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建立编辑从业者的职业准入制度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x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建立编辑从业者的职业准入制度很有必要
  
  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文化,是意识形态。编辑及以其为核心的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本质贡献是文化力,是舆论导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建设是编辑活动的灵魂所在,思想引领是编辑活动的根本目的,而经济运作则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编辑活动无一例外地以选择、加工和扩散他人作品为形式,以借他人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或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引领社会的文化思想为客观必然。尽管编辑活动所借助的传播手段因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不同,而可以有简册、帛书、纸质书乃至音像影视、广播、网络等等不同,可编辑们终将通过其所选择作品的专业性的广泛传播,在当下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社会风尚中形成某种强势、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本质特征不仅在编辑活动产生之初的古代如此,在出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如此,而且不论将来科学水平如何发达、社会制度如何变迁,其时的编辑活动也必将如此。
  我认为,编辑活动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以牟利为根本目的的经济或经营活动。比如,孔子编《六经》被视为我国编辑活动的滥觞,他所从事的编辑活动以及后来的永乐年间编辑的《永乐大典》、乾隆年间编辑的《四库全书》等等,都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这些编辑活动都只是为了扩散一种意识、建立一种召唤、形成一种引领或积累某种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商品经济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只是到了这个时期,编辑活动才开始与经济活动建立联系:编辑们为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得以实现,不得不依赖时代发展所能提供的某种载体,而这种载体本身就是商品。因此,编辑活动也被染上这一色彩并逐渐被商业化。
  坦言之,在如今,有许多编辑活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思想或是文化,而只是为了金钱和利益。但这种活动仍将不可避免地通过编辑活动中的选文、删修过程,将编辑所代表的世界观加以扩散。无论编辑本人是否意识到,在他们的选文删修过程中,都会自发地、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好恶、自己的价值观或是非观参加进来,而任何一部作品一经广泛传播,都将不可避免地、直接鲜明地或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社会观、世界观,进而改变他们的思想、教化他们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一个时期的编辑活动决定了公众的文化水平和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
  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觉悟、文化科技水平,首先要改善编辑从业者的素质。一个符合编辑活动规律的编辑从业者,应当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的人,应当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当是一个能够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能够高瞻远瞩为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而谋划的睿智的人。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经商,但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却不可以从事编辑工作。
  随着我国全国性的出版单位改制工作的推进,出版社等出版传播单位将不再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不再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延伸。尤其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企业性质的出版单位,其经营理念中,如何处理出版活动盈亏与国家整体利益间的矛盾,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课题。未来,从事各种出版活动的编辑将更多地依靠其职业自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可以依靠有关的政策来调整其职业行为。显然,这种职业自觉只能来自于对编辑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科学掌握。
  事实上,编辑从业者的专业教育制度早已被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采用:在德国,编辑从业人员进入出版界之前,必须接受正规的出版学教育,达到政府和书商、出版商联合组织所认可的水平后,方可进入出版社或书店工作;在英国,政府制定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编辑人员的从业资格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美国、法国等国已联合召开了国际出版教育大会,将对编辑出版人员的专业教育推向了国际化。
  出版事业本是关系国家民族大局的文化事业,在社会生活中,倡导文明、宣传科学、传播知识、教化民众,这原是编辑活动的本质任务,要想使编辑从业者具有必要的职业素养,使之能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有自觉地担当,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进而建立起一种规范化的、全国统一的编辑职业准入制度。
  
