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构建师范语文教学之塔的金砖和基础,没有知识的日积月累,就没有师范生的语文功底。我认为造成目前师范生语文能力低下、缺乏分析理解力、缺乏创造能力的重要症结之一,就是在我们师范的语文教学中,不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本文就师范语文教学如何注重知识的积累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和学生都应从职业需要的角度来提高对语文知识积累重要性的认识
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一切学习活动都难以进行,而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在学校的各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最大。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打铁需要自身硬。要能“生产”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自己须思路开阔,执著地追求知识。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学生面对如此颇具学者风范的教师,也必定会飞碟恋花般地崇拜,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沈元老师的渊博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已是许多人传颂的佳话。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钱梦龙、李吉林等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相反,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认识明确了,努力也就有了方向。
二、语文教学要把知识积累、生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结合起来,要明确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是形成语文素质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创新的基础来说,一是知识积累,二是生活实践,但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实践是紧密相联的。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因而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既要注重语言知识和阅读、写作知识的积累,通过观察、调查、参观、采访等直接感知活动去获取生活的、审美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确立钻研的坚韧精神,汲取知识应做到宽广与深远统一,即博与精的统一。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渐次形成语文的创新素质能力。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吸纳知识,积极思考、探索和实践,这样,掌握的知识丰富了,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就会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三、强化阅读,强化背诵是积累知识的两条最重要的措施
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谈不上知识积累。没有阅读的量变就不会促使其质变。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如组建读书社,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举办文学欣赏讲座,举行读书报告会等。可以借鉴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的经验,把原有的阅览室充实一下,使之成为学生学语文的重要课堂。可以建立一个文学名著阅览室,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让学生分阶段自主地完成中外名著的阅读,从中汲取丰富的语言修养,获得优美的文字材料,陶冶美好的情操。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强化背诵。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帮助理解有益写作,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宋代教育家朱熹说书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熟,精熟后,理字见得。江泽民同志也曾说:“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师范学习阶段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失去了这一时期,就意味着失去了知识的储蓄期。如果错过了学习积累的最佳时期,在工作中需要时再去学习,即使花费了超过几倍的努力,也不会有大的收效。这样,当自己站在讲台上时,就免不了常常感到先天不足、捉襟见肘,缺乏深厚的底蕴,隔断了成为“名师”的通天大道。
(桐城师范学校)
一、教师和学生都应从职业需要的角度来提高对语文知识积累重要性的认识
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一切学习活动都难以进行,而这些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点点滴滴地积累。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素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在学校的各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最大。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打铁需要自身硬。要能“生产”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自己须思路开阔,执著地追求知识。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学生面对如此颇具学者风范的教师,也必定会飞碟恋花般地崇拜,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沈元老师的渊博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已是许多人传颂的佳话。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钱梦龙、李吉林等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相反,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认识明确了,努力也就有了方向。
二、语文教学要把知识积累、生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结合起来,要明确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是形成语文素质的基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创新的基础来说,一是知识积累,二是生活实践,但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实践是紧密相联的。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因而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既要注重语言知识和阅读、写作知识的积累,通过观察、调查、参观、采访等直接感知活动去获取生活的、审美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确立钻研的坚韧精神,汲取知识应做到宽广与深远统一,即博与精的统一。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渐次形成语文的创新素质能力。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吸纳知识,积极思考、探索和实践,这样,掌握的知识丰富了,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就会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三、强化阅读,强化背诵是积累知识的两条最重要的措施
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谈不上知识积累。没有阅读的量变就不会促使其质变。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如组建读书社,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举办文学欣赏讲座,举行读书报告会等。可以借鉴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的经验,把原有的阅览室充实一下,使之成为学生学语文的重要课堂。可以建立一个文学名著阅览室,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让学生分阶段自主地完成中外名著的阅读,从中汲取丰富的语言修养,获得优美的文字材料,陶冶美好的情操。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强化背诵。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帮助理解有益写作,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宋代教育家朱熹说书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熟,精熟后,理字见得。江泽民同志也曾说:“不论学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师范学习阶段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失去了这一时期,就意味着失去了知识的储蓄期。如果错过了学习积累的最佳时期,在工作中需要时再去学习,即使花费了超过几倍的努力,也不会有大的收效。这样,当自己站在讲台上时,就免不了常常感到先天不足、捉襟见肘,缺乏深厚的底蕴,隔断了成为“名师”的通天大道。
(桐城师范学校)