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第一刘,“牛”气亦冲天——记商海沉浮中的刘子敬

来源 :武汉文史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老汉口的街谈巷议中,涉及得最多的汉口大财东要数“汉口三刘”:俄华道胜银行买办刘子敬、地皮大王刘歆生、祥丰厚老板刘鹄臣(另一说为其胞弟刘季五)。同时还有一说是:“湖北三个刘,抵不上四川一个刘。”意思是,前面所说的“三个刘”,抵不上从四川来的安利英洋行买办刘象曦。
其他文献
1950年5月7日,首家国营百货店--武汉市百货公司第四门市部正式在汉正街上开业.
前进街位于武汉老城区,面积虽然不大,但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对武汉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武汉呈现一派畸形繁荣的景象,一些外省人士纷纷涌入,并积极参与各种商业竞争,于是在武汉很快形成了一个个以地域为单位的商帮,如"广东
应台湾中华两岸管理人才交流发展协会的邀请,我率武汉市政协文化教育考察团一行10人于2004年2月25日至3月5日在宝岛台湾进行了参观考察活动.经过的主要城市有高雄、嘉义、台
郑隆辉(民建会员),安徽省旌德县人,生于1929年9月1日,幼时就读于汉口二小,后转入铁路小学,1942年考入汉口二中。由于美蒋飞机轰炸,举家迁避到蔡甸乡下,他便因此失学,在蔡甸大同药房当
众所周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和国史馆有着丰富的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可谓是一座近代史资料的宝库.2003年12月21日,我和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杜福录
对于长住武汉的中老年人来说,武汉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武汉一师"或"一师")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所创办于1951年的中等师范学校体现了人民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
招牌的沿革招牌是商家为了招徕顾客而悬挂于店铺门面上的符号(文字或图形,也可能是数字).
自19世纪以来,由于京汉、粤汉铁路修通,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横贯东西10余省,汉口地处全国中心,商贸繁荣,万商云集,人口突增80万之多,有"每天消费千猪百羊万担米"之说,成为华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