  二建立编辑从业者职业准入制度可行性
  
  编辑从业者职业准入制度的确立,应该包括两项不可分割的内容:首先需要有规范化的编辑专业培训,对既已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其次需要有在编辑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规范而统一的编辑专业考试合格后资格获取制度。应当规定,只有获得编辑资格的人员方可从事编辑职业。
  编辑学学科理论的完整建立也许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对编辑学理论体系的组成认识也不尽一致,可人们对编辑学的一些基本观念确是已经产生:其一,相关的研究者都认为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能够存在;其二,人们普遍认为编辑学研究和教育具有实际的社会需要或实用意义;其三,在我国早已经建立了分布全国的编辑学研究和教学机构,并且每年都固定招收本科以上学制的学生;其四,自1993年便在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编辑学会,并且已经在我国多数地方成立了业界的编辑学分会。
  但是,毋庸讳言,目前我国的编辑学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这也是一个可以解决、并且不难解决的问题。
  人们对编辑学理论体系和编辑学教育的认识虽不相同,可现实中却在实践上存在着某种一致。例如,单从图书出版社来看,每年都在招收新人充实编辑队伍,可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不约而同地、很少从既有的院校编辑学专业中招收毕业生。因为出版社的领导们都看到,这样的毕业生因为所学的与实际需要相去甚远,更因为“缺乏专业背景”而并不能胜任实际的编辑工作。
  显然,现有的编辑学专业教育,在生源、学制和课程的设置上确实都存在着不合理性。
  编辑学专业教育理应是一种本科背景以上的硕士水平教育,至少是一种本科背景基础上的、第二学位的本科教育。
  编辑工作因其所接触作品的文化门类不同,而可以被分为多个专业领域,单以如今多数出版社的编辑分工即可见有政治理论读物、少儿读物、美术读物、科技读物、文艺读物、教育类读物,乃至古籍、外语、辞书、方志、财经、法律、宗教等多种门类,其中每个门类还可以细分,如科技类读物还可以分为理、工、医、农等等。从事某一专业领域作品编辑活动的编辑,不具备上述相关专业背景是很难胜任职业工作的。
  可以想象,未经医学专业学习而从事医学作品的编辑工作,一个“外行人”怎么可能有效地组织好专业作者、把握住医学科学的选题,又怎么能胜任对他人文稿中的科学内容进行审校的工作。无论相关编辑所借助的是书、报、刊、画、音、像、影、视,还是网络、广播哪一种传媒,其编辑活动都不可避 免地需要有相关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或专业背景。
  从事编辑工作,不仅要懂得一定的专业知识或具有某种专业背景,而且需要对编辑理论、编辑技能具有深度的了解和掌握。
  现实生活中,编辑工作者口授心传、师徒相承式的事业延续并不合理,更不科学。
  生活中我们常听有人说自己是“半路出家”当的编辑,这些人对编辑技能的掌握只能靠自己摸索,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多年摸索或感悟清楚编辑活动是怎么回事时,常常已是人生既晚、夕阳将尽了,这怎么能说是一种合理的传承呢?这种现状不仅是对人力的一种巨大浪费,而且由其所导致的社会实践,也必然难以保证是科学的。
  编辑活动事关理想的建立、人心的凝聚、思想的激荡、知识的传播、民众的教化、文明的启迪、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因而编辑们理应成为承担文化建设大任者。这样的职业要求,不经系统训练而能够达到是不可想象的。
  建立编辑从业者的职业准入制度,首先要求编辑从业者经历过某种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某种专业知识背景或学历;其次通过编辑专业教育使编辑从业者不仅深刻了解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责任,从而能够自觉承担起其历史使命,而且能够掌握各种形式出版物编辑加工的技能。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编辑职业考试制度,将通过考核来有效地保证编辑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目前,引入编辑从业者职业准入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三编辑专业教育的内容设置
  
  编辑专业教育的课程,理应按照编辑学理论体系来设置,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笔者看来,编辑学理论体系可以分作两大部分:其一是“编辑学基础理论”,也称“编辑学总论”或“编辑学概论”。这部分编辑学理论主要集中对编辑活动中普遍真理的探讨和阐述,其内容涉及对存在于古今中外一切编辑活动中的编辑活动本质规律的揭示。作为院校课程设置,编辑学基础理论教育应当包括对从事文化活动中编辑活动所必要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其二是在编辑学理论体系中,与“编辑学基础理论”相对应的是“编辑学各论”,它主要涉及书报刊画、音像影视、广播、网络等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传播领域,编辑实践的应用理论和实用技术。可以说,编辑学各论是参与构成编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掌握编辑学基础理论,将使学生们能够从根本上懂得编辑活动的必然规律,懂得编辑活动对于整个社会的本质贡献是什么,懂得什么是编辑工作者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树立起编辑工作者理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培养出编辑工作者的职业良心。
  学习编辑学基础理论,不仅将有助于学生们对古今中外编辑活动的历史的本质的了解,而且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适应各国编辑活动的现在。更重要的是,掌握编辑学基础理论,必将有助于编辑科学地预见世界各国编辑活动的未来,从而自觉地开发和利用新的领域来展开编辑实践,更有效地引领社会文化的未来。
  作为院校课程设置,编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应当包括与书报刊画、音像影视以及广播、网络等所有形式的文化传播领域,编辑活动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中外编辑史学、编辑伦理学、编辑活动相关法律与法规、与编辑活动相关的(作者和读者)公共关系学等,当然还应当包括对外语、逻辑、写作、宣传策划、调查研究等实用知识或公共课程的深入学习。
