命,追求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教育成为智慧的、健康的、富有创造的生活。让理想的光辉和生命的雨露沐浴每一个教育体,滋润每一个教育日子。我祈祷,梦与我们同在,教育永远如诗。
  (作者单位:吴江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 昱
其他文献
一次,我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的英语公开课。她自始至终地用流畅纯正的英语口语进行教学,其实就凭这一点就让我暗暗佩服。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安排的: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五组,然后进行猜谜、表演、知识竞答等。每一环节结束,都要选出表现最好的一组,教师在黑板上给这一组画上一个大苹果作为奖励。这些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确实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充满童趣的多媒体课件亦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眼球。然而接下来的情景却令我大为失
宜兴市和桥第二中心小学创办于1985年,现有29个教学班,140多名学生,80多名教职工。近年来,该校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办学理念引领下,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开展读好书
在英国培训期间,通过英国专家的一次次讲座,通过对大学、高巾、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实地考察(包括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对英国学校的运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1.每个孩子都同等重要  在英国基础教育中,公平与公益的性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市政厅官员还是教育厅官员的讲座,我们都听到了同一个声音:EVERY CHILDMATFERS(每个孩子都同等重要),无论在高中、初中还是小学、
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声音再响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2005年的最后一天,新一届《江苏教育》理事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简要回顾总结了上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情况,并讨论议定了2006年的理事会活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陆岳新到会发
美国纳尔逊中学大门口有一匹用苏格兰黑色大理石雕成的奔马。它并不代表马到成功的意思,因为那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这当中有个故事:  这本来是一匹拉磨的马,但它嫌自己的主人——一位磨坊主给的活儿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一位农夫家。上帝满足了它的愿望。可是后来它又嫌农夫给的饲料少……最后,它到了一位皮匠手里。在那里,什么活也没有,饲料也多,可是没几天,它的皮就被剥下来了……  当前教坛中,有一些教师也许是因为
从图纸一张、白地一片到方圆166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目的探讨酵母样真菌鉴定及药敏在临床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所有菌株均来自2016年10月-2017年5月我院收集的痰液、中段尿、分泌物等标本,均接种于沙保罗培养基中分离培
新学期伊始,南通市教学研究室就召开了全大市小学、幼教、特教教研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共同商讨教研发展的新方向和新举措。2006年该市教研室将围绕一个中心——即“深入推进课程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加上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得到了很多老师的青睐。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老师的教学。弥补了老师教学方式的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就在很多老师孜孜不倦研究并努力实践如何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