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遇见电影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angming9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语文的超文本形式引入课堂,让影视作品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影视资源本身丰富的语文教学素材和极其丰富的知识信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围绕相关主题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器官,全方位、多渠道地去感知、分析、理解、选择,帮助形成语文能力,这份生命的涌动给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播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
  一、看电影助阅读
  阅读教学的根本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阅读策略,从而达到丰富自主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的目的。影视作品具有教材形声化、教学过程再现化、表现方式直观化、教学形式新颖化的特点,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月球之谜》这课时戒们先让学生欣赏电影《月球之谜》,感受月球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课前的了解和观察,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描写和介绍,也激发了学生了解月球的兴趣。
  而在课文或是单元教学前观看相关电影,还能起到铺垫的作用。比如:《史说汉字》《圆明园》《狼牙山五壮士》《先生鲁迅》……在课文教学时或单元教学中期观看相关电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比如:《开国大典》《小兵张嘎》《百万英镑》《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居里夫人》……在课文或是单元教学后观看相关电影,能起到共鸣与升华的作用。比如:《阿甘正传》《可可西里》《城南旧事》《放牛班的春天》……
  影视作品走进语文课堂,不仅扩大了课堂内的知识容量,而且可以突破所学课文内容的时空限制,提出延伸性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圆明园的毁灭》,可提问学生业余是否看过八国联军侵华的电影或电视,对此有什么看法?开设近代史大讲坛。这种结合影视作品筛寻资料,开设讲坛的学习方式,可以减弱学生因课文写作年代久远而造成的隔膜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运用观看影视所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迁移过程中,使语文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下面是我们梳理的部分学课文看电影清单:
  二、读童书看电影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合理的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的欣赏结合起来,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电影电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首先以演员的表演来展示故事情节,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的特点。并且电影、电视语言具有画面形象的确定性,而小说作为一种用文字描绘出来的文学形象,不管如何细致、具体,但它在读者心目中仍然是不十分确定的,读者引发的想象,可以说是各种各样的。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宝玉、宝钗等人物,尽管作者以精妙的文学语言,把她们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但在读者脑海里,却都是各自根据作者的描写所想象出来的。假如这些读者懂得绘画,各自用画笔把他们画出来,那一定是各不相同,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也就是我们在文学欣赏中经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們根据适合各年段学生阅读的小说,开展班级读书会和观影会。
  三、看电影学写作
  我们让电影走进儿童心里。把《动物世界》搬进了课堂,把《人与自然》搬进了教室。把学生带进了工厂……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纪录片《圆明园》通过两条线索:清朝历史和三位外国传教士眼中的圆明园,从不同视角交代了这一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建成以及毁灭的过程。观看后让学生写篇观后感,并在之后的课文教学中加以运用。
  我们让故事情节走进孩子心里。比如特写这种镜头给人强烈而又清晰的视觉冲击,达到突出事物状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这恰好跟习作中的细节描写有着相同的目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的写法及意义,我们特意让学生欣赏了电影《哈利波特》。在这部电影中有多处对邓不利多教授面部表情的特写。通过这些镜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面对困难,沉稳、冷静、胸有成竹的校长,如果没有这些镜头,或者摄影者在远处给邓不利多一个远镜头,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对比之下,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是很难做到情节生动,更别说引起读者共鸣了。这样的片段练习,既有趣味性、真实性,又提高了学生“把事情写具体”的能力。像《詹天佑》《闪闪红星》《小兵张嘎》《红楼梦》等电影,都适合进行这样的课程设计。
  这是我们在低段尝试的影视作品阅读单实践。
  在语文遇见电影的整合课程推进下,我们还尝试了影视融合系列课程的开设。比如:影视同期声——读课文看电影,影视小主播——每周优秀电影推介,30秒影视新闻联播,影视评论家——电影观后感或者评析以及留白补写等写作素材,影视语文大讲坛——结合语文讲述自己的阅读见解,影视小导演——微电影拍摄和播出等。这些微课程给学生的日常生活注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活力,让校园生活增添无限的魅力与色彩,更让学生们的文学鉴赏、阅读评论,谈吐说理,辩论发言、检索搜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他文献
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是在学生三年级已初步认识一位小数,会读写一位小数,能进行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对于“小数的意义”的认识,学生既具备生活中一些零散的经验和基础,也是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构建更为完善的小数概念,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支撑使学生在个性化的思考中自主交流、探究发现小数的意义,故老师在教学中要刻苦钻研教材,深度挖掘内涵,恰当组织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
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现象普遍存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目的不明确;②表述不明确;③追问不及时。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必备的技巧,而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既要明确提问的原则,也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设置悬念,提问要有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长期以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随处可见儿童的童年生态遭受破坏的现象。我们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有些学生被教师不断地教导之后,变得不多言不多语,一切以教师的话为准,久而久之,他们渐渐失去了儿童敢想敢说的天性,失去了儿童特有的数学学习的热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着眼于守护儿童的童年生态,通过教师有意出错,“聪明地装糊涂”,把姿态放低,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促使学生对教师不盲从,敢于怀疑、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交往,是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后,心灵意识深处形成的反思思维之潮,促进了教育对象自我体验认知的丰富,实现了自身行为能力的调整。试想没有了同伴与教育对象的相处,他们的交流碰撞何在,他们内心的认知之潮如何形成?因此,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构建伙伴同行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单兵作战,让学生与同伴在彼此协调过程中,促进共同成长。  一、班级岗位。定位于个体生命中的自我成长  
时代呼唤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成为名师。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名师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名师的时代。一位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最终成为名师,有没有一般的规律可循?笔者通过透视一些全国著名教师和身边名师的成长轨迹,揭示了名师共同的成长密码。  一、名师在教育理想的指引下催生  “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
“慢就是快”这句话,通常是用来劝慰性子急的人做事耐心些,速度放慢些,防止急躁做事出现意外事端,反而延误事情的完成。对这句话诠释最贴切的是浙江的一种毛竹。这种毛竹种下后,即使农民们一直精心照顾,往后4年也只不过缓慢地长出3厘米。但第5年后会以每天足足30厘米的速度生长,只要6周就可以快速地长到15米。人们忍不住惊叹:为何有如此惊人的生长速度?原来在慢生长的前4年,毛竹将根深深地扎进数百平方米的土壤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了,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因此,教师的倾听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些教师似乎还是更习惯于当一个“演讲者”,对如何倾听、交流却知之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让他成为了昆虫学家;徐霞客对山山水水的热爱,成就了一名地理学家;一个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引发了牛顿的兴趣,万有引力也被发现……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人获得成功的前提,就是要对从事的活动感兴趣。假如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兴趣所驱使,或者是一种需要所驱使,那么学习就会事半功倍了。  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态
抽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能力。所谓抽象,是指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本质的方法。通过抽象,不仅能发现事物本质,而且能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在本质上共同的特征。比较,让抽象变得直观,变得简单,变得生动与深刻。从哲学角度来看,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从科学
甘坐医学领域“冷板凳”  2020年上半年,一场新冠肺炎的疫情席卷而来。谁也未曾料到,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演变成为一场针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大考”。疫情的暴发,使大家对于公共卫生领域预防医学有了一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到了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虽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一直主张以预防为主,强调医学的前沿要“关口前移”,但是在传统的医学领域里面,预防医学依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科研投入和人才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