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礼仪必然是其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旅游职业礼仪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及今后工作的导游服务、酒店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相关服务中具备良好的礼仪道德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良好的接人待物行为等,对于学生毕业后以良好的个人形象迅速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旅游类专业学生服务礼仪教育,分析旅游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的对策,对于旅游类专业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 礼仪教学 人格教育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意义与现状
1.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意义。
1.1礼仪教育是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这首先是入学!”旅游业礼仪教育既要从旅游类从业人员的外部人手,强化旅游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又要结合实践,要求旅游类从业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将来面临的是最基层的旅游服务工作。如果他们在进入旅游类行业之前没有接受一定的系统的基础礼仪训练,则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出待人接物的不规范,无礼仪现象,那么必然会引起客人的投诉,旅游职业道德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于高职这种“以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而言,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以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既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会做事;又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会做人。
1.2礼仪教育是培养个人风度与气质的重要手段。孔夫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风度是一个人精神、气质、举止、行为以及姿态的外在表现,是以内在素质为基础的长期生活习惯、性格、品质、文化、道德和修养的流露,它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衣帽服饰、作风态度等形式表露;而气质则是人们所讲的某个人所具有的魅力,一个人的气质美,才是美的全部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站、立、行、走、坐等各个细节的培养强化礼仪教育,达到风度和气质的完美结合,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推波助澜。
1.3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对人的礼仪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中,将礼放在首位。当然,孔子定义的“礼”和我们今天的“礼仪”有差异,但从广义的角度看,还是有相通的地方。礼仪是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的前置课程,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针对礼仪与个人行为的制约关系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标准,使人的言行举止受到礼仪的规范,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所接受。故孔子又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因此,礼仪既是社会人伦规范原则,也是理想人格的塑造,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2.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现状。礼仪课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强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有机结合,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标准的坐、立、行等举止体态、仪态仪表、职业用语、旅游业各岗位的规范服务礼仪等等。但从实际教学调查方面来看,笔者以武汉几所开设服务礼仪课程的高职院校调查为例,发现服务礼仪课程基本都安排1—2学期,每周两课时,在教学模式上,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授或专题讲座的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学期中安排1—3次实训课。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得学生掌握的礼仪理论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自如地应用,经常“左耳进右耳出”。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礼仪示范很难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长期看来,学生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变化不大。事实上,不少学校礼仪课和学生礼仪的养成是相关性不高的。其主要原因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种知行分离的礼仪教学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旅游礼仪就是在旅游行业工作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容仪表、语言沟通、文化等。礼仪以人际交往为特征,以敬人和律己为内容,以协调人际关系为目的,反映的是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普遍支持的价值观。人格,就是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习惯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人格是道德的核心,良心的支柱,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作基础,任何严密的法律体系,完善的道德规范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志是人格发展上的和谐,而人格和谐与发展又与礼仪规范唇齿相依,紧密相联。
首先,礼仪文化能唤醒人性的“尊严”,从而使人更具“人性”。儒家思想对礼仪文化最精彩、最得意的解释即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懂得尊敬别人,“恭敬之心,礼也”。 而尊重正是旅游礼仪的核心。礼仪的内容很广泛,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的原则,尊重是人与人交往中最重要的美德。如,礼仪中讲究等级秩序,要求下级对上级、主人对客人、晚辈对长辈等都要尊敬恭敬;而反过来,上级对下级要礼贤下士,客人对主人要客随主便,长辈对晚辈要关怀尊重,任何一方都把对方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人们首先对对方表示出尊敬时,就会收获友好和尊重,从而感受到人的尊严。凡是认同、遵从礼仪规范的人们都能在礼仪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是人格的支柱,只有人格尊严的觉醒,才能使人更具人性,才能把现存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转化为能持久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其次,礼仪倡导自律,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礼仪实践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自律,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从外部强制性地约束人的行为,而礼仪规范属于非法律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它通过唤起人内心的自我约束来指导自身的行为。