  相对于抽象的编辑学基础理论,“编辑学各论”所包括的,因传播媒介不同而不同的,针对书报刊画、音像影视以及网络、广播等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传播领域,编辑实践的应用理论和实用技术,分门别类,可以包括“图书编辑学”“报纸编辑学”“期刊编辑学”“图像读物编辑学”“广播编辑学”“影视编辑学”“网络编辑学”……传播形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其间编辑活动的特点各异,这些学科显然将因其分明的个性特征和实用价值,而分别构成编辑学专业理论的主体,并进而形成相应的专科。
  再对以上学科加以观察和分析,单单以其中的图书编辑学来考量,我们就可以设想,因政治理论读物、少儿读物、美术读物、科技读物、文艺类读物、教育类读物,乃至古籍、外语、辞书、方志、财经、法律、宗教……作品文化内容的不同,其间编辑活动的技术要求也必然不同。由此可以形成相应的“政治理论读物编辑学”“少儿读物编辑学”“美术读物编辑学”“科技读物编辑学”“文艺类读物编辑学”“教育读物编辑学”……显然,编辑学各论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从理论到技术,其内涵是非常充实、非常丰富的。
  编辑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活动,编辑学理论从诞生起就不能脱离实践,尤其是编辑学各论所涉及的理论范畴无疑是实践性很强的,因而在其学习中理应密切结合编辑实践。在编辑专业的院校教育中,一定要加强对具体编辑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较早地参与具体编辑实践,而指导编辑实践的老师也理应由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老编辑来承担。编辑理论和编辑学基础课程可以采用在校学习的方式,而编辑实践则应进入相应的出版单位。为此,设置了编辑专业的院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出版社。
  在拥有了一定专业背景的基础上,经过上述编辑学理论系统学习的学生,再经历过相当时间的附属出版社实习后,有思想、有理论、有技术、有实践,这样的学生当然会受到相关出版单位的欢迎,更可相信他们会在其日后的编辑实践中,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对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引导作用。
  毫无疑问,编辑从业者职业准人制度的建立,不仅将能够保证未来的编辑实践获得更多的科学和理性,使我国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获得更大的动力,而且必将极大地推动编辑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并将有力地推进院校编辑学专业教育的改进和学科建设。
其他文献
文学是人类将自己的思维、感情、感受等心理活动通过文字形式表达而形成的艺术。文学类图书作为文学的物质载体,成为文学思想传播的主要承担者,让阅读者触摸历史、释放情感。19
提起金山这个词,对于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是当年计算机课中的WPS和后来学习中离不开的词霸;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金山还是毒霸、(《剑侠情缘》等网络游戏。
“浅阅读”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悖于传统细致深入的阅读方式,读书一味地浅尝辄止,不在精神和思想领域作更多的探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情
食品安全就像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刀,为了取下这把刀,电子监管码,RFID标签、24小时监控……一系列“尖端”的技术手段不断应用。在追求用高科技手段保障食品安全时,人们也应对此
2009年10月26日,美国报纸发行量审核署(AuditBureau of Circulations)发布了关于数百家美国报纸发行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愿意掏钱买报纸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这让人联想起美国安南堡传播学院数字未来研究中心2008年发布的一项年度调查中的数据:22%的网民不再订阅报刊杂志了,因为可在网上免费阅读。另一些数据更让人侧目,美国劳动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报业至少失去
【正】"学术影响力"可以界定为文献计量学的概念、范畴或指标,但它首先应当是哲学知识论的或科学社会学的概念和范畴。从文献计量学意义上定义和解析学术影响力,它主要是指
蔡克难先生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2期发表了《试论出版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系》(以下简称《试论》)的文章,现将《试论》中主要的3个观点概括如下——与。1.给出“出版”“编辑”
职业意识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基本观念。编辑的职业意识直接影响着一个编辑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对于出版企业而言,要想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视野宽广的编辑团队就得注意培养编辑的职业意识。    甘于“为人做嫁”的意识    编辑工作常常被比喻是“为他人做嫁衣”,对于这种“为人做嫁”的职业,编辑们往往心态各异。有人是无奈,有人是自嘲,也有人是快乐。拥有不同的心态,必然诞生质量不同的作品。曾经
从外观设计到内部运营系统,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赚足了人们的眼球,新航站楼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期待?
不得不说,李维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让项目立刻上马,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保证系统的顺利实施,在成品与定制之间,他剔除“次要矛盾”,选择了全面定制这种“短平快”的做法。殊不知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