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乡村生产要素协同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湖南岳阳为例

来源 :自然资源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生产要素(人-地-资本)协同转型,即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资本循环协同演进,对乡村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要素协同转型的理论框架,探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湖南岳阳市为例,揭示了要素转型发展水平,探究了要素协同的时空演化;从内生和外源两个维度,探讨了协同水平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基于要素转型会由“失配”转向“协同”的理论假说,实证发现:劳动力转移水平远高于农地流转和资本循环,三者空间分异显著;要素协同程度不高但在增强,空间集聚明显;坡度、耕地资源禀赋、距县城的距离、政府农业农村投入分别是关键的内生与外源解释因素,除距县城距离仅有正向影响外,其余因素正、负向影响并存.政策举措应因地制宜.
其他文献
建立具有周期性离散支撑的有砟轨道模型,以无限长Timoshenko梁的格林函数为基础求解轨道运动方程,得到轨道的频域格林函数和时域格林函数.将频域响应和时域响应相关联,并分别与2.5D有限元法的频域计算结果和有限元法的时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利用梁格林函数研究不同道砟模型对轨道振动响应的影响,以及在移动载荷作用下钢轨高频响应的多普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梁格林函数可以在避免模态截断限制的条件下实现对轨道响应的快速计算;考虑道砟质量不会影响钢轨的高频响应,而在300 Hz以下的低频响应会有明显变化,且时域响
为准确预测水平井双管注汽井筒内蒸汽热力参数分布规律,提高地层受热均匀程度,基于水平井双管管柱结构特点以及长短管同时注汽技术,建立水平井双管注汽井筒与储层耦合数学模型,并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法和迭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运用该模型预测水平井井筒沿程蒸汽参数分布规律,对比短管注汽、长管注汽和双管注汽方式下地层受热均匀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压力降幅和温度降幅主要发生在长管内,最大降幅分别为61.71 kPa和1.59℃;蒸汽干度降幅主要发生在环空内,最大降幅为21.91%;且蒸汽压力、温度和干度从环空跟端到分隔器
近年来,一种新型跨座式单轨旅游交通系统快速发展,其具有对地形适应性强、对环境友好、施工简便及造价低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景区内和景区间的交通与观光,是对大交通系统的有益补充.本文阐述了系统的构造特点、系列车型及典型工程应用案例,梳理了其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的发展历程.系统整理了轨道梁动力特性、轨道梁不平顺和运行平稳性与乘坐舒适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特别为该系统研发的专用支座和轨道梁安装设备.分析了跨座式单轨旅游交通系统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该系统缺乏针对性的抗震性能、轨道梁温度场研究,轨道不平顺及设计参
科学判断村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精准定位村镇发展类型,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多元目标具有重要价值.以重庆市江津区为研究区,2017年为研究时点,从潜力、支持力与恢复力三个维度解析村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分析村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其类型.研究表明:(1)村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是潜力、支持力与恢复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2)江津区村镇潜力呈现“北高南低”;支持力呈现“北高南低”;恢复力呈现“南高北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组团状分布”.(3)江津区村镇可划分为发展潜
应对全球化变革及其不确定性,认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特征与问题,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应国际劳动分工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理解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有不同的理论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以原始形态和制成品中的隐含形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讨论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在供给与需求、利用强度与效率、资源禀赋与流向,以及全局与局部影响之间的矛盾.未来研究仍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在理论方面,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引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间互动
基于中国省域2003-2018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剖析农地流转对不同类型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上,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趋于优化,但农地流转一直以滞后于农业收入为主,农地流转由同步于非农收入转为超前于非农收入.(2)在空间维度上,农地流转与不同类型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不同省区之间差异明显.(3)农地流转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的提高,且农地流转对农民人均收入产生直接效
关注耕地转出行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于农民家庭的持久脱贫及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基于CFPS两期全国整合样本的面板数据,在对农户贫困脆弱性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倍差法、OLS模型及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实证检验耕地转出对农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耕地转出行为的发生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手段,在帮助部分农户抵御收入风险上起到了积极作用;(2)耕地转出规模的扩大并未显著改善农户的贫困脆弱性状况;(3)控制变量也对农户贫困脆弱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
首先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农地整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效果的整治模式与地貌类型差异;然后利用湖北省地处江汉平原的天门市和潜江市、武陵山区的宣恩县和咸丰市483户农户的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同一地貌是否实施农地整治、同一地貌不同农地整治模式和不同地貌同一农地整治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均能显著增加农户收入.(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的增收效应远远大于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但即使同一地貌类型,不同农地整治模式对农户分项收入的影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
渔民作为我国长江流域禁捕生态补偿政策的对象,渔民的满意程度是衡量禁捕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指标.选取的研究地区是首批推行并完成禁捕生态补偿政策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和湖北省洪湖市,基于退捕渔民调研结果,先使用TOPSIS法的数学模型求出最优解,再进行障碍度计算,并对禁捕政策实施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关于禁捕生态补偿政策渔民评价的最优解,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为0.45,绩效一般,湖北省洪湖市为0.27,对应的绩效水平为较差;(2)影响两个地区绩效评价的前三位主要因素是实施禁捕后,政府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