人真正的责任感出自道德自律。礼仪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完善与时俱进的,是被人们所认同和尊崇的规则、价值和美好的事物,而认同和遵从礼仪规范的人,会把自己变成行为的警察,礼仪文化就是通过感化与修养来使人们摆脱自己的丑陋、欠缺和低级趣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再次,礼仪文化从审美的角度来达到人格的塑造。礼仪注重形象和形式的美。任何礼仪规范都包含着审美的要求,反映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无论任何国家、地区和种族的礼仪,都推崇外在形象和形式的美。这种对美的追求,源于人类的精神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它是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礼仪对人的言谈、举止、仪态、仪表都有形象和形式上的规范,这一切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上。它们并非指人的某一个动作,而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提供给人的综合印象,包括思想品德、性格情操等内在品质,但表现在言谈、举止、仪态、仪表这些外在素质的东西更多。也就是说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是各自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只有心灵美好,才会行为美好,但礼仪的内涵要通过外在形象和形式的美表现出来。礼仪文化能够唤醒和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追求美,会使人精神美好,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礼仪文化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染人、吸引人,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巧妙地结合,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人格的完美。这是礼仪的魅力之所在。最后,礼仪的实践性使人格的塑造具有可操作性。单纯的道德教育,比较注重理性教化,是从宏观层面解决人的三观问题,而思想的渗透是艰难的,行为的改变是缓慢的。而礼仪文化的教育不但重视理性教化,更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从具体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的事务来规范人的行为,通过榜样示范、模仿、强化等一系列方式,提升人的修养,优化人的行为,塑造完美人格。礼仪教育是标,人格教育才是本。礼仪教育强调人的显性的行为举止,人格教育则内化到人的心灵。使得教育效果更加长效保持下去。因此,高职旅游类学生行为举止缺乏礼仪规范根本原因在于礼仪教育中缺乏人格教育的渗透。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教师礼仪修养的榜样作用。洛克认为: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榜样和师范作用对学生礼仪、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苟子日“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
教师的个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中传播文明礼仪的进程。教师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旅游类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礼仪的重要性。俗话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質,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形象礼仪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礼仪的好与坏,对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与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形象塑造既是自身形象建设的需要,更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要内容。其次,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必须本着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原则。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关爱时,他才会从心底里尊敬你,从而从敬师、爱师而移情到信师,进而修正思想,改善行为。这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最后,教师的穿着打扮要符合一名专业教师的形象,这也是礼仪的一部分。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教师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否带有德育的故意实际上都是德育的无声影片。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影响。我们平常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用孔夫子的话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完善高职院校旅游礼仪课程体系。根据旅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有些学生未来从事的是乘务员,有些从事机场车站的地勤,有些从事的是导游,有些从事的是酒店服务人员,有些从事的是会展服务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能从事各个岗位的服务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将民航服务类专业的服务礼仪课程分为基本礼仪、客舱服务礼仪、机场地面服务礼仪、导游服务礼仪、酒店服务礼仪、会展服务礼仪等模块加以训练和学习。基本礼仪注重服饰仪容仪表仪态社会交往礼仪、言谈举止礼仪等基本礼仪知识和技能训练:客舱服务礼仪和机场地面服务礼仪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导向让学生在工作场景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的礼貌礼仪知识和技能。导游服务礼仪力求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侧重服务礼仪之相关常识,如宗教民俗礼仪等。酒店和会展服务礼仪侧重于介绍酒店各个部门,会展各个环节的工作礼仪。
总之,礼仪课程一定要融人对学生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等方面教育的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3.探索理论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进行礼仪的讲解和基本的礼仪示范,让学生进行基本的站、走、行、蹲、坐姿练习,但是经常由于课时、班级规模及实训场地的原因,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教学模式改革而言,要加强学生情景实践内容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体会、练习,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这是探索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必然方向。如现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小车,那在讲乘车礼仪时,让学生们先讲一下不同情况下的乘车礼仪,然后列出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通过联想平时乘车时的情况来回答。在餐桌的礼仪中,你和你的夫人还有一位女性朋友一起吃饭,再为女性服务时如端汤和斟茶你要先为哪一位服务。如讲解客舱服务流程和规范时将餐饮服务分成几个子任务,如餐车摆放及送餐礼仪规范、(特殊)餐食服务礼仪规范、酒水饮料服务礼仪规范、冲突与投诉化解的言谈礼仪及服务禁忌礼仪等。引导学生分组在模拟舱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式实训,以乘务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其他同学充当旅客并仔细观察、挑错、点评,教师做总结和补充。这样的理论和实训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能保证学生对客舱餐饮服务礼仪的理解和技能水平与日后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总结学生难以规范的动作、经常犯的错误,对学生角色扮演的案例进行全程录制,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案例呈现给下届学生。
