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齐物论》看生死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42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死观贯穿《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庄子并不将肉身的消逝看作是思想的泯灭,而是认为人的身体、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其思想仍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说,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正是身死心不死,齐万物与等生死。
  关键词 生死观 齐 辩证
  一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可以说因他们在不同的地位接近永恒与绝对存在所获得的启示。庄子就是站在高山之巅以天的立场以超脱的心态审视这个平凡的人世间。
  《齐物论》中传达了三种意思,一是“齐物”,认为世界万物之间本无严格的分限,这是“齐物”的基础;二是“齐论”,重在齐诸子百家之言论。庄子指出是非之争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毫无意义的循环;三是“齐语言”,通过形成各种观念的人的语言来说明语言对人的压迫,以解除当时社会禁锢束缚以及世俗理念对人心的压迫。庄子在于说明事物的无差别,“齐物”囊括一切实物,这只是一个抽象的理念的具体外在表现,“齐”(无差别)乃《庄子》哲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对于生死观尤为关键。在生死方面,庄子并没有把生与死看作是对立的两者,而是辩证看待,万物同一。
  庄子认为事物无非有正反两个方面。“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生与死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庄子哲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从否定的方面看待这种辩证关系,说到:“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对在存在境域中的生与死持一种肯定“生”的意义、齐生死与“死”的理想化的态度。
  一、肯定“生”的意义
  时间性与历史性从过程的维度揭示了存在的个体性。庄子在哲学把“我”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受世俗礼仪影响的“我”,这类非自然的本我;另一种是合乎天然的我。《齐物论》开篇就提到的“今者吾丧我”,“吾”是后一种合乎天然的真我,“我”是进入忘我境界所摒弃的非本我。庄子由齐万物进而齐生死,淡化了关于“生之有限”与对“生”的敬畏之心。以确认个体存在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的价值提高到了重要的地位。
  庄子曾将生命的价值与天下做比较,《庄子·让王》中写道:“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之所以异乎俗者也。”在这个个体与“大器”之天下作比较时,天下不可易生,生命的意义无疑得到了最深沉的展现。但在现实社会,作为生命价值具体体现的“身”却很少为人们所真正意识到。《齐物论》提到:“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 也就是说人都在忙忙碌碌,一辈子劳累困顿而没有什么结果,找不到永恒的归宿,这真是可悲!“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这同样也是一种比较,比较形形色色的身外之物“名、利、家、天下”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
  这里重视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囿于外在之形,重要的是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也可以说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成长。《齐物论》有云:“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在他看来,世间最可悲的是莫过于精神生命的终结,在于“心”随“形”化。“哀莫大于心死”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肯定精神生命在人的存在中相对于肉体生命更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看朝生暮死的蜉蝣,但是肯定生命价值并不意味着无视这一事实,事实上,正是这种生命的有限性,才更突出生命价值的不可忽视性。人的生命的存在可以说是两种形式:一是形体上的“感性生命”;二是意念上的“精神生命”。庄子生命价值的注重既表现为“养寿命”,珍惜生命,近名则累生,近刑则危生,远离这些才能使身安顿;也表现为“悦志意”,精神世界得到的发展与满足。
  二、齐生死
  《齐物论》有云:“一受成其形,不亡以待尽。”生命的存在总是相对于生命的终结而言,也就是“生”相对于“死”,从现实的形态上说,个体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终结的过程。在这里,庄子从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的原则来规定“死”。他认为不论是人出生来到这个世上还是人死同样都具有偶然性,这种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庄子认为生命的有限性作为内在的存在品格,人总是要经历由生及死的过程,无一人可以幸免。相对于天界地狱这些所谓的归宿而言,他是把生死视为自然现象,非神鬼的意志。自然界、人生是一个“气”的循环变化,人的思想可以不断传承下去,通过自我的循环变迁而达到逍遥的境界,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生死的神秘性。“死”在这里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的现象,生与死之间相通、相齐,正是所谓的“死生五变于己”。这一方面的理解,无疑有助于淡化对死的畏惧。
  《齐物论》云:“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也正是说明了人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自己当初不该恋生呢?他认为死亡未必比活着更痛苦。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好生恶死?同时庄子通过透视“死”为“生”的延续来克服“死”的必然,另一个方面看也缺乏现实的内容,仅仅给人思辨、抽象的感受,还包含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20世纪最著名的精神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自己最后的生命阶段通过录音记录下来自己的心声:“死亡并不是人们最终必须面对的病态,痛苦的事情,而是如同日常生活一般……感到生与死是一体的。”肯定生命价值正确看待死亡,将“生”“死”齐,得逍遥。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文献
背景rn直辖以来,重庆服装产业发展迅猛,销售收入由直辖之初的40多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220亿元,年均增长高达20%以上,带动了20多万人就业.重庆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十大服装批发加工
说到底,萨尔浒大战是意志和智慧的较量。当万历心急火燎地南北方大调兵之时,努尔哈赤已经派出大批间谍混入明辖区,刺探明朝的最新动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的含义
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发展社会公平,也就是要不断维护、发展和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
近年来,万宁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优先安排民生项目资金,着力办好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新万中(北师大万宁附中)、新人民医院、新饮用水源、新
(甘肃陇西三中,甘肃陇西748100)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探索系统有效的养成教育方略势在必行,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
期刊
从我国目前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施工状况来看,在进行该项目施工时最难控制的就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而且在整个道路桥梁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的使用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除此之
期刊
一、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二、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
期刊
30年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程式华一头扎进了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一个个春秋寒暑的坚守与拼搏,只为不断选育更高产、更优质、更安全的杂交水稻.rn30年后,他已经是全国水稻科
期刊
农村工作点多面广,戰线长,涉及村村寨寨,关联千家万户。做好农村工作,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009年湖南农村工作,坚持把农业放在全省经济工作的首位,把“三农”问题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核心解决好农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开创了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湖南省要把已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把新农村建设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扶贫开发及以工代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