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理解,可以以探讨古诗词为立足点,以小见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综合性;部编本;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符号,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瑰宝。所以,笔者将结合新课标,以部编本语文课本选取的古典诗词为例,浅谈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认识。
一、古诗词的综合性与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理解,笔者将从能力训练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能力训练的综合
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笔者认为语文课程讲求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对于中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学会鉴赏。以余映潮先生在《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师:今天学习《古代诗歌五首》,请同学们先读起来。假设这五首诗都是“景点”,请试着给他们各自加上一个四字词的“名称”。如《观沧海》这个“景点”,可以给它一个“登山观海”的美名。
同学们朗读、思考、商量、表达:
生1:《观沧海》——望天看海
生2:《次北固山下》——驾舟扬帆
生3:《钱塘湖春行》——赏花观鸟
生4:《西江月》——夜半山行
生5:《天净沙·秋思》——天涯孤旅
这样的命名活动,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细节。教师让学生朗读,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积累和理解,用简练的话语表达出来。即使是小片段,但是却体现了听、说、读、思的融合。对语文而言,只有将多种能力综合运用起来,教师教的知识学生才能记忆更深,运用也更加灵活,这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语文和生活的综合
语文课程的丰富多彩性,不仅源于自然,也源于生活。这也决定了语文课程是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
笔者以古诗词为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的声音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与音乐学科相关;“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鲜明的颜色融合于诗,“诗中有画”,与美术学科相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规律的变化,与生物学科相关;“凭谁问,廉颇老矣,饭能尚否?”用典,与历史学科相关,等等,诗人的灵感与创作源于生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优美的句子留给后人慢慢品味,越品越香。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教学视野上,笔者总结出两点经验:(1)作为教师,给学生讲书本知识的同时要与社会、与生活相关联,不可脱离现实生活、现实世界;(2)适当给学生补充语文课程中体现的其他学科知识,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趣味。在上古诗词课的时候,教师通常会采用图片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意境、意象的品味,甚至有时还会配上音乐。比如《琵琶行》,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听一段琵琶弹奏的《霓裳》《六幺》等。这些对学生来说,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语文课上的享受。
笔者联想到郑成业老师的一节作文课:
教学环节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综合性;部编本;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符号,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瑰宝。所以,笔者将结合新课标,以部编本语文课本选取的古典诗词为例,浅谈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认识。
一、古诗词的综合性与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理解,笔者将从能力训练的综合、语文与生活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能力训练的综合
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笔者认为语文课程讲求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对于中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学会鉴赏。以余映潮先生在《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师:今天学习《古代诗歌五首》,请同学们先读起来。假设这五首诗都是“景点”,请试着给他们各自加上一个四字词的“名称”。如《观沧海》这个“景点”,可以给它一个“登山观海”的美名。
同学们朗读、思考、商量、表达:
生1:《观沧海》——望天看海
生2:《次北固山下》——驾舟扬帆
生3:《钱塘湖春行》——赏花观鸟
生4:《西江月》——夜半山行
生5:《天净沙·秋思》——天涯孤旅
这样的命名活动,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细节。教师让学生朗读,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进行思考,通过自己的积累和理解,用简练的话语表达出来。即使是小片段,但是却体现了听、说、读、思的融合。对语文而言,只有将多种能力综合运用起来,教师教的知识学生才能记忆更深,运用也更加灵活,这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语文和生活的综合
语文课程的丰富多彩性,不仅源于自然,也源于生活。这也决定了语文课程是众多学科学习的基础。
笔者以古诗词为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的声音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与音乐学科相关;“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鲜明的颜色融合于诗,“诗中有画”,与美术学科相关;“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规律的变化,与生物学科相关;“凭谁问,廉颇老矣,饭能尚否?”用典,与历史学科相关,等等,诗人的灵感与创作源于生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优美的句子留给后人慢慢品味,越品越香。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教学视野上,笔者总结出两点经验:(1)作为教师,给学生讲书本知识的同时要与社会、与生活相关联,不可脱离现实生活、现实世界;(2)适当给学生补充语文课程中体现的其他学科知识,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趣味。在上古诗词课的时候,教师通常会采用图片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意境、意象的品味,甚至有时还会配上音乐。比如《琵琶行》,有些教师会让学生听一段琵琶弹奏的《霓裳》《六幺》等。这些对学生来说,在合适的时机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语文课上的享受。
笔者联想到郑成业老师的一节作文课:
教学环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