4.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教材。市场上实用礼仪教材、商务礼仪、社交礼仪、国际交往礼仪教材比比皆是。但是实践性强的旅游服务礼仪专业教材却不多见,一些教材尤其注重基础礼仪的内容,而涉及到专业礼仪的内容较少,专业指向性不明显。既然是理论和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就要有实用型的教材支撑。除了基本礼仪学习的教学和实训环节,对于旅游服务的各个岗位就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教师对应不同的任务讲授并示范不同的服务礼仪规范。教材的编写也应按照工作任务编写不同的服务礼仪规范。同时,要根据专业的特点融入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人格教育的内容。
5.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也可以称为礼仪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走在大街上,目光所及,随地吐痰的人,乱扔垃圾的人,大声说脏话的人,排队插队的人,听任孩子或宠物随地便溺的人等等。他们并非故意要制造麻烦,而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会对社会文明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因此,创设和谐的社会文明环境,规范人们的行为美,举止美,德行统一势在必行。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力量,因此加强校园礼仪文化是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环节。首先,将礼仪规范要求纳入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制定出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其次,学校和各院系成立礼仪队等学生社团,让其积极承担校内各种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在展现学生接人待物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加强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最后。积极开展各种以礼仪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校园礼仪之星评比等活动,让更多地学生参与到校园礼仪文化活动当中来,弘扬文明礼貌之风,让不文明行为者自惭形秽。
综上所述,旅游礼仪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该类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礼仪道德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和良好的接人待物行为。学生礼貌礼仪行为的改善也绝非几节课能完成,为取得良好的服务礼仪教学效果,礼仪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礼仪素养的提高、实用性教材的创新编写和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等将是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旅游礼仪》课程改革探讨[J],科学时代,2014(16).
[2]毛金凤,大学礼仪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探析[J],时代教育,2010(12).
[3]郝姚丹,高职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4(15).
[4]唐惠华,重视礼仪教育 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人格——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质现状调查及研究[J],德育园地,2012.05
作者简介:张秀兰(1986—)女,汉族,籍贯:湖北孝感。硕士,现供职于武昌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航空服务。
关键词:高职 礼仪教学 人格教育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意义与现状
1.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意义。
1.1礼仪教育是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这首先是入学!”旅游业礼仪教育既要从旅游类从业人员的外部人手,强化旅游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又要结合实践,要求旅游类从业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尤其是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将来面临的是最基层的旅游服务工作。如果他们在进入旅游类行业之前没有接受一定的系统的基础礼仪训练,则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出待人接物的不规范,无礼仪现象,那么必然会引起客人的投诉,旅游职业道德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于高职这种“以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而言,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以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既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会做事;又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教育,会做人。
1.2礼仪教育是培养个人风度与气质的重要手段。孔夫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风度是一个人精神、气质、举止、行为以及姿态的外在表现,是以内在素质为基础的长期生活习惯、性格、品质、文化、道德和修养的流露,它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衣帽服饰、作风态度等形式表露;而气质则是人们所讲的某个人所具有的魅力,一个人的气质美,才是美的全部表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站、立、行、走、坐等各个细节的培养强化礼仪教育,达到风度和气质的完美结合,从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推波助澜。
1.3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对人的礼仪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中,将礼放在首位。当然,孔子定义的“礼”和我们今天的“礼仪”有差异,但从广义的角度看,还是有相通的地方。礼仪是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的前置课程,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针对礼仪与个人行为的制约关系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标准,使人的言行举止受到礼仪的规范,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所接受。故孔子又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因此,礼仪既是社会人伦规范原则,也是理想人格的塑造,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2.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的现状。礼仪课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强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有机结合,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标准的坐、立、行等举止体态、仪态仪表、职业用语、旅游业各岗位的规范服务礼仪等等。但从实际教学调查方面来看,笔者以武汉几所开设服务礼仪课程的高职院校调查为例,发现服务礼仪课程基本都安排1—2学期,每周两课时,在教学模式上,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授或专题讲座的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学期中安排1—3次实训课。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得学生掌握的礼仪理论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自如地应用,经常“左耳进右耳出”。教师在课堂上的简单礼仪示范很难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长期看来,学生在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变化不大。事实上,不少学校礼仪课和学生礼仪的养成是相关性不高的。其主要原因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种知行分离的礼仪教学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旅游礼仪就是在旅游行业工作中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容仪表、语言沟通、文化等。礼仪以人际交往为特征,以敬人和律己为内容,以协调人际关系为目的,反映的是深刻的精神内涵,是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普遍支持的价值观。人格,就是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习惯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统一。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主体的人,其人格发展状况、人格所呈现的面貌,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且也间接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是否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人格是道德的核心,良心的支柱,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作基础,任何严密的法律体系,完善的道德规范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志是人格发展上的和谐,而人格和谐与发展又与礼仪规范唇齿相依,紧密相联。
首先,礼仪文化能唤醒人性的“尊严”,从而使人更具“人性”。儒家思想对礼仪文化最精彩、最得意的解释即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懂得尊敬别人,“恭敬之心,礼也”。 而尊重正是旅游礼仪的核心。礼仪的内容很广泛,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的原则,尊重是人与人交往中最重要的美德。如,礼仪中讲究等级秩序,要求下级对上级、主人对客人、晚辈对长辈等都要尊敬恭敬;而反过来,上级对下级要礼贤下士,客人对主人要客随主便,长辈对晚辈要关怀尊重,任何一方都把对方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当人们首先对对方表示出尊敬时,就会收获友好和尊重,从而感受到人的尊严。凡是认同、遵从礼仪规范的人们都能在礼仪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人的尊严。而人的“尊严”是人格的支柱,只有人格尊严的觉醒,才能使人更具人性,才能把现存社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转化为能持久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其次,礼仪倡导自律,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礼仪实践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自律,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一种内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法律规范从外部强制性地约束人的行为,而礼仪规范属于非法律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它通过唤起人内心的自我约束来指导自身的行为。人真正的责任感出自道德自律。礼仪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完善与时俱进的,是被人们所认同和尊崇的规则、价值和美好的事物,而认同和遵从礼仪规范的人,会把自己变成行为的警察,礼仪文化就是通过感化与修养来使人们摆脱自己的丑陋、欠缺和低级趣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再次,礼仪文化从审美的角度来达到人格的塑造。礼仪注重形象和形式的美。任何礼仪规范都包含着审美的要求,反映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无论任何国家、地区和种族的礼仪,都推崇外在形象和形式的美。这种对美的追求,源于人类的精神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它是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礼仪对人的言谈、举止、仪态、仪表都有形象和形式上的规范,这一切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上。它们并非指人的某一个动作,而是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提供给人的综合印象,包括思想品德、性格情操等内在品质,但表现在言谈、举止、仪态、仪表这些外在素质的东西更多。也就是说人的气质、风度和魅力是各自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只有心灵美好,才会行为美好,但礼仪的内涵要通过外在形象和形式的美表现出来。礼仪文化能够唤醒和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 追求美,会使人精神美好,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礼仪文化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染人、吸引人,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巧妙地结合,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影响到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达到人格的完美。这是礼仪的魅力之所在。最后,礼仪的实践性使人格的塑造具有可操作性。单纯的道德教育,比较注重理性教化,是从宏观层面解决人的三观问题,而思想的渗透是艰难的,行为的改变是缓慢的。而礼仪文化的教育不但重视理性教化,更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从具体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的事务来规范人的行为,通过榜样示范、模仿、强化等一系列方式,提升人的修养,优化人的行为,塑造完美人格。礼仪教育是标,人格教育才是本。礼仪教育强调人的显性的行为举止,人格教育则内化到人的心灵。使得教育效果更加长效保持下去。因此,高职旅游类学生行为举止缺乏礼仪规范根本原因在于礼仪教育中缺乏人格教育的渗透。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教师礼仪修养的榜样作用。洛克认为: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榜样和师范作用对学生礼仪、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苟子日“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
教师的个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中传播文明礼仪的进程。教师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旅游类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礼仪的重要性。俗话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質,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形象礼仪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礼仪的好与坏,对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与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形象塑造既是自身形象建设的需要,更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要内容。其次,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必须本着以人为本、平等、尊重的原则。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关爱时,他才会从心底里尊敬你,从而从敬师、爱师而移情到信师,进而修正思想,改善行为。这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最后,教师的穿着打扮要符合一名专业教师的形象,这也是礼仪的一部分。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教师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否带有德育的故意实际上都是德育的无声影片。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影响。我们平常所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用孔夫子的话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完善高职院校旅游礼仪课程体系。根据旅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有些学生未来从事的是乘务员,有些从事机场车站的地勤,有些从事的是导游,有些从事的是酒店服务人员,有些从事的是会展服务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能从事各个岗位的服务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将民航服务类专业的服务礼仪课程分为基本礼仪、客舱服务礼仪、机场地面服务礼仪、导游服务礼仪、酒店服务礼仪、会展服务礼仪等模块加以训练和学习。基本礼仪注重服饰仪容仪表仪态社会交往礼仪、言谈举止礼仪等基本礼仪知识和技能训练:客舱服务礼仪和机场地面服务礼仪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导向让学生在工作场景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的礼貌礼仪知识和技能。导游服务礼仪力求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侧重服务礼仪之相关常识,如宗教民俗礼仪等。酒店和会展服务礼仪侧重于介绍酒店各个部门,会展各个环节的工作礼仪。
总之,礼仪课程一定要融人对学生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等方面教育的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3.探索理论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传统的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进行礼仪的讲解和基本的礼仪示范,让学生进行基本的站、走、行、蹲、坐姿练习,但是经常由于课时、班级规模及实训场地的原因,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教学模式改革而言,要加强学生情景实践内容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体会、练习,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这是探索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必然方向。如现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小车,那在讲乘车礼仪时,让学生们先讲一下不同情况下的乘车礼仪,然后列出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通过联想平时乘车时的情况来回答。在餐桌的礼仪中,你和你的夫人还有一位女性朋友一起吃饭,再为女性服务时如端汤和斟茶你要先为哪一位服务。如讲解客舱服务流程和规范时将餐饮服务分成几个子任务,如餐车摆放及送餐礼仪规范、(特殊)餐食服务礼仪规范、酒水饮料服务礼仪规范、冲突与投诉化解的言谈礼仪及服务禁忌礼仪等。引导学生分组在模拟舱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式实训,以乘务组的形式进行练习,其他同学充当旅客并仔细观察、挑错、点评,教师做总结和补充。这样的理论和实训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能保证学生对客舱餐饮服务礼仪的理解和技能水平与日后工作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总结学生难以规范的动作、经常犯的错误,对学生角色扮演的案例进行全程录制,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案例呈现给下届学生。
4.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教材。市场上实用礼仪教材、商务礼仪、社交礼仪、国际交往礼仪教材比比皆是。但是实践性强的旅游服务礼仪专业教材却不多见,一些教材尤其注重基础礼仪的内容,而涉及到专业礼仪的内容较少,专业指向性不明显。既然是理论和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就要有实用型的教材支撑。除了基本礼仪学习的教学和实训环节,对于旅游服务的各个岗位就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教师对应不同的任务讲授并示范不同的服务礼仪规范。教材的编写也应按照工作任务编写不同的服务礼仪规范。同时,要根据专业的特点融入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人格教育的内容。
5.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也可以称为礼仪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走在大街上,目光所及,随地吐痰的人,乱扔垃圾的人,大声说脏话的人,排队插队的人,听任孩子或宠物随地便溺的人等等。他们并非故意要制造麻烦,而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这样的行为会对社会文明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因此,创设和谐的社会文明环境,规范人们的行为美,举止美,德行统一势在必行。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力量,因此加强校园礼仪文化是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环节。首先,将礼仪规范要求纳入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制定出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营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其次,学校和各院系成立礼仪队等学生社团,让其积极承担校内各种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在展现学生接人待物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加强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最后。积极开展各种以礼仪为主题的学生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校园礼仪之星评比等活动,让更多地学生参与到校园礼仪文化活动当中来,弘扬文明礼貌之风,让不文明行为者自惭形秽。
综上所述,旅游礼仪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该类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礼仪道德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和良好的接人待物行为。学生礼貌礼仪行为的改善也绝非几节课能完成,为取得良好的服务礼仪教学效果,礼仪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礼仪素养的提高、实用性教材的创新编写和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等将是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娟,《旅游礼仪》课程改革探讨[J],科学时代,2014(16).
[2]毛金凤,大学礼仪课程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探析[J],时代教育,2010(12).
[3]郝姚丹,高职礼仪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4(15).
[4]唐惠华,重视礼仪教育 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人格——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质现状调查及研究[J],德育园地,2012.05
作者简介:张秀兰(1986—)女,汉族,籍贯:湖北孝感。硕士,现供职于武昌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航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